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o: share facebook share twitter share wa share telegram print page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
AMA-GI,意为「自由」
类型
使用时期
前30世纪至1世纪
书写方向從左至右 编辑维基数据
语言蘇美語阿卡德語埃蘭語赫梯語盧維語胡里語烏拉爾圖語
相关书写体系
父体系
原始書寫
  • 楔形文字
子体系古波斯楔形文字烏加里特字母
ISO 15924
ISO 15924Xsux (020), ​Cuneiform, Sumero-Akkadian
Unicode
别名Cuneiform
范围U+12000至U+1236E(苏美尔-阿卡德楔形文字)
U+12400至U+12473(数字)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 (IPA) 符號。 有關 IPA 符號的介紹指南,請參閱 Help:IPA[ ]/ / 及 ⟨ ⟩ 之間的區別,參閲IPA§方括號與轉錄定界符
大約公元前21世紀的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英語:Cuneiform),又名钉头字箭头字,是源於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两河文明时期)的古老文字,約公元前3200年左右由蘇美爾人發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在其約3000年的歷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統,字形結構逐漸簡化和抽象化,文字數目由青銅時代早期的約1000個,減至青銅時代後期約400個[1]。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蜡板上。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1]

楔形文字被許多古代文明用來書寫其語言,但這些語言之間並不一定屬於相同關聯的語系,例如西臺人波斯帝國同樣採用楔形文字,但這兩個語言是與蘇美語無關的印歐語系。另外阿卡德人雖然也採用楔形文字做為書寫工具,但阿卡德語和蘇美語差異相當多。由於多在泥板上刻畫,所以線條筆直形同楔形,使用蘆葦桿或木棒來壓印在泥板上來方便書寫,因此文字筆畫大都為具三角形的線條,而字形也隨著文明演變,逐渐由多變的象形文字统一固定為音節符號[1]

英語的cuneiform源於拉丁語,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狀)两个單詞構成的附合詞,而阿拉伯人則稱之為“الخط المسماري‎”(al-khaṭṭ al-mismārī,意思是“丁頭文字”)[1]

歷史

传播范围

烏魯克古城(Uruk)發現公元前3200年左右刻有象形符號的泥版文書,這是最早的楔形文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記載[2]。楔形文字在西亚西南亚地区散播开来,在西亚各地采用楔形文字时,都会根据各自的语言或多或少地改变楔形文字。埃兰[註 1]加喜特人米坦尼人、胡里特人乌拉尔图人波斯人以及乌加里特等民族都曾采用过楔形文字[1]

古朴时代或乌鲁克晚期(约前3400年-前2900年)

乌鲁克前3200年的文字左边是数字4,右边象形符号代表物品

最古老的几个文字符号来源于公元前第九千年纪到公元前第二千年纪的各种形状刻有条文的筹码,例如表示绵羊的。最早的文字用於經濟。约在公元前3700年左右,青铜时代的苏美尔人用泥板、黏土球等通过图画、刻印的形式记录帳目。距今约3100年的文字成了后来楔形文字的雏形[3]。要读懂乌鲁克时期的古朴文字很困难,但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了复杂的语言积累;当时的楔形文字包含了分类词汇表,将各种符号短语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统一,然后根据主题分为植物人类定居区、城市工具金属动物若干类。词汇表可能由于地域而不同,但楔形文字的书写保持恒定,有的可以延续千年不变[4]

早王朝时期(前2900年-前2350年)

早王朝时期的楔形文字比乌鲁克时期的古朴文字使用更广泛,两河流域的大多数城市发现了这一时代的泥板书。正是苏美尔人在这一时期首创了真正意义上的书写文字。他们还发明了王室书写体,并开始在石碗和权杖上刻写楔形文字,这些坚硬的材料将文字保留至今[5]。在法腊时期,公元前2600年,楔形笔划取代了象形的圆笔划,每一划都有三角形。渐渐的这些符号演化为表意符号,至于那些无法描绘的东西则用任意指定的办法来表达。而且苏美尔人还用它来表示声音,几个表意字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个复杂的词或短语,这就使得许多符号都成为多余[3]

“头”字的演变
1:公元前3000年,早期图形字
2:公元前2800年后期图形字。左转90度。
3:公元前2600年的碑文,笔划简化。
4:粘土板。早期楔形文字。
5:公元前第3千年后半叶。
6:公元前第2千年前半叶。
7:公元前第1千年前半叶,古典亚述楔形文字。

