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 (佛教)
方便(梵語:upāya;藏語:ཐབས་,威利转写:thabs),又稱善巧方便、善權方便等,音譯烏波野、漚和、傴和,佛教術語,意為用各種權宜辦法引導眾生進入於佛道[1]。有時也稱方便勝智(梵語:उपायज्ञानकुशलः,羅馬化:upāya-jñāna-kuśalaḥ[2],或梵語:उपायकौशल्यम्,羅馬化:upāya-kaushályam[3];巴利語:upāya-kusala;藏語:ཐབས་ཤེས་པ་ལ་མཁས་པ།,威利转写:thabs shes pa la mkhas pa[2],或藏語:ཐབས་ལ་མཁས་པ།,威利转写:thabs-la-mkhas-pa[3]),音譯漚和俱舍羅、傴和俱舍羅、憂婆嬌舍羅[4]。 詞源梵語upāya本義為方法、辦法、教導法,在佛教中用作權宜之法。漢地譯作方便,方爲方法,便為便用。 另外,為修正行之預備前行,譯作加行,舊譯又作方便,其梵語為prayoga,而非權巧方便、善巧方便的梵語upāya。 大乘辨义大乘佛教認為說明佛的道理,不一定要使用语言[5],传法者甚至可以言語道斷,由此建立两种方便[6]。 第一种方便义同权宜、能力,佛弟子应该将它们用于解脱众生,一切语言的教义都属于这种方便。善用方便的佛弟子是模范。[7] 第二种方便义同入口,狭义上指判教体系下不同教下的连接,广义上指结缘。一种教义并不真实,但修习这种教义却能让人接触到更真实的教义,这个教义就是方便出现的;邀请他人与传教无关,但邀请他人让人更容易被传教,这个邀请就基于方便的名义。 如,某甲追殺某乙,某乙从菩薩面前逃過,某甲尾隨而至,問菩薩:「某乙逃往何道?」若菩薩如實回答,可能會害某乙被殺,在這種情況下,菩薩可以「方便妄語」答非符實,幫助某乙逃命。[來源請求]雖方便法為戒律之開緣,但仍可能造業,因此要謹慎運用。比如,《大般涅槃经》提到,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用各种方便法斥责作恶众生,止行十恶,令行十善,趋入佛道,因此在成佛後,感召来外道的恶骂诋毁。另外,方便法可能成為破壞戒律的藉口,因濫用而導致惡劣的後果,因此有「方便出下流」之說。 為避免犯戒,方便法的運用需要攝於四摄法,即慈悲、爱语、利行、同事。 分類參見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