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
專營巴士服務香港共有四間公司提供私營專利(專營)巴士服務;香港政府對巴士公司有相當程度的規管,包括巴士路線的定價。
香港專營巴士線擁有固定路線、收費、服務時間及班次。經營者受政府監管,並豁免繳納汽油稅。市區路線多以雙層巴士行走,成為香港特色之一。乘客於上車時需先繳付車資,而所有專營巴士均接受八達通付款。大部分路線由單一公司經營,部分路線(例如海底隧道路線、部份北大嶼山路線(R8、S1)等)由多於一間巴士公司聯合經營。 政府允許巴士公司進行與巴士有關的商業活動,藉此開拓非票價收入來源,例如於巴士車身張貼廣告。政府於2001年中進行專營巴士於玻璃窗張貼廣告試驗計劃,並於2005年1月1日正式批准專營巴士車隊中50%的車輛在車窗張貼廣告。有些專營巴士公司亦在車上播放視聽節目,這亦可用作播放廣告,藉此賺取非票價收入。除增加非車費收入,政府亦鼓勵專營巴士公司實行減低經營成本措施,例如在適當情況下外判服務、提高巴士網絡運作效率及與姊妺公司共用設施。[2] 已結束營運
專營巴士路線非專營巴士服務香港的非專營巴士服務,由不同的私營巴士公司所提供。主要為紓緩市民主要在繁忙時間對專營巴士和專線小巴服務的需求,及在一些專營巴士和專線小巴行走並不符合營運效益的地區提供服務,應付乘客需求。根據運輸署公佈,截至2021年5月31日,已登記的非專營公共巴士共有7,144輛。[3] 2020年非專營巴士整體使用率約為53.3%。 非專營巴士大致上分開以下類別:
公共小型巴士服務香港的小巴(公共小型巴士)是載客量為16或19人的空調客運車輛,以作為巴士和鐵路的輔助及接駁交通工具。根據現時法例規定,現時香港只可有4,350輛小巴營運。按服務性質可細分為2種:紅色公共小巴和綠色專線小巴。 其他指定服務以外的公共小型巴士服務,例如在1980年代中期曾經在香港島學校區出現的褓姆車服務,都是非法的。 歷史香港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已有公共巴士行走[5],在1920年代,香港有多間巴士公司,包括九龍的九龍汽車公司(以下簡稱九巴)、啟德汽車公司、中華汽車公司(以下簡稱中巴),香港島的香港大酒店、香港仔街坊福利會等等。 戰前的香港巴士1933年6月11日,政府實行地區專利權,香港島路線由中巴營辦,九龍及新界路線則由九巴營辦。 1941年,日本入侵香港,由於燃料短缺,香港的巴士服務於該段時間曾經一度陷入癱瘓,只有少部份路線服務。戰後不少巴士都被舊日本帝國軍隊破壞或徵用,巴士公司惟有使用改裝車輛行駛。 香港巴士的黃金歲月1949年,九巴把當時新購入的4輛丹拿A型雙層巴士派往1號線行走,這4輛巴士成為香港首批雙層巴士(其中車牌為4961的巴士更被九巴保留至今,現存於沙田車廠),也為日後雙層巴士的普及化打好基礎。 1953年9月,九巴在新界各處設置巴士站。 隨著香港人口的增長,當時香港2大巴士公司九巴及中巴不斷從英國購入雙層巴士,在1960年,往來荃灣市區與九龍佐敦道碼頭的16B路線加入雙層巴士行走,這線也是新界首條採用雙層巴士的路線。1962年,中巴亦購入雙層巴士。 可惜好景不常,1967年,香港發生暴動,巴士公司因人手不足的關係被逼暫停營運旗下路線(部分路線在六七暴動後並沒有繼續行駛)。 新市鎮開發,提高巴士重要性暴動過後,香港巴士服務在1968年已大致回復正常。同時,香港的兩大衛星城市——荃灣及觀塘亦已發展成熟,有見及此,九巴在1968年5月9日開辦往來荃灣市區及觀塘的40號線。 可是好景不常,正因暴動時巴士服務癱瘓的關係,結果卻讓白牌車(即是日後的綠色專線小巴及紅色公共小巴)地位提高。 一人控制與過海巴士過去,除了司機外,香港巴士一般都設有司閘員及售票員,早在1960年代,九巴已淘汰司閘員,並為巴士安裝自動閘門。首條實行「一人售票模式」的路線為行走尖沙咀與蘇屋的2號線。巴士車頭及車身前方位置髹上三條橙黃色的線條(俗稱「三劃黃」)以識別該巴士由2至3名售票員,改為只有1名售票員[6]。1971年,中巴試行一人控制管理辦法,乘客上車後需把車費投進錢箱。 1972年8月,香港首條過海隧道——紅磡海底隧道通車。