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洲礁(英语:Zhongzhou Reef),位於南沙群島的一個小型珊瑚島礁。中華民國在2000年以後實際控制至今,由太平島守軍直接監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及越南均宣稱擁有其主權。[1]
歷史
- 1935年、1947年和1983年
- 中國歷次公佈的南沙群島名稱中並無「中洲礁」這一島礁名;應是珊瑚礁長高後新出現的礁體,或是1983年公佈標準名稱時露出水面的面積還很小。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3月28日,中華民國行政院海岸巡防署以生態工法興建完成木製生態保育觀測亭,形成國際法上「有效管理」的要件並間接宣達主權。
- 7月21日,附近海域受西南氣流影響,觀測亭遭湧浪衝擊損毀流失。
- 2010年
- 7月,中華民國海岸巡防署至島上做淨灘活動。
- 9月,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品質採樣小組首次前進中洲礁進行海域水質監測,結果顯示海域水質及空氣品質良好,屬未受污染的乾淨海域。
- 2011年
- 2012年
- 3月22日,中華民國海岸巡防署執行例行性巡察及淨灘任務,與越南巡邏艇相遇,雙方相距約50公尺,相視通過。
- 4月30日,中華民國立法委員林郁方、陳鎮湘和詹凱臣搭乘M8快艇繞行巡視。
- 5月2日,中華民國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通過提案,要求相關部會應在中洲礁設立永久性設施[2]。
- 8月31日,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胡為真率同內政部長李鴻源、總統府副秘書長熊光華、行政院海巡署署長王進旺登島勘查並升起中華民國國旗。
- 2015年
- 6月13日,中華民國海巡署長王崇儀率領海洋總局龔光宇總局長、海岸總局黃漢松副總局長等重要幹部,登島勘查並升起中華民國國旗[3]。
地理位置
- 位於南沙群島北部中央「鄭和群礁」的西北角,位居南海西側航道的東邊。
- 西距太平島約3.1海浬(約6公里),東距敦謙沙洲約4海浬(約7公里),西南距南薰礁16海浬(約30公里)。
地質地形
- 海水漲潮時,島礁露出面積約100平方公尺,南北長約10公尺,東西最寬約10公尺;退潮時,露出面積約6,000平方公尺,南北長約70公尺,東西最寬約90公尺。
- 主要為貝殼砂、珊瑚礁和珊瑚碎屑堆積形成,其下為一直徑約1.3公里的圓形珊瑚礁盤。
生態資源
植物
動物
- 鳥類:以候鳥為主,多達51種,這些海洋性的鳥類,多做短暫停留。
- 珊瑚:附近海域海洋生態豐富,周圍海底都是鹿角珊瑚。
- 貝類:附近海域有很多水字螺、唐冠螺和寶螺。
- 魚類及浮游生物:常見熱帶魚、珊瑚礁魚類、潮間帶生物。
島上狀況
水源
四面環海,無地下水源。
人口
無常住人口,鄰近的太平島上中華民國海岸巡防署部隊負責監控,部隊人員定期登礁視察情況,海巡署船隻負責環島巡弋、登島巡視、生態調查和淨灘活動。
建築
2004年中華民國在島上沙洲興建一個木製觀測亭、簡易無線電設施及插上中華民國國旗,是礁上唯一的建築物,但不久後被颱風吹毀。
地價
中洲礁土地屬中華民國政府擁有。截至2019年1月,中華民國內政部地政司尚未公告土地現值。
交通
無人工設施,需以小艇運輸才能登島。
對外通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
---|
中華民國極點 | |
---|
臺灣本島極點 | |
---|
註1:曾母暗沙,未露出海面的水下 礁體。 註2:以上資訊包括臺灣的地理極點,被歸類在中華民國實際治轄的領土(臺灣島及周邊島嶼),其極點即「實轄上極點」。 |
|
---|
|
註釋 |
---|
- 臺灣主要山脈連綿縱貫於本島中央地帶,可以此二分為西部及東部。本島縣市以外的地區為外島。
- 四分法有數種版本,此為依據行政院國發會擬訂之「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而來。除了東臺灣之外,北、中、南三區各形成臺灣三大都會地帶。
- 六分法係參照日治時代後期的州廳制(五州範圍各為一區、東部兩廳範圍合視為一區)而來,因臺灣現今的行政區劃乃依循此日治時期的行政區調整而來,故在區域劃分上仍有很大的程度相互適用。恰好平均約三個縣市劃分一區。
- 澎湖縣位置在雲林、嘉義外海一帶,有與金馬地區一起被劃分在「澎金馬」做為一區,即外島三縣之合稱;另有「嘉南澎」、「雲嘉南澎」、「高屏澎」、「高屏澎東」等多種劃分法。
- 中華民國連江縣統治地區為馬祖列島,故通常與金門縣合稱「金馬地區」。因其位屬福建省,故常視為一獨立區域,而不包含於四分法或六分法之中。
- 宜蘭縣位置在臺灣北部、東部之過渡帶,故有「北基宜」、「宜花東」二種劃分法。
|
|
|
---|
|
|
|
|
---|
| 中北部 多方控制 | |
---|
东北部 菲控为主 | |
---|
西南部 越控为主 | |
---|
中南部 马控为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