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
施琅(闽南语:Si Lông,1621年3月7日—1696年4月22日),本名施郎,降清後改名「施琅」,字尊侯,號琢公,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1],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軍事家,武術家,明鄭降清將領,封三等靖海侯,諡襄庄,贈太子太傅,清代閩南、臺灣施琅部下尊稱為施將軍、施侯爺。其次子施世綸曾任漕運總督,六子施世驃統領清兵到臺灣平定朱一貴。 生平家世施琅先祖施炳,南宋高宗朝评事官,于隆兴元年(1163年)自光州固始县施大庄(今郭陆滩镇青峰村)南渡入闽,为浔海施氏始祖。[2] 施琅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十五日。 降清与反清早年武藝超群,是郑芝龙的頭號猛将,顺治三年(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然其反清之志尚在。永曆元年(1647年)與弟施顯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同期投靠鄭成功者有甘輝等人。[3]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明郑军的重要将领。永曆四年(1650年)八月,鄭成功奪取廈門。還曾經奉獻策略幫助鄭成功殺族叔鄭聯(一說族兄)奪取廈門,也积极参与海上起兵反清。 永曆五年(1651年)四月,鄭成功南下勤王。清軍將領馬得功趁機襲擊廈門,當時度假閒員的施琅率部下數十人反撲馬得功,搶救廈門。為此鄭成功曾因施琅卓著功勳,賞銀二百兩。 再降清施琅富有韜略,然而也恃才而驕,在鄭軍內部先是與陳斌不睦,與黃廷產生衝突。[4]鄭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藉故殺了曾德,因而得罪了鄭成功,鄭成功立即誅殺施琅全家,施琅逃走,父親與弟弟被殺。由於親人被郑成功族滅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施琅先后担任清朝副将、总兵、水师提督,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5] 施琅甫投清營二次領軍征臺遇風不順,後調北京任內大臣期間,甚為貧苦,依靠妻子在北京當女紅裁縫貼補家用所需。1662年,鄭成功在台灣病逝、鄭經繼為延平郡王;鄭經主政期間,明鄭內部派系鬥爭日趨激烈,群臣分以支持鄭經二子克臧、克塽為名,結黨爭權,國事日非。 攻取台灣1681年,郑经薨逝,明鄭權臣馮錫範與宗室鄭聰等,發動「東寧之變」,殺鄭克臧,改立先王幼子鄭克塽。七月,清廷大學士李光地上書认为攻台条件成熟,光地為福建省泉州府安溪人,并推荐泉州同鄉施琅。康熙帝采纳了李光地的意见,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衔,命其 “相机进取”;施琅遂得積極進行攻討明鄭的部署准备,時年六十一歲。 1682年,康熙排除朝廷中反对意见,决定攻台,命福建总督姚启圣「统辖福建全省兵马,同提督施琅,进取澎湖、臺湾」,授萬正色為步兵提督領軍12萬進駐福建,接應水師提督大將軍施琅,俱受姚啟聖節制。 1683年六月,施琅指揮清軍水師,在澎湖海戰中大勝明鄭水師,迫使鄭克塽率臣民降清,其在大戰中曾被火銃灼傷右眼,但沒有失明。戰後他还反驳当时清廷内部有人提出「宜迁其人,宜弃其地」的意见,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臺湾、守卫臺湾。施琅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澎湖因此設置施琅生祠,即「施將軍廟」。 臺灣歸還荷蘭之議「三藩之亂」期間,福建主政者耿精忠,與廣東主政者尚之信均鼓勵手下商人,前往日本與東南亞貿易,以支應財政開銷。臺灣主政者鄭經也佔領福建海澄、廣東南頭(珠江口東北面)水域,以經營對大陸的貿易。 1680年代起,在清廷逐步掌握閩、粵兩省後,開始整肅耿、尚兩藩下的外貿商。以沈上達為首的廣東外貿商,遭受到全面壓制;而福建外貿商,則在總督姚啟聖「籌備征台軍需」的藉口下,得以苟延殘喘。 