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o: share facebook share twitter share wa share telegram print page

 

台灣歷史年表


臺灣歷史台灣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1933
明鄭時期
1661-1683
清治時期
1683-1895
日治時期
1895-1945
戰後時期
1945 迄今
其他臺灣系列

人口 - 族群 - 經濟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軍事 - 外交

臺灣主題首頁

這是和臺灣歷史有關的年表

台灣歷史簡表:

時期 時代
台灣史前時期 1624年以前(據出土文物而推至約50,000年前)
台灣荷西殖民時期 1624年-1662年
大肚王國 ?(但1638年已成立,參見註釋1)-1732年
鄭氏治台时期 1663年-1683年
台灣清治時期 1684年—1895年
斯卡羅酋邦 ?-1905年
大龜文酋邦 ?-1930年
台灣民主國 1895年
台灣日治時期 1895年-1945年
中華民國時期 (參見兩岸關係台灣問題 1945年迄今

史前時代─16世紀

臺灣原代史(5,000年至350年)分類統計(翻製劉益昌教授講義圖稿)

17世紀

  • 1602年:倭寇以「東番」(台灣)為巢穴,明朝政府派沈有容討伐。
  • 1604年:
  • 1609年:
    • 荷蘭商船至澎湖,適逢澎湖汛兵戍守期,無法登陸而離去。
    • 德川家康任命有馬晴信到台灣催促納貢,後攜帶數名原住民返回日本。
  • 1615年:日本京都金地院所藏「異國渡海御朱印帳」,以「高砂國」(タカサグン)稱呼臺灣。
  • 1616年:德川家康任命長崎代官村山等安率兵至台灣,但船隊途中遭遇風浪襲擊,僅有三艘抵達台灣北部,其中一艘船上的一、兩百人並在登陸後被原住民包圍而遇害或自殺。
  • 1621年:顏思齊鄭芝龍等26人在北港登岸。
  • 1622年:7月1日晨荷將雷爾生率艦12艘、兵1,024人侵入媽宮港,當時澎湖汛兵已撤離,即在風櫃尾登陸,居民數千人抵抗,被殺3餘人。荷軍佔據澎湖後為長期防備,役民搬石築城,除建造紅毛城,並在風櫃尾、金龜頭、時裡、四角嶼、漁翁島建築炮臺以守海道,其後荷艦出入海洋,對南北海運商旅影響至鉅。荷屬東印度公司(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佔領了澎湖,以之作為東亞貿易的轉口基地。[2]
  • 1623年:荷蘭人於大員(今臺南市安平區)築木柵城
  • 1624年:
    • 明朝福建巡撫南居益奏准攻澎湖荷蘭人,擒高文律12人,驅荷大勝後南居益於暗澳(今文澳)築天啟城,設游擊一,把總二,統兵三千,建炮台以守。[2]
    • 荷蘭人和明朝官方達成協議,同意把設置於澎湖的要塞和砲台毀壞,而於1624年轉移至台灣島,明朝且不干涉荷蘭對台灣的佔領。
  • 1625年:荷蘭人佔台以後,在「一鯤身」(今臺南市安平區)築起了「熱蘭遮城」(Zeelandia),以此作為統治台灣的中心[3]
  • 1626年:西班牙人佔領了台灣北部的雞籠(今基隆),並於社寮島(今和平島)築城並稱之為「聖救主(San Salvador)」。
  • 1627年:台灣史上的第一個傳教士──荷蘭籍的干治士(Georgius Candidius)──抵達台灣進行傳教工作。
  • 1628年:
  • 1629年:西拉雅族大武壠族麻豆社原住民,因不滿荷蘭臺灣長官的統治,雙方發生麻豆社事件
  • 1632年:西班牙人溯淡水河進入臺北;西班牙人佔蛤仔難沿岸,稱Santa Catarina。
  • 1636年,荷蘭在新港社開辦台灣第一所學校,將宗教教育制度化,導入羅馬字的讀寫識字能力訓練。
  • 1639年:由於德川幕府鎖國政策日本與台灣間之貿易中斷。
