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僑民金門僑民是指離開金門[註 1]到海外謀生的金門人。而因為政治因素,前往中國大陸或臺灣地區發展的金門人不算在僑民的範圍裡。這些人又被稱作是「出洋客」。 歷史金門人開始向海外發展的時間據說是在明隆慶、萬曆左右,而在金門各族譜中,也有在鴉片戰爭之前已有金門人在海外發展的記錄[1]:9、10。而在馬來西亞馬六甲的三保山,可發現刻著乾隆卅七年(1772年)的「金門陳坑陳巽謀之墓」[1]:11。 而從19世紀後半到1949年以前,金門有四次主要的移民潮[1]:11。第一次是1860年代,由於〈北京條約〉簽訂,清廷開放華工出洋[1]:11。第二次則是在1912年到1929年,因為當時南洋商業發達、治安較良好等因素,吸引了青壯人口前往[1]:12。第三次移民潮則是在1937年到1945年,因日軍侵華,金門被日軍控制[1]:13。當時不想當日軍軍伕的金門人很多逃去投靠南洋的親戚友人,稱作「走日本手」[1]:13。第四次則是在1945年到1949年間,因為治安惡化且逃避國民政府抽丁參與國共內戰,當時金門僑民不願返鄉,壯丁又再次逃往南洋[1]:13。 分布金門僑民前往的國家主要是東南亞各國,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地的主要港口[1]:14。根據金門縣華僑協會在1971年做的統計,僑居人口最多的是新加坡,約5萬人[1]:14。其他地方則是印尼約2.5萬人、馬來半島約2.4萬人等等,而全部則有11萬多人[1]:14。 另外金門移民的機制為「連鎖式移民」,同鄉或同族的人大多會聚集在同一個地點[1]:14、15。例如烈嶼人大多前往汶萊,古寧頭李氏大多前往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巴生市[1]:14。 參見註釋
參考來源 |
Index:
pl ar de en es fr it arz nl ja pt ceb sv uk vi war zh ru af ast az bg zh-min-nan bn be ca cs cy da et el eo eu fa gl ko hi hr id he ka la lv lt hu mk ms min no nn ce uz kk ro simple sk sl sr sh fi ta tt th tg azb tr ur zh-yue hy my ace als am an hyw ban bjn map-bms ba be-tarask bcl bpy bar bs br cv nv eml hif fo fy ga gd gu hak ha hsb io ig ilo ia ie os is jv kn ht ku ckb ky mrj lb lij li lmo mai mg ml zh-classical mr xmf mzn cdo mn nap new ne frr oc mhr or as pa pnb ps pms nds crh qu sa sah sco sq scn si sd szl su sw tl shn te bug vec vo wa wuu yi yo diq bat-smg zu lad kbd ang smn ab roa-rup frp arc gn av ay bh bi bo bxr cbk-zam co za dag ary se pdc dv dsb myv ext fur gv gag inh ki glk gan guw xal haw rw kbp pam csb kw km kv koi kg gom ks gcr lo lbe ltg lez nia ln jbo lg mt mi tw mwl mdf mnw nqo fj nah na nds-nl nrm nov om pi pag pap pfl pcd krc kaa ksh rm rue sm sat sc trv stq nso sn cu so srn kab roa-tara tet tpi to chr tum tk tyv udm ug vep fiu-vro vls wo xh zea ty ak bm ch ny ee ff got iu ik kl mad cr pih ami pwn pnt dz rmy rn sg st tn ss ti din chy ts kcg 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