鄭氏勢力在撤出中國沿岸後,因清廷對閩、廣外貿商之整肅,以及臺灣天災、暹羅洋米漲價等因素之影響,發生了軍餉與軍糧周轉不靈的現象。 1683年夏季,清軍水師在施琅率領下,於澎湖擊敗鄭軍。明郑政权決定投降清廷「舉國歸命」[6],以免因洋米被截,導致飢荒。 施琅在與英、荷兩國滯台人員接觸後,計畫以「臺灣歸還荷蘭」等方式,誘引英、荷兩國人前往福建或臺灣貿易,並以「外國貪涎」為由,力促清廷維持海禁,以達成讓福建外貿商壟斷清朝外貿的目標。然施琅此一企圖,並未獲得荷蘭當局支持。 遂於1684年,在康熙帝堅持「開海」,以及福建、兩廣總督不予配合的多重因素下破滅。[7] 管理台灣施琅攻佔台灣後,雖鄭成功殺施琅父弟,施琅仍親至當時葬於台南的延平郡王墓前,跪拜磕頭痛哭,喃喃自语,大意为「忠孝不能兩全,初芝龍公提攜施氏父子有恩,並且佩服鄭國姓忠於明朝鞠躬盡瘁,惟施琅也揹負父弟大仇;今之如此,各為其主,天意使然,四十年國仇家恨,糾葛至此,感傷不已」云云,左右聞之動容。[8] 清軍克台後,清廷對於是否加以經營,朝議未決;施琅上《恭陳臺灣棄留疏》,力陳保有台灣之重要性。由於李光地說服康熙皇帝,終使康熙皇帝決定繼續经营臺灣。[9] 施琅治下,对于汉人,颁布渡臺禁令,规定“赴台者不許携眷。琅以惠、潮之民多通海,特禁往来。”(連雅堂《台湾通史》)首先嚴禁粵東人渡台,表面上的理由是許多海盜出自此地,但實際原因是“惠潮之民多與鄭氏相通”,也因使得客家人大幅落後同時遷往台灣的泉州人及漳州人,而在日後分類械鬥中失利並退出平原。對其他地區的平民渡台也嚴加限制,並规定渡台人员不得携带家眷,也就是说不許老百姓在台湾扎根,這一政策後来導致台湾婦女奇缺。首任巡台御史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引《理台末议》的记载说:“终将军施琅之世,严禁粤中惠、潮之民,不许渡台。盖恶惠、潮之地素为海盗渊薮,而積習未忘也。琅殁,渐弛其禁,惠、潮之民乃得越渡。”,因此施琅對台湾的管理構成當時两岸往来的最大障礙,此政策在雍正時放寬海禁後才得以緩解。此外施琅还霸占了郑氏在台湾的经营,侵吞台湾贡银,作为其后勤与举荐的姚启圣也有贪污的记载,但康熙帝以“念其功劳,免之”。此外,亦有文獻提及施琅在台设立机构,以巩固本家在台湾势力。[10] 後事施琅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享壽75歲,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施琅死后与其妻王氏、黄氏合葬。 遺跡泉州城內释雅山南麓有施琅故宅,在衙口有靖海侯府和施氏大宗祠,泉州市丰泽区华大街道法华美村有施琅神道碑,施琅墓位于福建省惠安县黄塘镇虎窟村西北500米的坡地,均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同安东郊有施世骠为施琅所立的绩光铜柱坊,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評價清朝康熙帝:“粗魯武夫,未嘗學問,度量偏淺,恃功驕縱”;“將軍施琅,諳熟海島,凡事必與之共議!” “如施琅者,立如此奇勳,必令永秉節鉞,榮華以終其身!” “施琅之功甚大。”。在其死后,“贈太子少傅,賜祭葬,諡襄壯”。 基于当时儒学围绕一家一姓的“忠”“奸”价值观,施琅因為与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反复于明清两朝,以及攻打郑氏公报私仇,為清人所不齿,在镇压台湾抗清势力的二十功臣像没有位置。[10][11][12]由满清遗老在民国年间编纂的《清史稿》则评价:“台灣平,瑯專其功。然啟聖、興祚經營規畫,戡定諸郡縣。及金、廈既下,鄭氏僅有台澎,遂聚而殲。先事之勞,何可泯也?” 并不承认其平台首功。 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往往宣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功绩,称其为民族英雄,大陆民间也往往赞许其“反清复明”的“民族气节”[12],但对其偏安一方的割据行为罕有提及。施琅作为传统上侍奉两朝的“贰臣”,被历代史家贬低,官方对施琅也鲜有著墨,只在提及郑成功时才略带说明。 