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爾省,簡稱察,為中華民國的一个省,塞北四省之一,省会张家口市。
到1948年第二次国共内战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察哈爾省全境,国民党政权所设省政府自然瓦解。1949年1月,中国共产党重设察哈爾省,1952年废省。分别并入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省名由來
“察哈尔”一名最早可追溯至蒙古察哈尔部(蒙古语:ᠴᠠᠬᠠᠷ)。清朝乾隆起,以八旗察哈爾置察哈尔都统,驻地万全县张家口堡。
歷史沿革
清朝時期稱「張垣特區」,「口北三廳」等属直隶省。民國二年(1913年)北洋政府設置察哈爾特別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改置為省。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長城戰役之後,日軍越過長城,向華北滲透,並於該年春佔領察哈爾部分地區。馮玉祥、吉鴻昌、方振武等人在張垣於1933年5月26日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於6月開始向察哈爾省和熱河省的日軍發動進攻,在7月中旬將日軍全數逐出察哈爾省,此為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軍隊首次收復失地。同時在南京國民政府以實現軍令統一為由,派軍進逼張垣之下,同盟軍被迫解散。
1937年至1945年抗戰期間,察哈爾省被日本佔領並成為德王領導的日本控制區蒙疆的一部份。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5月至6月,晉察冀邊區的八路軍,發起察南戰役,攻下懷安、漱源等縣城,並向平綏路兩測和察北地區發展。8月15日日本投降後,蔣中正命令國軍沿平綏、同蒲、平漢、津浦等鐵路,向華北推進受降。其中,傅作義部隊則沿平綏線已逼近張垣。為了阻止傅作義部隊東進,中共晉察冀軍區、晉綏區軍進結5.3萬主力對傅作義發起攻擊,傅作義被迫西撤。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中共發起大同集寧戰役,傅作義乘中共主力在大同之際,率領36集團軍奇襲奪取了中共華北區中心城市張垣。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平津會戰爆發,解放軍華北軍區第3兵團向張家口地區守軍發起攻擊,國軍第11兵團、傅作義嫡系部隊第三十五軍,救援的第104、第16軍全數消滅。12月24日,解放軍佔領张家口市,中華民國政府在察哈爾省的政府機構徹底瓦解。
地理
萬里長城將察哈爾省分為察南及察北。察北戈壁沙漠延伸至外蒙古。
管轄範圍
民國二年(1913年),以直隸省口北道和八旗察哈爾、錫林郭勒盟設置察哈爾特別區。虽然北洋政府在名义上将达里冈爱等地划归察哈尔特别区,但其事实上始终被外蒙古方面统治。1928年国民政府改置為省。
察哈尔省轄境相當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北京市延庆区,內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大部,乌兰察布市東部(包括化德县、商都县)。鄰國為蒙古(1946年后被中国承认),東接熱河省、遼北省,北鄰興安省,西界綏遠省、山西省,南接河北省。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全省按其主张土地面積為278957平方公里(一說283675平方公里[1]:163)。
人口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上半年統計為211萬4288人,下半年統計為215萬54人。中華民國內政部编撰、1947年发行的《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统计人口203万5957人[1]:163。
行政區劃
省會
初駐直隸省張北縣,民國十七年改置為省,省會駐萬全縣。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析萬全縣縣城置张家口市 ,省會改為张家口市[1]:163—164,在今張家口市市區。
縣、市、設治局
