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亨鄉泰亨鄉(英語:Tai Hang Village,亦作Tai Hang Heung[註 1]),舊名叉坑[1]、太坑[2],因最初有蔡氏族人聚居,亦稱蔡坑(早期廣泛包括九龍坑一帶稱謂)。因取諧音「泰運亨通」之意,二十世紀後漸改稱泰亨。該鄉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北部,林村谷與上水粉嶺平原之間,為文氏的聚居地[3],鄉代表為文春輝。 歷史泰亨文氏新界文氏原籍江西吉安,始祖文天瑞為南宋抗元丞相文天祥的堂弟,於南宋末年逃避元兵移居東莞[4]。泰亨文氏乃新界五大家族之一,他們與新田文氏均是文天瑞長子文應麟的後裔,屬寶安文氏七大房。 五世文蔭為泰亨系始祖,600多年前由屯門老虎坑上岸[5],先居屏山,後遷大埔陶子峴,以造碗為生[註 2],並於泮涌建立「文家莊」,養鴨務農。其孫文煥[6]遷居泰亨祠堂村,及後人口漸多,清代先後擴建中心圍和灰沙圍,成為大埔區內一大氏族。現今,泰亨文氏共1000餘人[7],分三大房。 七世文煥娶妻侯氏,生三子,瀾、澤、浚。長房文瀾和二房文澤的後代分別為文培桂堂和文青暉堂,兩房皆居灰沙圍;三房文浚的後代為文震嶺祖,居祠堂村和中心圍[8]。 泰亨文氏源流
太和市太和市,即大埔新墟,原為文屋村,是泰亨文氏領導大埔七約建立的墟市,每月即初三、十三、廿三、初六、十六、廿六及初九、十九、廿九為墟期。太和市曾是新界東第一大墟市,建立目的為挑戰新界五大氏族之首鄧氏壟斷的大步頭墟生意[9]。 嘉慶年間,龍躍頭鄧氏在新界東影響力大不如前。相反,泰亨文氏堀起,擁有泮涌及粉嶺以南大片土地,勢力遠至西貢北[10],並多次計劃在大埔開設商舖,但屢遭鄧氏阻攔。鄧氏兩度控告文氏,其後新安縣衙門宣布文氏不得「恃強」侵奪鄧氏在大埔的商業利益,判鄧氏勝訴。文氏族人文湛泉乃於1892年聯合附近七個非鄧氏的村落,組成「大埔七約」(泰亨約、林村約、翕和約、集和約、樟樹灘約、汀角約、粉嶺約),於「大步墟」隔河另設鄉鎮,翌年,定名為「太和市」。「太」為太坑,「和」指集眾鄉之力,並祈盼「和平」。 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後,大埔區因位於新界東中央而成為行政中心。1913年,太和市旁的大埔墟火車站落成營運,舊有的大埔墟日漸衰落,太和市得地利,店戶日增,故習慣將太和市稱大埔墟,原有的大埔墟則稱大埔舊墟[11]。
參與抗英泰亨文氏為新界六日戰參戰宗族之一,領導大埔七約鄉民參與抗英。1899年4月文湛泉代表泰亨文氏在屏山達德公所與來自上水、粉嶺、大埔頭、丙崗、新田等新界各大氏族商討抗英活動。由於大埔七約與龍躍頭鄧氏、大埔頭鄧氏敵對,兩支鄧氏均拒絕參戰。戰事先在大埔開戰,瞬間擴展至屏山、厦村、錦田,僅六天就死了五百多人[12]。戰後為了穩定和得到新界鄉民支持,港英政府邀請了文湛泉與屏山鄧青雲等抗英領袖加入分約鄉事委員會[13]。 村落
名勝公眾堂文氏宗祠建於明朝,2005年中秋完成修繕工程。宗祠的建材選料考究,當中石柱、石雕等在福建訂製;而青磚、漢瓦在廣東開平採用人手鑄造;至於精美的神樓及案台在深圳布吉及松崗訂造;檐口板雕花、神樓門神、屏風更是遠道到浙江邀請工藝師人手雕刻,祠內牌匾「浩然正氣」及「厚德參天」由國學家文懷沙親筆書寫。而同年亦建成文山公園,紀念文天祥的史蹟,內有文天祥全身站像,而龔子亭是紀念泰亨鄉文化始祖蔭公(字龔子)而興建,園內尚有《正氣歌》碑刻、蓮池、曲徑等;其後更得政府當局協助,於宗祠及文山公園前築建牌樓,以增莊嚴。 天后宮於1728年(即雍正五年)建成,宮內現存雍正時所鑄造的古鐘及爐鼎;而毗連的文帝古廟則建於1884年(即光緒十年)。廟旁有兩棵細葉榕,樹幹相連形成連理樹,據說已有百年歷史[14]。鄉內近南華莆村亦有觀音古廟,建於光緒年間[15]。 觀音廟,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百多年來向為文族氏人所敬奉,以其普渡眾生,慈悲為懷,善男信女莫不虔誠奉拜,因而香火鼎盛。古廟於1975年重修,由於地處稍偏,故並不常開。 藝沅堂建於道光年間,內祀奉十六世祖文宗齋等三代祖先木主,是典型兩進式祠堂,2010年被列入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戰後在家祠右廂設立的藝浣學校,至1962年停辦,由泰亨公立學校取替,可是隨著村校收生不足,終因政府殺校而停辦[16]。 昔日文氏著重教育,鄉內建有善慶書室、叢桂書室和正倫書室[17]。善慶書室建於1870年(即同治九年),為祠堂村祖堂文勗廷祖(九家)擁有,牆上懸掛「欽點光緒十六年庚寅恩科一甲二名榜眼及第臣文廷式恭承」字樣的牌匾[18],紀錄了文氏族人文廷式於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獲得的科舉功名[註 4]。
風俗秋祭泰亨文氏於每年農曆九月舉辦秋祭,拜祭儀式分兩日進行,先後到大帽山、泮涌、黃魚灘、十四鄉輋下及西貢北潭涌等地祭祖,由文公眾堂負責統籌[19]。泰亨文氏與新田文氏一樣,只有秋祭沒有春祭[20]。此外,文垂統房共4000多人,每年重陽節泰亨崗廈文氏共1000餘人在新田落馬洲祭祀四世祖文垂統公[21]。 酬恩建醮泰亨文氏建村立業後,為酬謝神恩佑庇鄉人,訂下五年一屆太平清醮,每屆為期五日六夜,以正一派喃嘸儀式進行。文氏認為建醮以示崇敬,祀神以表至誠,普施濟眾,惠澤幽靈,用意祈求風調雨順,合境康泰。[22] 發展位於泰亨附近的3公頃棕地,將用作發展公營房屋,提供600單位,預計10年內可以入伙[23]。 名人清代
現代主要道路交通
鄉郊代表區議會議席分佈泰亨鄉被分成兩個區議會選區,鄉村現時被粉嶺公路穿過,公路以西的泰亨文氏三村跟林村鄉劃為同一個選區;公路以西的坳仔村和新圍劃入康樂園選區。
註釋
参考資料
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