  • 1642年:荷蘭人奪取西班牙人之「聖多明哥城」。
  • 1644年:荷蘭軍隊進攻北台灣的凱達格蘭族,事成後南下進攻大肚王國。[4]:74
  • 1645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派Pieter Boong上尉率兵偕商務員北上,再度進攻大肚王國,征服台南至淡水間剩餘的各村社,並毀13個村社。大肚王與東印度公司簽約,表示臣服,依約定要參加南部地方會議,同年牛罵社沙轆社與Deredonsel社獨立。[4]:78
  • 1648年:大肚王甘仔轄·阿拉米(Camachat Aslamie)駕崩,由其外甥甘仔轄·馬洛(Camacht Maloe)獲選為繼任王。
  • 1649年:荷蘭人購120頭水牛來台,水牛遂成為台灣耕種與交通工具。
  • 1652年:以郭懷一為領袖的漢族移民對台灣的荷蘭人政府展開大規模的反抗事件,不幸失敗,約6,000漢人被荷人所殺害,史稱「郭懷一事件」。
  • 1653年:荷蘭人加強普羅民遮城(Provintia,今赤崁樓)工事。
  • 1661年(明永曆15年):
    • 鄭成功攻入現台南地區,立台灣為東都,赤崁為承天府,置天興、萬年二縣。
    • 鄭成功軍隊與大肚王國發生衝突,鄭軍高凌被殺;鄭成功令楊祖征之,楊祖中標槍而死;鄭成功再派黃安陳瑞進攻,終誘殺大肚王國將領阿德·狗讓,戰火遍及大肚社以及至Taurinap諸村。
  • 1662年(明永曆16年):鄭成功正式攻下熱蘭遮城,荷蘭人投降。鄭成功染疾歿,其子鄭經在思明即位,不久入東都。鄭成功其弟鄭襲於東都自立, 但於年底被征服並遭軟禁。
  • 1663年(明永曆17年):鄭襲畏懼被殺,率官吏士卒投奔清朝。
  • 1664年(明永曆18年):
    • 鄭經改東都為東寧,天興、萬年改為州,形成獨立王國。荷蘭人重新佔領雞籠,並重整舊城。
    • 鄭經派劉國軒前往半線屯田,威脅到大肚王國。
  • 1666年(明永曆20年):鄭經接受名臣陳永華的建議,在寧南坊(在今台南市南門路)興建孔廟;又仿明制,三年科考一次。
  • 1668年 荷蘭人退出雞籠。
  • 1670年(明永曆24年):
  • 1673年(明永曆27年):沈光文設私塾教育平埔族人漢字。
  • 1674年(明永曆28年):清朝發生「三藩之亂」,鄭經乘機從海上出兵,但失敗。
  • 1680年(明永曆34年):鄭經撤出廈門,完全退守台灣。
  • 1681年(明永曆35年):鄭經歿,鄭克塽繼位。
  • 1683年(明永曆37年,清康熙22年):
    • 施琅率清軍攻台灣,鄭克塽投降,延平王國滅亡(農曆八月十八日)。
  • 1684年(清康熙23年):
    • 施琅上呈「台灣棄留疏」,反對放棄台灣(清康熙22年12月22日)。
    • 延遲了8個月之久的台灣歸屬問題終於定案,決定將台灣納入清朝版圖(農曆四月十四日),成為福建省台灣府,下設台灣、諸羅、鳳山三縣。有人认为此時台灣並非全島都納入版圖,而僅將漢人已開發之地納入而已。
    • 清朝依施琅之議,即時公佈「台灣編查流寓則例」,其內容含有嚴格規定台灣居民及漢人渡台三禁令
  • 1686年(清康熙25年):
    • 清朝下令「台灣駐防兵丁,三年之中陸續更換」,此即所謂的「班兵」。
    • 客家人至下淡水平原(今屏東縣)開墾。
    • 墾首施東之子施世榜,利用濁水溪的河水,從該年開始建設,一直到34年後,才築成大埤圳,灌溉了半線地區8個村莊,共100小庄,約19,000餘甲的田園,稱為「八堡圳」又稱「施厝圳」。
  • 1693年(清康熙32年):清朝商人陳文林侃因船遇風暴飄至岐萊(今花蓮),居留經年,為漢人首次至花東地區。
  • 1694年(清康熙33年):高拱乾完成《臺灣府志》。同年四月台北發生康熙大地震,台北陷落淹水成為台北湖,該湖持續了幾年。
  • 1695年(清康熙34年):徐懷祖完成《臺灣隨筆》。
  • 1696年(清康熙35年):新港人吳球反清。
  • 1698年(清康熙37年):郁永河完成《裨海紀遊》。