民國三年(1914年),以直隸省口北道張北縣、獨石縣(後改稱沽源縣)和多倫縣3縣,綏遠特別區興和縣、陶林縣、豐鎮縣和涼城縣4縣,察哈爾部8旗,錫林郭勒盟10旗,各旗牧廠設置察哈爾特別區。先後增設商都縣、寶昌縣、康保縣、集寧縣4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置為省。興和、陶林、集寧、豐鎮和涼城5縣劃入綏遠省,並劃入河北省舊口北道所轄10縣:宣化、赤城、萬全、懷來、蔚縣、陽原、龍關、延慶、懷安、涿鹿。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以前,全省轄1市、19縣、4行政督察區,18旗、1牧場,而旗隸屬於錫林郭勒盟、察哈爾盟:
察哈爾省
|
行政督察區及盟部 |
專署駐地 |
代碼 |
縣等級 |
縣市局 |
駐地(2023年4月) |
北洋時期 |
沿革
|
省直轄地區
|
24001 |
不適用 |
张家口市 |
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城區 |
(直隸省口北道) |
民國36年(1947年)6月置[1]:163—164。
|
24002 |
二等 |
萬全縣 |
上堡(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區北萬全鎮) |
直隸省口北道 |
民國17年(1928年)6月屬河北省,9月來屬。
|
24003 |
一等 |
宣化縣 |
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駐地建國街街道 |
直隸省口北道(駐地) |
清代為宣化府附郭宣化縣,民國2年(1913年)2月裁府留縣。民國17年(1928年)6月屬河北省,9月來屬。
|
24006 |
二等 |
懷來縣 |
懷來衛(今河北省懷來縣東官廳水庫內) |
直隸省口北道 |
民國17年(1928年)6月屬河北省,9月來屬。
|
24008 |
二等 |
懷安縣 |
懷安衛(今河北省懷安縣東南懷安城鎮) |
直隸省口北道 |
民國17年(1928年)6月屬河北省,9月來屬。
|
24012 |
二等 |
張北縣 |
興和城(今河北省張北縣駐地張北鎮) |
興和道 |
清代為張家口廳,民國2年(1913年)2月改稱縣並易名,屬直隸省。民國3年(1914年)6月改屬察哈爾特別區域。民國17年(1928年)9月屬察哈爾省。
|
第一區
|
多倫縣
|
24015 |
三等 |
沽源縣 |
獨石口(今河北省赤城縣北獨石口鎮) 小河子(1915年4月,今河北省沽源縣南小河子鄉) |
興和道 |
清代為獨石口廳,民國2年(1913年)2月改稱獨石縣[2],屬直隸省。民國3年(1914年)6月改屬察哈爾特別區域。民國4年(1915年)4月易今名[3],民國17年(1928年)9月屬察哈爾省。
|
24016 |
三等 |
多倫縣 |
多倫諾爾(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駐地多倫諾爾鎮) |
興和道 |
清代為多倫諾爾廳,民國2年(1913年)2月改稱縣並易名,屬直隸省。民國3年(1914年)6月改屬察哈爾特別區域。民國17年(1928年)9月屬察哈爾省。
|
24017 |
三等 |
寶昌縣 |
寶昌(今內蒙古自治區太僕寺旗駐地寶昌鎮) |
興和道 |
民國6年(1917年)4月析察哈爾兩翼牧場及鑲白旗轄地置太僕寺兩翼招墾設治局,不久改稱寶昌招墾設治局[4],民國14年(1925年)6月改稱縣[5],屬察哈爾特別區域。民國17年(1928年)9月屬察哈爾省。
|
第二區
|
新明縣
|
24013 |
三等 |
商都縣 |
七台(今內蒙古自治區商都縣駐地七台鎮) |
興和道 |
民國6年(1917年)4月析商都牧場及張北、興和、陶林等縣置商都招墾設治局,民國7年(1918年)11月改稱縣[6]。
|
24014 |
三等 |
康保縣 |
康保(今河北省康保縣駐地康保鎮) |
興和道 |
民國11年(1922年)8月析張北、商都兩縣置康保招墾設治局[7],民國14年(1925年)6月改稱縣[5]。
|
24018 |
三等 |
新明縣 |
加普寺(今內蒙古自治區化德縣駐地長順鎮) |
興和道 |
民國23年(1934年)9月析商都、康保兩縣置化德設治局[8],民國25年(1936年)2月改名新明設治局[9]。但該地此時為日本佔領,名化德縣。民國35年(1946年)10月國民政府進駐該地後改稱「新明縣」[10]。
|
24020 |
三等 |
尚義縣 |
大青溝(今河北省尚義縣東北大青溝鎮) 南壕塹(1947年5月,今河北省尚義縣駐地南壕塹鎮) |
興和道 |
民國24年(1935年)3月析商都縣2區全部及3、5區各一部置尚義設治局[11],民國36年(1947年)5月升為縣[12]。