199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宣揚「中國统一」官方大規模宣传施琅收服台湾的事迹,施琅的负面形象也开始逆转[13],与郑成功的“台独”相对成为维护「中國统一」的英雄[14]。2006年,电视剧《施琅大将军》在大陆上映,由于其对于施琅反传统的完全正面设定,施琅的“民族英雄”和“汉奸”定位大受争议[15][16]。独立中文笔会的黄大川则评价电视剧篡改历史,对施琅的评论争议则是“相对较为模糊的民族主义者和新儒家之间展开的”争论[10]。 2011年,在给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命名的一次网上投票中,“施琅号”在投票中位列第一[17]。 臺灣由於民間同情鄭家,遂將施琅視為與吳三桂相同的國賊叛將。(因背叛鄭成功,還攻下臺灣) 台灣獨立運動裡有些人把郑成功的东宁王国作为“台湾第一王国”[18],对施琅视之“卖台贼”,並視中國大陆方面宣传施琅的行為为统战[19]。 个人评价連雅堂在《臺灣通史·施琅列傳》中評論稱:「施琅為鄭氏部將,得罪歸清,遂藉滿人以覆明社,忍矣!琅有伍員之怨,而為滅楚之謀,吾又何誅?獨惜臺無申胥,不能為復楚之舉也。悲夫!」[20]連橫並未堅持他一貫的明鄭立場對施琅加以譴責,反而將他比喻為伍子胥,從人子復仇之議寄予同情。 趙爾巽:臺灣平,琅專其功。然啟聖、興祚經營規畫,戡定諸郡縣。及金、廈既下,鄭氏僅有台澎,遂聚而殲。先事之勞,何可泯也?及琅出師,啟聖、興祚欲與同進,琅遽疏言未奉督撫同進之命。上命啟聖同琅進取,止興祚毋行。既克,啟聖告捷疏後琅至,賞不及,鬱鬱發病卒。功名之際,有難言之矣。大敵在前,將帥內相競,審擇堅任,一戰而克。非聖祖善馭群材,曷能有此哉?[21] 中國大陸歷史研究員吳伯婭:施琅力主留台守台,鞏固邊防,維護統一,防止外來侵略,作出了極其重大的貢獻。他的遠見卓識造福後人,流芳百世。[21] 中國哲學家李澤厚依據其一貫堅持的倫理絕對主義信念,認為文天祥、史可法、鄭成功等保鄉衛國,重視氣節,才是值得推崇的對象。相反,若認為任何人有助於「疆土擴大」而無原則地改換效忠對象,則可能導致同意汪精衛、吳三桂的危險,即未來有人支持美國征服中國也可能受到正面評價。李澤厚進一步認為,滿清政權比之明代更為閉鎖,對文化之壓制更甚,如若李自成擊敗清廷,中國之發展有可能較好。所以如此觀之,施琅投效清廷,也不利於中國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從歷史、道德兩面來看,施琅都是負面人物。 香港著作武侠小说家金庸在《鹿鼎记》中通过韦小宝对施琅说的语言透露了金庸对施琅的不满[22]。 施琅與媽祖施琅底定全台,上奏清廷建議奉台灣民間信仰的媽祖「天妃」赐晋「天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准奏,且進頒「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敕號,改台南寧靖王府為大天后宮,派滿族大臣禮部侍郎(三品)雅虎致祭。雍正四年,皇帝又御書「神昭海表」匾,由台灣鎮總兵林亮迎至天后宮敬懸,乾隆時期清廷又頒旨改官祀,天后宮之名稱逐漸普及至今。 當時施琅從湄洲島湄洲媽祖祖廟帶來的古媽祖「黑面二媽」,目前安置奉祀在鹿港天后宮,供眾信徒膜拜,此尊神像已有一千年的歷史,目前全世界僅存一尊,中国大陸本有兩尊開基媽,但都毀於「文化大革命」。 相關作品2001年中國中央電視台第一套頻道於黃金時段播出电视剧《康熙王朝》,由侯永生飾演。劇中即大篇幅改編描述施琅謀畫攻打明鄭,鄭經兵敗自刎的段落。但根據《明史》、《清史稿》和《台灣通史》、《府城縣誌》等記載,鄭經和其父鄭森(鄭成功)一樣都是病逝,並未有鄭經自刎之記載,因此引得鄭成功的後人對此段落深表憤怒[來源請求]。 三十七集电视剧《施琅大将军》,由吳京安飾演。是国家广电总局重大历史題材。该剧筹备拍摄历时两年,投资两千多万元,由福建电影制片厂摄制,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播出。 2007年,臺灣公共電視紀錄片《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演員:乾德門。 相關研究書目(按照作者與出版年份順序排列)
参考文献引用
来源
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