18世紀

  • 1703年(清康熙42年):孫元衡完成《赤崁集》。
  • 1704年(清康熙43年):江日昇完成《台灣外記》,左營舊城城隍廟創立。
  • 1709年(清康熙48年):
  • 1710年(清康熙49年):周元文完成《續修台灣府志》。
  • 1714年(清康熙53年):西洋教士雷孝思(J.B.Regis)、馮秉正(Jos.de Mailla)、德瑪諾(R.Hinderer)等人,在台灣實地探勘了33天,完成台灣部份的「皇輿全覽圖」(4月18日-5月20日)。
  • 1716年(清康熙55年):平埔族原住民頭目阿穆,指揮當地同族協助漢人開墾台中地方。
  • 1717年(清康熙56年):陳夢林完成《諸羅縣志》。
  • 1719年(清康熙58年):八堡圳完工,為清代台灣最大水利工程。
  • 1720年(清康熙59年):李丕昱完成《鳳山縣志》;陳文達、王禮完成《台灣縣志》。
  • 1721年(清康熙60年):朱一貴事件,稱中興王。
  • 1722年(清康熙61年):朱一貴、李景富、吳柏勳、陳詮、張阿良等人,被清兵五馬分屍裂骸而死,親屬一同罹難,朱一貴得年32歲,鄉民傳聞他死後被封為「台南州城隍綏靖侯」(2月22日)。
  • 1723年(清雍正元年):置諸羅分縣為彰化(縣治半線)、淡水廳
  • 1725年(清雍正3年):「台南三郊」成立,這種商業組織使它所經營的商品更深入農村社會,而外銷的增加,又促使農業生產量()等的增加。
  • 1727年(清雍正5年):
  • 1729年(清雍正7年):廣東客家人簡嶽一族至拳山(今中正區公館及文山區)開墾,與當地凱達格蘭族發生糾紛,造成漢人數百人死亡(淡水廳志),全族盡滅。
  • 1732年(清雍正10年):發生大甲西社抗清事件大肚王國滅亡。
  • 1737年(清乾隆2年):黃叔璥完成《臺海使槎錄》。
  • 1751年(清乾隆16年):北路彰化縣兇番焚殺內凹莊柳樹湳兵民起釁事件。
  • 1766年(清乾隆31年):南北兩路理番同知設立,專門負責平埔族相關事務。
  • 1776年(清乾隆41年):清廷廢止官員不許攜眷來台的規定,此時清朝已统治台灣94年。

同年,林元旻烏石港北邊的河流上溯,成功入墾淇武蘭,為漢人入墾蘭陽平原最早者[5]

  • 1784年(清乾隆49年):清廷設鹿港為新港口,鹿港開始成為台灣中北部的政治、文化、經濟的重鎮。
  • 1786年(清乾隆51年):
    • 鹿港龍山寺落成。
    • 林爽文事件
    • 林爽文在彰化城內,被擁為「盟主」,改元「順天」,創建台灣農民革命政權的獨立王國,以駐竹塹的王作為征北大元帥、王勳(王芬)為平海大將軍、劉懷清為知縣、劉士賢為北路海防同知(12月)。
  • 1787年(清乾隆52年):
    • 清廷調集全清朝最精銳的軍隊來台灣作戰,更改主將為陝甘總督福康安,並給予平台大將軍的封號(10月)。
    • 林爽文軍與福康安軍大戰於八卦山(11月4日)。
  • 1788年(清乾隆53年):林爽文從容就義,時年僅32歲(3月10日)。
  • 1796年(清嘉慶元年):吳沙至蛤仔難(今宜蘭縣)開墾。

19世紀

20世紀

20世紀台灣
1900年代
1910年代
1920年代
1930年代
1940年代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1900年-1910年