|
第三區
|
龍關縣
|
24004 |
三等 |
赤城縣 |
赤城鎮(今河北省赤城縣駐地赤城鎮) |
直隸省口北道 |
民國17年(1928年)6月屬河北省,9月來屬。
|
24005 |
三等 |
龍關縣 |
龍門衛(今河北省赤城縣西南龍關鎮) |
直隸省口北道 |
原名龍門縣,因與廣東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改名。縣境內有龍門關,為北方要塞。故名[13]。民國17年(1928年)6月屬河北省,9月來屬。
|
24010 |
三等 |
延慶縣 |
延慶鎮(今北京市延慶區駐地儒林街道) |
直隸省口北道 |
清代為延慶州,民國2年(1913年)2月改置縣。民國17年(1928年)6月屬河北省,9月來屬。
|
24019 |
三等 |
崇禮縣 |
西灣子(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駐地西灣子鎮) |
興和道 |
民國23年(1934年)12月析張北縣2、4兩區置崇禮設治局(取「崇尚禮儀」之意)[11],民國36年(1947年)5月升為縣[12]。
|
第四區
|
蔚縣
|
24007 |
三等 |
陽原縣 |
西城鎮(今河北省陽原縣駐地西城鎮) |
直隸省口北道 |
原名西寧縣,因與廣東、甘肅二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改名。縣境在漢代為陽原縣地,故名[13]。民國17年(1928年)6月屬河北省,9月來屬。
|
24009 |
一等 |
蔚縣 |
今河北省蔚縣駐地蔚州鎮 |
直隸省口北道 |
清代為蔚州,民國2年(1913年)2月改置縣。民國17年(1928年)6月屬河北省,9月來屬。
|
24011 |
二等 |
涿鹿縣 |
涿鹿鎮(今河北省涿鹿縣駐地涿鹿鎮) |
直隸省口北道 |
清代為保安州,民國2年(1913年)2月改置保安縣。因與陝西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改名。漢置涿鹿縣於此,民國初年縣西南尚有涿鹿城,故名[13]。民國17年(1928年)6月屬河北省,9月來屬。
|
其他
|
不適用 |
不適用 |
豐鎮縣 |
今內蒙古自治區豐鎮市駐地舊城區街道 |
興和道 |
民國3年(1914年)6月來屬察哈爾特別區域,民國17年(1928年)9月移屬綏遠省。
|
不適用 |
不適用 |
涼城縣 |
新堂(今內蒙古自治區涼城縣駐地岱海鎮) |
興和道 |
民國3年(1914年)6月來屬察哈爾特別區域,民國17年(1928年)9月移屬綏遠省。
|
不適用 |
不適用 |
興和縣 |
三道河子(今內蒙古自治區興和縣駐地城關鎮) |
興和道 |
民國3年(1914年)6月來屬察哈爾特別區域,民國17年(1928年)9月移屬綏遠省。
|
不適用 |
不適用 |
集寧縣 |
平地泉(今內蒙古自治區察哈爾右翼前旗平地泉鎮) |
興和道 |
民國11年(1922年)2月析豐鎮、涼城、興和3縣地置集寧招墾設治局[14],民國12年(1923年)12月改制縣。[15]屬察哈爾特別區域,民國17年(1928年)9月移屬綏遠省。
|
不適用 |
不適用 |
陶林縣 |
康堡(今內蒙古自治區察哈爾右翼中旗駐地科布爾鎮) |
興和道 |
民國3年(1914年)6月來屬察哈爾特別區域,民國17年(1928年)9月移屬綏遠省。
|
錫林郭勒盟 Sili-yin γool
|
24101 |
不適用 |
烏珠穆沁左翼旗 Üǰümüčin ǰegün qosiγu |
嘎海廟(今內蒙古自治區東烏珠穆沁旗東北烏拉蓋蘇木) |
興和道 |
|
24102 |
不適用 |
烏珠穆沁右翼旗 Üǰümüčin baraγun qosiγu |
烏蘭哈拉格廟(今內蒙古自治區西烏珠穆沁旗西北烏蘭哈拉嘎蘇木) |
興和道 |
|
24103 |
不適用 |
浩濟特左翼旗 Qauid ǰegün qosiγu |
賽汗諾爾(今內蒙古自治區西烏珠穆沁旗西北賽汗諾爾) |
興和道 |
|
24104 |
不適用 |
浩濟特右翼旗 Qauid baraγun qosiγu |
阿由勒哈(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市北烏尤特) |
興和道 |
|
24105 |
不適用 |
阿巴噶左翼旗 Abaγ-a ǰegün qosiγu |
雄王府(今內蒙古自治區阿巴嘎旗東南昆對敖斯附近) |
興和道 |
|
24106 |
不適用 |
阿巴噶右翼旗 Abaγ-a baraγun qosiγu |
今內蒙古自治區阿巴嘎旗南 |