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蘇美爾已發展為表詞音節文字,同聲的詞往往合用一個字符,一個符號也可以表示一個聲音,並且使用發音符號代替表意符號[2]。蘇美爾人發明楔形文字而且蘇美爾語的語言體系相當特別,在文法、字彙及語句構造上自成一系,與後來屬於閃米特語系阿卡德語以及巴比倫語亞述語有很大差別[2]

在苏美尔的最早记录中,使用的符号约有两千个左右,但经过600多年的改进,在公元前2900年左右时,符号的数目已经削减到六百个左右。符号进一步简化,最后演变为楔形刻痕的组合,基本笔划有四种:横、竖、斜和折。这就是楔形文字。起初楔形文字从上而下直写,后来从左而右横写,字形也从直坐变为横卧,转了90度[1]

早王朝时期的苏美尔人首创了乌德伽南缀字法,这是最早的编码方法,被后来的楔形文字学者普及使用,并因在埃及象形文字中使用,而为人们熟知。1970年代,考古学家在叙利亚境内的埃勃拉遺址发现了楔形文字最早的双语现象:此时的王室铭文将苏美尔语翻译为埃勃拉语,出土的埃勃拉语文献中还包括了第一部字母表,每个字符代表一个发音,由于后来这种文字使用较多,当代学者才得以破译苏美尔语[5]

古阿卡德时期(前2234年-前2154年)至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前2112年-前2004年)

萨尔贡大帝是闪米特语族的一个分支——阿卡德人,他所建立的阿卡德帝国使用楔形文字书写阿卡德口语,阿卡德人还编有苏美尔语阿卡德语的双语词典[6]。不过可能在更早的前3000年末期,阿卡德語就已经逐漸取代蘇美爾語。阿卡德人在吸收以蘇美爾人的語言和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和發展,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楔形文字體系。后来巴比倫人和亞述人從阿卡德語基礎上改良,成為後來的南方巴比倫方言和北方亞述方言[2]。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诞生了美索不达米亚历史的重要文献苏美尔王表,苏美尔的第一部法律《乌尔纳姆法典》也定制于此一时期[註 2][5]

伊辛-拉尔萨和古巴比伦时期(前2017年-前1595年)

前2000年后的500年是苏美尔语言文学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神话史诗寓言、王室赞歌[7]。在公元前18世纪的巴比伦时代[註 3]阿摩利人和前9世纪-前7世纪的亚述时代都传播者楔形文字。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汉摩拉比法典[1]。在巴比伦,楔形文字已由衍形向衍声过渡,由象形发展到了关联实物的抽象概念,由表示实物或概念变为表示脱离原意的一定的语音。此时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共有640余个,比苏美尔人的更简化更进步[1]。前第二千纪早期,与南方丰富的资料相比,北方的出土文献较少,但从土耳其出土的古亚述商人的泥板书来看,他们也简化了当时的楔形文字,可能由此推进了文字的普及[8]

中巴比伦时期或喀西特时期(约前1600年-前1155年)

巴比倫和亞述人統治時期,楔形文字有更大幅度的發展,書法精美且詞彙更加擴大和完備,使得兩河流域其他民族也採用了這種文字[2]。从埃及出土阿马尔奈文书来看,前1500年左右,当时这一地区的主要国家,如埃及赫梯米坦尼埃兰喀西特巴比伦、中期亚述都没试图改变当地的阿卡德语和楔形文字,而且用楔形文字书写的阿卡德语成为当时的外交用语[2]。前二千纪后期,中亚述的国王图书馆出土了丰富的记录,包括来自亚述和巴比伦的各种管理档案;喀西特人的文学遗存不多,但他们创造性的将楔形文字用于经济管理中,被称为“库杜如(kudurru)”的方式;这些材料给学者们的研究带来全面的资料[8]

新亚述时期(前9世纪-前7世纪)

再晚些的亚述帝国时期常用笔划精简到300多个,国王亚述巴尼帕(前668一前627在位)在首都尼尼微建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型图书馆,收藏大量泥板图书[1],亚述巴尼帕本人也能读出最复杂的楔形文字铭文。有不少泥板记录和解释了反常的天文现象,国王周围有许多精通楔形文字的专家和学者,他们的任务是预测国王和国家的威胁。王国范围内的日常交流是新亚述语,但文学作品流行的是巴比伦方言。在此情况下第一次出现了注释,它们被用来解释词或短语,并发展了不同传统流派间的联系[8]。亚述楔形文字,词汇被扩展了,书法也变得更精美。此时亚述人用的楔形文字共有570个,其中300为常用字。后期亚述楔形文字实际上已经逐渐演变成了音节文字[1]

