寿宁县
寿宁县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北部,是宁德市下辖的一个县,位於福建省東北部,洞宮山脈南段,寿宁县地处闽浙交界,距福州市284公里,与福建省福安、周宁、政和及浙江省庆元、景宁、泰顺县交界,有“两省瓯脱,五界门户”之称。通行闽东语壽寧話(属福宁片),北部有一部分地区讲吴语、縣政府駐鰲陽鎮。 历史秦朝,属闽中郡。西汉,高祖时属闽越国,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属会稽郡冶县(今福州)。东汉,属会稽郡侯官县,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以后属建安郡侯官县。晋朝,属晋安郡温麻县(今连江)。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属晋平郡,齐属晋安郡,陈光大二年(568年)属丰州。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温麻并入原丰县(今闽候),属丰州。大业三年(607年)属建安郡闽县(今闽候)。唐朝,属福州连江县,周长安二年(702年)属泉州长溪县,天宝元年(742年)至乾元元年(758年)属长乐郡长溪县,以后又属福州长溪县。开成元年(836年)感德场设立,寿宁分属长溪县与感德场。闽龙启元年(933年)升感德场为宁德县,寿宁分属长溪县与宁德县,仍隶福州。闽亡,福州归吴越国。宋朝,咸平三年(1000年),宁德县的关隶镇升为关隶县。政和五年(1115年)改关隶县为政和县,绍兴三十二年(1162)升建宁军为建宁府,寿宁的西北部先后分别属建宁军关隶县、建宁府政和县。淳佑五年(1245年)长溪分置福安县,寿宁的东南部属福州府福安县。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升长溪县为福宁州辖福安、宁德两县,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升建宁府为建宁路,寿宁的西北部属建宁路政和县,东南部属福州路福宁州福安县。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建宁路改为建宁府。洪武二年(1369年)降福宁州为县,寿宁的东南部属福州府福安县,西北部属建宁府政和县。明景泰六年(1455年)析福安县西北地、政和县东北地置寿宁县,据《今县释名》,因歼平矿贼置县,取安宁之义。仍属建宁府。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福宁州为福宁府,寿宁划归福宁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寿宁属东路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寿宁属闽海道,道所在地闽侯。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道,寿宁县属于福建省。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1月,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将福建划分为4个省、2个市,寿宁县属闽海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人民革命政府失败,寿宁复为福建省直辖;5月,闽东苏维埃政府在今寿宁县境内设立福寿县;7月,寿宁属第二行政区,区治设福安。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0月,改属第三行政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寿宁改属第一行政区。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9月,寿宁属第八行政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属第一行政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寿宁,同年7月20日成立寿宁县人民政府,寿宁县隶属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福安。1950年,第三行政区改称福安专区,专员公署仍设福安。1971年,专署领导机关迁宁德,福安专区更名为宁德地区,寿宁县隶属宁德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宁德地区革命委员会撤销,改称宁德地区行政公署,驻地不变,寿宁县仍属宁德地区。2000年10月,宁德地区撤地建市,寿宁县属宁德市。 人口根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壽寧縣常住人口為177960人。[2] 地理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境内海拔跨度大,垂直差异明显,昼夜温差大,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全县山地面积1167.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8.9%,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说法。最高峰山羊尖海拔1649米,最低的武曲村海拔只有60米。 行政区划鳌阳镇、斜滩镇、南阳镇、武曲镇、犀溪镇、平溪镇、凤阳镇、清源镇、大安乡、坑底乡、竹管垅乡、芹洋乡、托溪乡和下党乡。 交通文化寿宁县的寿宁北路戏、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人物景点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