興和道 |
|
24107 |
不適用 |
阿巴哈那爾左翼旗 Abaanar ǰegün qosiγu |
貝子廟(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市) |
興和道 |
|
24108 |
不適用 |
阿巴哈那爾右翼旗 Abaanar baraγun qosiγu |
伊利勒特(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市西北伊利浩特) |
興和道 |
|
24109 |
不適用 |
蘇尼特左翼旗 Sönid ǰegün qosiγu |
今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左旗東南都都音沃博勒卓 |
興和道 |
|
24110 |
不適用 |
蘇尼特右翼旗 Sönid baraγun qosiγu |
溫都爾廟(今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西南溫都爾蘇莫) |
興和道 |
|
察哈爾盟 Čaqar
|
24201 |
不適用 |
商都旗 |
哈印海爾巴廟(今內蒙古自治區鑲黃旗北哈音海爾瓦蘇) |
(興和道) |
原為商都牧群,民國25年(1936年)2月改置。
|
24202 |
不適用 |
明安旗 |
多恩海拉汗(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西北) |
(興和道) |
原為牛羊群,民國25年(1936年)2月改置。
|
20203 |
不適用 |
太僕寺左翼旗 Tayipusë ǰegün qosiγu |
炮台營子(今內蒙古自治區太僕寺旗南貢寶拉格蘇木) |
(興和道) |
原為左翼牧群,民國25年(1936年)2月改置。
|
24204 |
不適用 |
太僕寺右翼旗 Tayipusë baraγun qosiγu |
上都河(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東北上都鎮) |
(興和道) |
原為右翼牧群,民國25年(1936年)2月改置。
|
24205 |
不適用 |
察哈爾左翼正藍旗 Chahar ǰegün siluγun Köke qosiγu |
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西北准賽汗淖爾西賽汗淖爾 |
興和道 |
|
24206 |
不適用 |
察哈爾左翼鑲白旗 Chahar ǰegün köbegetü čaγan qosiγu |
阿拉騰打不蘇(今內蒙古自治區正鑲白旗西北阿拉坦嘎達蘇蘇木) |
興和道 |
|
24207 |
不適用 |
察哈爾左翼正白旗 Chahar ǰegün siluγun čaγan qosiγu |
布爾痕(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西北) |
興和道 |
|
24208 |
不適用 |
察哈爾左翼鑲黃旗 Chahar ǰegün köbegetü sir-a qosiγu |
蘇門哈達(今內蒙古自治區鑲黃旗東北) |
興和道 |
|
牧場
|
24300 |
不適用 |
達里岡厓牧場 Dariganga |
今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左旗至 蒙古国阿沙蓋圖以南地區 |
興和道 |
|
行政督察區
抗戰勝利後,全省劃為4區,張垣市及萬全、宣化、懷來、懷安、張北5縣直屬省政府。行政院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核准備案。同年8月6日置第四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4月27日置第一區行政督察專署。各區轄縣如下:
行政區劃年表
察哈爾省行政區劃年表
|
說明:「?」表示不能確定其發生年份或月份,故放於最有可能的一年內,詳見注釋
|
西元 |
民國紀元 |
縣 |
市 |
局 |
其他 |
行政區劃變更
|
1914年
|
民國3年
|
7
|
|
|
|
- 直隸省張北縣來隸(6月)
- 直隸省獨石縣來隸(6月)
- 直隸省多倫縣來隸(6月)
- 綏遠特別區域豐鎮縣來隸(6月)
- 綏遠特別區域涼城縣來隸(6月)
- 綏遠特別區域興和縣來隸(6月)
- 綏遠特別區域陶林縣來隸(6月)
|
1915年
|
民國4年
|
7
|
|
|
|
|
1916年
|
民國5年
|
7
|
|
|
|
|
1917年
|
民國6年
|
7
|