1911年-1920年

  • 1911年(日明治44年):阿里山鐵路開通(2月8日)。
  • 1912年(日大正元年):竹農攻擊日本人,爆發林杞埔事件(3月23日)。
  • 1912年:羅福星事件(又稱「苗栗事件」)(11月)。
  • 1913年(日大正2年):-台北市}-開始通行公共汽車 (台北 - 圓山)(1月2日)。
  • 1914年(日大正3年):「南蕃事件」是日本佐久間總督推展「理番五年計畫」押收槍枝發生的衝突事件。
  • 1914年(日大正3年):台灣同化會成立(12月20日)。
  • 1915年(日大正4年):台灣同化會解散(2月26日)。
  • 1916年(日大正5年):嘉義南投台中地震
  • 1917年(日大正6年):台灣商工成立(今開南商工職業學校)(4月20日)。
  • 1918年(日大正7年):中央山脈橫貫公路完成(10月1日)。
  • 1919年(日大正8年):頒布台灣教育令,確立日本在台的教育制度(1月4日)。
  • 1920年(日大正9年):以在日台灣人留學生為核心,在東京成立新民會林獻堂蔡惠如為會長,開始推動政治改革運動(1月11日)。
  • 薩拉矛事件
    • 在日台灣人留學生刊行《台灣青年》雜誌(7月16日)。
    • 嘉義置州同盟會」開始推動置州運動(7月30日)。
    • 台灣地方行政制度變更,全島劃分為5州2廳,下轄3市47郡,郡下轄之街庄為今日鄉鎮之基礎(7月24日)。
    • 連橫台灣通史》出版(11月12日)。

1921年-1930年

1931年-1940年

1941年-1950年

1951年-1960年

1951年:無黨籍台南人吳三連於1月7日以65.5%高票當選中華民國首都台北市第一屆民選市長

1961年-1970年

1971年-1980年

1981年-1990年

1991年至2000年

21世紀

2000年代臺灣-2010年代臺灣-2020年代臺灣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認識台灣原住民-原住民文化年表. 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22-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5). 
  2. ^ 2.0 2.1 歷史沿革. 澎湖縣政府. [2019-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7). 
  3. ^ 圖說台灣:台灣之門-鹿耳門. 方格子. 2018-11-03 [2018-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中文(臺灣)). 
  4. ^ 4.0 4.1 中村孝志. 《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 社會·文化》. 板橋市: 稻鄉. ISBN 957-9628-60-2. 
  5. ^ 清朝漢人拓墾蘭陽平原的歷程. [2011-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3). 
  6. ^ 枕頭山之役. nrch.culture.tw. [2019-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6). 
  7. ^ 二次大戰對科學地位的影響 (PDF). [2014-12-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7-01) (中文(繁體)). 
  8. ^ 張幸真. 台灣知識社群的轉變-以台北帝國大學物理講座到台灣大學物理系為例: 20. 2003-07-31 [2012-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8) (中文(繁體)). 
  9. ^ 中央日報社論,台北,1950年5月27日
  10. ^ 侵臺颱風資料庫 - 1986年韋恩. 中央氣象局. [2014-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7). (繁體中文)

外部連結

註解

  1. ^ 關於大肚王國起始年代未見史料有記載,現有不同說法。主要有16世紀說、17世紀說、1540年代說。臺灣南一版高中歷史教科書採用1540年代說;在駱芬美所著《被誤解的臺灣史》一書中則採用16世紀中期說。這些說法由於沒有確鑿的依據可證實,因此受到部分網友的質疑。荷蘭人得知該王國的存在的時間則為1638年(17世紀)。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


Index: pl ar de en es fr it arz nl ja pt ceb sv uk vi war zh ru af ast az bg zh-min-nan bn be ca cs cy da et el eo eu fa gl ko hi hr id he ka la lv lt hu mk ms min no nn ce uz kk ro simple sk sl sr sh fi ta tt th tg azb tr ur zh-yue hy my ace als am an hyw ban bjn map-bms ba be-tarask bcl bpy bar bs br cv nv eml hif fo fy ga gd gu hak ha hsb io ig ilo ia ie os is jv kn ht ku ckb ky mrj lb lij li lmo mai mg ml zh-classical mr xmf mzn cdo mn nap new ne frr oc mhr or as pa pnb ps pms nds crh qu sa sah sco sq scn si sd szl su sw tl shn te bug vec vo wa wuu yi yo diq bat-smg zu lad kbd ang smn ab roa-rup frp arc gn av ay bh bi bo bxr cbk-zam co za dag ary se pdc dv dsb myv ext fur gv gag inh ki glk gan guw xal haw rw kbp pam csb kw km kv koi kg gom ks gcr lo lbe ltg lez nia ln jbo lg mt mi tw mwl mdf mnw nqo fj nah na nds-nl nrm nov om pi pag pap pfl pcd krc kaa ksh rm rue sm sat sc trv stq nso sn cu so srn kab roa-tara tet tpi to chr tum tk tyv udm ug vep fiu-vro vls wo xh zea ty ak bm ch ny ee ff got iu ik kl mad cr pih ami pwn pnt dz rmy rn sg st tn ss ti din chy ts kcg ve 
Prefix: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