新巴比伦时期(前625年-前539年)及后期

尼尼微陷落后,在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王国中,王室和百姓中仍旧使用楔形文字[8]。前539年,波斯征服巴比伦王国后也从后者那里学用了楔形文字[1]。由於波斯帝國的疆域极大,伊朗高原的波斯人由於商業的發展需求,於是對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改變為較方便使用的字母文字[2]。公元前一千纪开始时,阿拉米亚语作为批注,出现在楔形文字的泥板书上[8]。经过公元前一千纪,阿拉米亚语逐步取代了阿卡德语,成为该地区的国际语言,后来它先是被希腊语所取代,再被阿拉伯语取代[8]。直到前1000年,由腓尼基商人在埃及象形文字基础上发明了腓尼基字母文字,从此字母文字走上历史舞台,逐渐成为西方主流。楔形文字在西亚流行的时间长达三千年,现今发现的最后一片楔形文字的泥板是公元后75年的遗物,此后的楔形文字再也无人知晓[1]

考古发现

贝希斯敦铭文近景

楔形文字在1618年於波斯阿卡曼尼王朝的首都波斯波利斯首次被發現,早前被認為是建築上的裝飾圖形,後來於1657年首度被抄錄出版,但直到1712年,才開始有學者解讀這些失落的古文字[9]。1765年,德国学者卡斯滕·尼布尔英语Carsten Niebuhr在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附近的村庄贝希斯敦(Behistun)发现一个摩崖石刻并拓得铭文摹本,此贝希斯敦铭文引起西方学术界重视。此后经英、法、德、丹麦、爱尔兰等国的学者们一百多年的钻研,这种文字才得以逐渐破解,其中英国人罗林森的贡献较为突出[1]

楔形文字的破譯與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譯過程非常相似,依靠位在伊朗西部山壁上發現的贝希斯敦铭文[註 4]來進行破譯工程[9]。破译方法是從古希腊人记述的一则波斯碑文,人们已知其希腊文内容,可以与后来发现的相应的波斯楔形文字的原文相互对照。但这种楔形文字与苏米尔、巴比伦和亚述的楔形文字无共同之处[1]。直至18世纪末到19世纪,其他楔形文字才一一被解读出来。解读顺序如下:波斯楔形文字-新埃兰楔形文字-巴比伦楔形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因蘇美爾与其他楔形文字所属的语系完全不同)[1]

後來考古發現,現在稱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達米亞古代文字,其實是起源於圖畫式象形文字,最初的文字外觀形象不像楔形,只是一些平版圖形。這些古老文字表達較為直接且寫法也相當簡單,並用複合符號方式來表達複雜或抽象的概念,後來還發展類似中國文字般一字多義的符號。隨著文明進展與交流範圍增廣,需要愈來愈多的表達的事物,原始的象形圖示已不符合需求,於是蘇美爾人用簡化符號與增加代表意義,將文字改變為表意文字,由圖形引申出符號意義。蘇美爾人隨著征服領土漸增,於是再進一步用發音符號代替表意符號,最後發展出表詞音節文字,逐漸用楔形符號代替象形符號,最後確立了以音節表意的楔形文字[2]

传说

《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

苏美尔流传的史诗《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中写道乌鲁克国王恩美卡[註 5]就是创造楔形文字的人[10]。该书成文于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112年-公元前2004年)。目前为止,西方学者都凭这段诗歌认定恩美卡就是创造楔形文字的人[11]。但诗歌中没有明确说明或暗示在恩美卡国王之前是否有文字,只是强调“国王把文字写在泥板上”,且“这样的事情从未遇见”[12],况且也有不合逻辑之处:国王恩美卡将自己创造的文字写在泥板上,让信使拿给阿拉塔王[註 6]看,面对新创造的文字,阿拉塔王居然能看明白[13],这显然不合逻辑。因此只能说恩美卡国王创造楔形文字是传说[6]

《伊楠娜与恩基》

这是部神话说的是乌鲁克的保护神伊南娜,前往智慧之神恩基的住处埃利都骗取“文化财产(me)”,并回乌鲁克庆功的事。文中有一句“nam-dub-sar ma-<an-sum>,<他给了>我书写手艺”但由于历史记载不详,原文开头与结尾都有残缺[14],成文年代有争议[註 7],且现实中在埃利都并没有发现早期文字。

其他传说

在古希腊祭司贝洛索斯的《巴比伦尼亚志》(Babyloniaka)中,欧涅斯(Oannes)在早上从海裡出来教授巴比伦人书写、耕作、建筑等,夜晚又回到海裡[15]。在亚述的传说中的马都克之子纳布(Nabu)教化愚民,包括书写[6]