|
2
|
|
- 析察哈爾鑲白旗、兩翼牧場置寶昌招墾設治局(4月)
- 析張北、興和、陶林等縣置商都招墾設治局(4月)
|
1918年
|
民國7年
|
8
|
|
1
|
|
|
1919年
|
民國8年
|
8
|
|
1
|
|
|
1920年
|
民國9年
|
8
|
|
1
|
|
|
1921年
|
民國10年
|
8
|
|
1
|
|
|
1922年
|
民國11年
|
8
|
|
3
|
|
- 析豐鎮、涼城、興和三縣置集寧招墾設治局(2月)
- 析張北、商都二縣置康保招墾設治局(8月)
|
1923年
|
民國12年
|
9
|
|
2
|
|
|
1924年
|
民國13年
|
9
|
|
2
|
|
|
1925年
|
民國14年
|
11
|
|
|
|
- 改寶昌招墾設治局為寶昌縣(6月)
- 改康保招墾設治局為康保縣(6月)
|
1926年
|
民國15年
|
11
|
|
|
|
|
1926年
|
民國15年
|
11
|
|
|
|
|
1927年
|
民國16年
|
11
|
|
|
|
|
1928年
|
民國17年
|
16
|
|
|
|
- 河北省萬全縣來隸(9月)
- 河北省宣化縣來隸(9月)
- 河北省懷來縣來隸(9月)
- 河北省懷安縣來隸(9月)
- 河北省赤城縣來隸(9月)
- 河北省龍關縣來隸(9月)
- 河北省延慶縣來隸(9月)
- 河北省陽原縣來隸(9月)
- 河北省蔚縣來隸(9月)
- 河北省涿鹿縣來隸(9月)
- 豐鎮縣移屬綏遠省(9月)
- 涼城縣移屬綏遠省(9月)
- 興和縣移屬綏遠省(9月)
- 集寧縣移屬綏遠省(9月)
- 陶林縣移屬綏遠省(9月)
|
1929年
|
民國18年
|
16
|
|
|
|
|
1930年
|
民國19年
|
16
|
|
|
|
|
1931年
|
民國20年
|
16
|
|
|
|
|
1932年
|
民國21年
|
16
|
|
|
|
|
1933年
|
民國22年
|
16
|
|
|
|
|
1934年
|
民國23年
|
16
|
|
2
|
|
- 析寶昌、康保置化德設治局(9月)
- 析張北置崇禮設治局(12月)
|
1935年
|
民國24年
|
16
|
|
3
|
|
|
1936年
|
民國25年
|
16
|
|
3
|
|
|
1937年
|
民國26年
|
16
|
|
3
|
|
|
1938年
|
民國27年
|
16
|
|
3
|
|
|
1939年
|
民國28年
|
16
|
|
3
|
|
|
1940年
|
民國29年
|
16
|
|
3
|
|
|
1941年
|
民國30年
|
16
|
|
3
|
|
|
1942年
|
民國31年
|
16
|
|
3
|
|
|
1943年
|
民國32年
|
16
|
|
3
|
|
|
1944年
|
民國33年
|
16
|
|
3
|
|
|
1945年
|
民國34年
|
16
|
|
3
|
|
|
1946年
|
民國35年
|
17
|
|
2
|
|
|
1947年
|
民國36年
|
19
|
1
|
|
|
- 改崇禮設治局為崇禮縣(5月)
- 改尚義設治局為尚義縣(5月)
- 析萬全縣城置張垣市(6月)
|
1948年
|
民國37年
|
19
|
1
|
|
|
|
1949年
|
民國38年
|
19
|
1
|
|
|
|
政府
- 中华民国察哈爾都統
- 何宗蓮:1912年10月 - 1915年8月26日(副都统,署理;1914年8月19日革职留任,1915年8月26日免)
- 段芝贵:1912年12月22日 - 1913年7月16日(副都统何宗蓮署理)
- 張懷芝:1915年8月26日 - 1916年5月30日(何元春、赵炳南代行)
- 田中玉:1916年6月9日 - 1917年1月27日(署理)
- 田中玉:1917年1月27日 - 1917年10月18日
- 張敬堯:1917年10月18日 - 1918年3月27日
- 田中玉:1918年3月29日 - 1919年12月26日
- 王廷楨:1919年12月26日 - 1920年9月21日
- 張景惠:1920年9月21日 - 1922年5月15日
- 譚慶林:1922年5月15日 - ?(護理)
- 張錫元:1922年5月29日 - 1924年12月18日
- 張之江:1924年12月18日 - 1926年3月23日(署理)
- 郑金声:1925年12月27日 - ?(冯玉祥任命)
- 鹿鍾麟:1926年4月26日 - 8月
- 高維嶽:1926年8月27日 - 1927年8月18日(张作霖任命)
- 高維嶽:1927年8月18日 - 1928年8月(安国军政府任命)
- 张会诏:1928年8月15日 - ?(阎锡山任命护理)
