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玉燦
蕭玉燦(1914年3月23日—1981年11月20日),印度尼西亞華裔政治人物,印度尼西亞國籍協商會(國協)和共和大學的創立人,於1946年至1965年期間歷任少數民族事務國務部長、人民代表會議(國會)議員等公職。他鼓勵當地華人保留文化身份,成為印尼民族的一員,參與印尼的社會建設。 蕭玉燦在泗水出生,小時曾在中華會館學校和荷蘭式學校接受教育。畢業後他開始追隨持反殖思想的印尼中華黨領袖林群賢,並在對方的協助下進入新聞界,先後在《新直報》(Sin Tit Po)泗水分社和中華黨機關報《太陽報》(Mata Hari)任職,在此期間他結識了印度尼西亞共產黨黨員陳粦如,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和反法西斯主義,並把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介紹中國共產黨黨情的著作《紅星照耀中國》翻譯成印尼文。他在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過賑濟中國人民的賑災會,並於1942年日本佔領東印度群島時避過日軍的搜捕[1]。 1945年8月印尼宣布獨立後,蕭玉燦於1946年獲蘇卡諾總統委任為印度尼西亞中央國民委員會委員(相當於後來的國會議員)、至1947年升任該委員會的工作委員會委員(常委),並短暫加入了第一、二屆阿米爾·謝里夫丁內閣,擔任少數民族事務國務部長。之後他一度因為1948年9月的茉莉芬事件和荷軍第二次警察行動而兩度被收押,至1949年8月獲釋。同年荷蘭承認印尼獨立後,蕭玉燦續任國會議員,復於1954年參與成立國協並擔任總主席。他在國會裏反對限制華人加入印尼國籍、打壓華商等措施[2],並協助解決兩國之間的雙重國籍問題[a][3]。而國協除了政治活動,還創立了共和大學和多所中小學,為國立學校未予錄取的學生提供教育[2]。 在華人問題方面,蕭玉燦和國協主張「整合論」,即華人應在政治上認同印尼,與其他印尼人合作,一起為印尼謀福祉[4]。他反對華人藉由改名換姓、通婚、放棄中華文化等手段融入印尼社會[3];認為華人應該成為印尼的一個部族,保留本身的文化身份[5]。由於蕭玉燦是馬克思主義者,所以1965年九三〇事件失敗後,當局勒令國協解散[4],燒毀共和大學(後改為特利剎蒂大學)[5],又未經審訊把他囚禁了12年。他在1978年獲釋出獄,之後前往荷蘭接受治療,至1981年心臟病發逝世[6]。 備註腳註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