九巴及中巴開辦3條過海隧道巴士路線,它們分別是: 由於當時英國出現巴士車廠工潮,香港巴士出現求過於供的現象,在1972年9月1日前,103號路線是由九巴獨自營辦。 當時過海巴士的車費為$1,過隧道後為$0.5。而往來荃灣與觀塘的40號線收費則為全程過海巴士的20%(即$0.2)。 1973年,九巴及中巴自英國引入丹拿珍寶雙層巴士,這是香港首款全駕駛艙雙層巴士。 豪華巴士、三軸巴士與空調巴士的興起早在1970年代,香港已經有豪華巴士,當時豪華巴士運行於往來機場與市區的200及201號路線,此外巴士公司為鼓勵中產階級使用巴士出入,更開辦不少往來大型屋苑與市中心的巴士路線(例如往來美孚新邨與尖沙咀的206號巴士),雖然這些豪華巴士不設空調,但它們有高背椅,相對於當時流行的玻璃纖維座椅,這些高背椅巴士便顯得十分豪華。 1980年,九巴引入勝利二型及丹尼士祖比倫空調巴士各一輛,但最後卻因試驗失敗而改裝為非空調巴士繼續服役。 1981年,九巴及中巴分別向英國都城嘉慕巴士廠購入3軸都城嘉慕12米巴士,這是香港3軸巴士的元祖,又是12米巴士的始祖。自此之後,3軸巴士成為香港巴士的最大特色。 1984年,當時以中港直通巴士為主的城巴率先購入12米雙層空調巴士,這就是香港首輛後置引擎雙層空調巴士,同年,跑馬地發生交通意外。 1985年,九巴為取代年事已高的豪華巴士,特地購入丹尼士獵鷹巴士行走豪華巴士路線;同年,地下鐵路港島綫通車,結果導致中華巴士載客量大幅減少。 1987年,九巴引入一部都城嘉慕11M空調巴士,由於這部巴士以波箱推動空調機,令波箱過度損耗,最後改裝為非空調巴士繼續服役。另外九巴亦購入豐田Coaster型24座位空調小巴,主力行走沿途路窄多彎的90號線、290線(調景嶺至彩虹)及部份豪華巴士路線。 1988年6月,一輛九巴雙層空調巴士(利蘭奧林比安,AL1,車牌DX2437)以試驗形式行走於往來美孚新邨及尖沙咀的6號巴士線,自此之後中巴和九巴便開始大量購入雙層空調巴士。但首條正式以雙層空調巴士為用車的路線並不是6號線,而是往來元朗東及佐敦道碼頭的68X線,後者於1990年12月開始以雙層空調巴士為部份用車。 1989年,東區海底隧道通車,中巴、城巴和九龍巴士分別於1988、1989、1994、1997開辦601、603、606、619和671路線,同年,中巴發生工潮。 1991年,大老山隧道通車,香港四家巴士公司開辦多條新界東往來東九龍和港島巴士路線,同年城巴接辦原來之12A中斷中華巴士在1923年建立以來近70年的壟斷局面。 1993年9月1日,中巴其中26條路線的經營權被政府收回,路線改由城巴營運。 城巴於1995年9月1日再取得中巴14條路線的經營權,同年,山頂發生中華巴士脫班事件,事件成為中巴在1998年下半年喪失專利權之導火線。 自1995年起,繼九巴購入最後一批富豪奧林比安11M非空調巴士後,各巴士公司已不再購入非空調巴士。 2012年,九巴所有非空調巴士退役,亦象徵著非空調巴士時代的結束。 超低地台巴士的普及化及中巴時代的終結1996年,城巴購入多輛富豪B6LE超低地台巴士,它們是香港首批超低地台巴士。同年,九巴購入丹尼士飛鏢單層超低地台巴士,並將之派往60M(屯門站 ↔ 荃灣站)、88K(顯徑 ↔ 駿景園)等線行走。 1997年11月17日,九巴購入的首輛丹尼士三叉戟型雙層超低地台巴士投入服務。 1997年,九巴和城巴正式引入八達通收費模式,然而中巴拒絕引入;同年,西區海底隧道通車。 1998年2月17日,政府宣佈不續發專營權予中華汽車有限公司(中巴),十多條路線將由城巴和九巴接辦,其餘所有88條路線則公開招標;同年3月31日,政府宣佈由新世界第一巴士(新巴)投得接辦該88條路線。9月1日凌晨,中巴專營權正式結束,城巴及新巴順利接棒,同年5及7月,大欖隧道及新香港國際機場啟用。 2003年,新世界第一巴士母公司周大福收購城巴,使香港島巴士10年的競爭終結。 2003年7月10日,香港一輛行走麗瑤邨至天恆邨之九龍巴士265M線雙層巴士在早上於屯門公路往落馬洲方向被貨櫃車推至橋邊,不久即墮下數十米山坡,車長及20名乘客死亡,20名乘客受傷,成為香港史上最多人死亡的車禍。