- 趙戴文:1928年6月 - 11月1日
- 中华民国察哈爾省政府主席
- 趙戴文(1928年10月-1928年11月)
- 李培基(1928年11月-?代理,未到任)
- 楊愛源(1928年11月-1931年1月)
- 劉翼飛(1931年1月-1932年8月)
- 宋哲元(1932年8月-1935年6月)
- 秦德純(1935年6月-1935年8月代理)
- 秦德純(1935年8月-1935年11月)
- 蕭振瀛(1935年11月-1935年12月)
- 張自忠(1935年11月-1935年12月代理)
- 張自忠(1935年12月-1936年6月)
- 劉汝明(1936年6月-1939年1月,1937年10月被撤職留任)
- 張礪生(1938年10月-1939年1月代理)
- 石友三(1939年1月-1939年7月)
- 畢澤宇(1940年12月-1941年8月代理)
- 馮欽哉(1941年8月-1946年10月)
- 傅作義(1946年10月-1948年12月)
- 孫蘭峰(1947年12月-?,代理)
- 中共政权察哈爾省民主政府主席
- 張蘇(1945年11月-1946年10月。共產黨察哈爾省人民代表大會選舉)
察哈爾同鄉會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失去中國大陸的管治權,两岸分治。一些察哈爾省鄕親移居臺灣,成立察哈爾同鄉會,並出版《察哈爾文獻》(年刊)。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中華民國內政部(編). 24.察哈爾省. 《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第11版). 中国·上海市: 商務印書館. 1947 [2023-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8) (繁体中文).
- ^ 吳承湜:《近六十年全國郡縣增建志要》附錄,第91頁。
- ^ 吳承湜:《近六十年全國郡縣增建志要》附錄,第91頁。按:雙城《“沽源”名稱由來》(《沽源文史資料》第1輯,1985年,第1頁)作1915年改名,1919年遷治。
- ^ 吳承湜:《近六十年全國郡縣增建志要》卷下,第61頁。又,《太僕寺旗志》(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44頁)作1918年。
- ^ 5.0 5.1 《政府公報》第3311號,民國14年6月19日,第158冊,第2961頁。
- ^ 《政府公報》第994號,民國7年11月2日,第79冊。
- ^ 《政府公報》第2322號,民國11年8月20日,第124冊,第3715頁。
- ^ 吳承湜:《近六十年全國郡縣增建志要》附錄,第73頁。
- ^ 《國民政府公報》第1965號,民國25年2月7日,第10頁。
- ^ 邢玉林:《化德縣歷史沿革》,《化德文史資料》第1輯,1999年,第10頁。
- ^ 11.0 11.1 《國民政府公報》第1609號,民國23年12月7日,第5頁。
- ^ 12.0 12.1 內政部方域司《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第11版),第166頁。
- ^ 13.0 13.1 13.2 《內務部改定各省重複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
- ^ 《政府公報》第2129號,民國11年2月4日,第118冊,第514頁。
- ^ 《政府公報》第2807號,民國13年1月13日,第141冊,第141頁。又,吳承湜:《近六十年全國郡縣增建志要》卷下,第62頁。按:內政部方域司《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第11版,第161頁)作1921年10月置設治局,1922年12月改縣。當誤。
参见
|
---|
|
| |
省政府直轄 | |
---|
第一行政督察區 | |
---|
第二行政督察區 | |
---|
第三行政督察區 | |
---|
第四行政督察區 | |
---|
行政院直轄 | |
---|
|
|
---|
|
|
|
|
部落支系和亲缘民族 |
---|
蒙古國境內 部落区域 | |
---|
中国蒙古族 部落支系聚居地 | |
---|
中國蒙古族杂居分散地 | |
---|
中國境內亲缘民族 | |
---|
俄羅斯境內亲缘民族 | |
---|
其他國家(中亞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