(參見:屯門公路雙層巴士墮坡事故) 2005年8月,全球首部以同一引擎推動空調系統與驅動系統的雙層空調巴士(利蘭奧林比安,AL1,車牌DX2437)退役,之後被九巴收藏。 2015年9月,全港首部雙層超低地台巴士(丹尼士三叉戟,ATR1,車牌HJ2127)退役,之後被九巴收藏。 歐盟四型巴士2006年,九巴引入兩部附合歐盟4型廢氣排放標準的新款特低地台巴士,其生產商來自瑞典的富豪和英國的亞歷山大丹尼士。 2007年1月,為配合法例的要求,新創建分別為新巴及城巴訂購18部及10部配歐盟4型廢氣排放標準的巴士(其生產商為亞歷山大丹尼士)。九廣鐵路公司亦宣佈購買11輛11.3米Enviro 200 Dart單層巴士(車隊編號為901-911),用以取代車齡已接近17年的三菱MK117J單層巴士(車隊編號為301-311),並隨著兩鐵合併全數租予港鐵公司使用,使港鐵成為香港首間使用這款巴士的公共運輸機構。同年年中,嶼巴購入的5部歐盟4型高地台巴士抵港。 2008年,九巴引入20部來自瑞典的世冠巴士,同年新巴及城巴再引入38部歐盟4型的巴士(其生產商為亞歷山大丹尼士)。 2009年,九巴引入30部來自瑞典的世冠巴士,並繼續引入英國亞歷山大丹尼士及瑞典之富豪巴士。 歐盟五型巴士2010年,九巴宣佈購入30輛10.4米Enviro 200 Dart單層巴士(車隊編號以AAU開頭),選用Lazzerini Pratico 2840座椅及EEV標準的康明斯引擎,載客量62人(28座位及34企位)。 2009年,九巴將一部原本符合歐盟4型廢氣排放標準的新款特低地台巴士改裝成一部附合歐盟5型廢氣排放標準的新款特低地台巴士。 2009年,城巴、九巴引入全港首批Enviro 400空調兩軸巴士,九巴於當天隨即發出新聞稿宣佈該公司「率先」引入Enviro400,並指該車型「結合最先進科技,全面提升環保、安全與車廂佈局的歐盟第五代兩軸雙層空調環保巴士,為香港的巴士發展里程揭開新一頁」。城巴於2010年2月8日首航117線,比高調宣傳的九巴更早投入服務。 港鐵巴士在2011年初訂購9輛Enviro 400。截至2012年香港已經有119架Enviro 400。 2009年6月,九巴再訂購46輛配備歐盟4型引擎的Enviro 500,因為有20輛轉讓予同集團的龍運,成為龍運的8411至8430,所以新車數目由46輛減至26輛。巴士的規格與上一批巴士相若,但改用新款路訊通顯示器組件(巴士迷俗稱底褲),ATEU17起改配Lazzerini座椅及Voith波箱,分配給九巴的首輛已於2010年5月15日付運,並於同年6月中投入服務。 2010年,九巴引入175部符合歐盟五型廢氣排放標準的富豪低地台巴士。 2012年,九巴加訂Enviro 200 Dart單層巴士,新車配置了Hanover發光二極管(LED)橙色電子顯示屏、由上海凱倫電子提供的新型自動報站系統,以及Vogelsitze座椅,用來取代將會退役的1996年丹尼士飛鏢「易搭巴士」。該批Enviro 200 Dart單層巴士車長10.5米,但改用單門設計。 非空調巴士全面退役2012年5月8日,全港最後一批非空調巴士完成歷史任務,最後一批九巴非空調巴士有兩種型號,包括丹尼士巨龍11米及富豪奧林比安11米,分別於1986年及1994年起引入香港,全盛時期分別有369部及30部。這些非空調巴士(人們稱為熱狗巴士)曾經是上世紀90年代九巴車隊的主力,每天接載不少市民上班上學,見證著香港巴士服務的轉變和進步。這些巴士的特點包括紅色車頂、奶黃色車身、褐色的座椅、可開關的車窗,司機位的風扇及下層車尾的車窗等。 2012年5月9日,九巴的所有巴士路線全面更改為提供具有空調系統的巴士服務,服役了63年的非空調巴士[7]正式結束服務。 2023年7月1日,新城兩巴合併,統一以城巴繼續服務。 配額制度在《鐵路發展策略2000》中,香港政府開始實行「以鐵路為骨幹」的政策,政策的一部分為訂立「專營巴士車輛數目的上限」及「繁忙道路巴士流量限制」,在巴士迷界中存在很大爭議[8][9]。 圖片
參見维基新闻中的相关報導:勞資談判破裂 香港六千巴士今工業行動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