拉丁转写

法国学者Francois Thureau Dangin编写了一份同音字符标准表,音节及序号是根据使用频率决定的[3]。如读音为/tu/的字可用以下符号表示:

tu=TU tú(=tu)=UD tù(=tu)=DU tu=TUM

其中第一个tu所指代的音节使用程度最高,其次的就分别用锐音符重音符表示,在往后相对使用频率较低的就用数字表示[3]。tux表示该音的新记号而又未列入/tu/范围的音。总的来说,以上各种不同的标号都读/tu/,都表示同一个音值。

若转写文献时用到阿卡德语词汇,一般用斜体拉丁字母拼写阿卡德语音节[3]bi-i-tum

就像埃及语中的定符和汉字的偏旁部首,阿卡德语的楔形文字也有定符,在组合文字中不发音:ĝiš,用于木制品前,拉丁转写时写于词的前上角,当然也有转写时写于词的后上角的, [3]

转写时有三种转写方法[3]

  1. 原文转写:原文音节拼写用短线相连,词符用苏美尔语中该词的读音表示。这种转写法可以很好的反映阿卡德语表音表意文字混用的特点。要求正确表达原始字符的排列,正确划分音节和拼写单词。
  2. 规范转写:用单词的形式拼写单词,不写连字符,用阿卡德语书写苏美尔词符。这样能正确反映阿卡德人在读写文字时的特点和发音特点。书写时使用了原来楔形文字所没有的长音符号缩合元音符号以表达闪米特语族語言特有的弱化辅音和长元音。
  3. 合并转写:即将原文转写和规范转写混合使用:音节符使用原文转写,词符写成阿卡德语单词或在后面用括号括住苏美尔语原词。

在必要时也会使用一些辅助的符号[3]

  • +:表示这个符号由两个符号构成,如ù=IGI+UDU
  • ×:表示这个符号由两个符号构成,但后一个字在前一个字中间,如GU=KA(口)×NINDA(面包)
  • x:残缺损毁的符号
  • []:现代学者对残缺符号所进行的修复
  • <>:古代书吏书写时遗漏的字,由现代学者补上
  • {}或《》:古代书吏书写错误或重复使用的符号,被现代学者删除
  • !:表示这个符号前的一个符号是古代书吏写的错别字,被现代学者改正

文字考究

当一个楔形文字用于单词拼写或在句子中充当语法结构时,原来该字表示的意思便不复存在,如苏美尔语中的AN,词意为“天”或者作为/an/的音符:ba-an-dù(他建造)中,AN表示主语是第三人称,于“天”的意思无关,读作diĝir则意为“神”。在阿卡德语中借用了该字符表示“神”的意思,但读作ilumiluil,后来发展成了一新音符/il/(igi眼),作为数词“千”时读lim,或构成单词a-wi-lim人的[3]

参考许慎六书的定义,将原始楔形文字分类如下:

象形

原始楔形文字象形字由两种[6]

  1. 根据实物的本体造字
    1. 整体指代整体
    2. 部分指代整体
  2. 根据两物体间的动作关系,表示行为,动作或由行为动作而产生的结果
指事

指事字由两部分[6]组成

  1. 基本符号。一般以已有的象形字为主
  2. 定符
会意

会意字有一下特点[6]

  1. 有两个象形字组成
  2. 该字拆分后为两个独立的象形字
  3. 该字的字意与所组成的象形字字意有关

如:原始楔形文字“吃(GU)”由“头(SAG)”和“面包(NINDA)”组成。而乌尔的楔形文字中将“头”换成了“嘴(KA)”,“嚼(TUKUR)”由“嘴(KA)”“大麦(ŠE)”组成。乌鲁克原始楔形文字中的“男奴(IR)”由“男人(UŠ或NITA,NITAH)”和“山地(KUR)”组成,意为“来自山地的男子”。[16]

形声

这里的形声[6]多指双音节的原始楔形文字,且声符一般为单音节字,以标出该双音节的首音节或尾音节。

转注

转注一般都建立在特定的文化传统,思想模式和宗教信仰上,如形状像“星”的楔形文字可以表示“天(AN)”,“神(DINGIR)”等。某些字的字形是一种工具,有的字意却是使用这种工具的人,如形如“钻”的字表示“木匠(NAGAR或NANGAR)”,有的字意是用这种工具所进行的动作,如用“人脚”表示“走(DU)”,“站(GUB)”,“带来(TUM)”[6]

假借

德国学者魏泰克认为在苏美尔人创造出原始楔形文字之前,原始印欧人已经创造了文字,因为原始楔形文字中某些字的字音被他认为从原始印欧语假借而来[17],如形状像一种车的字在原始楔形文字中读作GURUŠ,表示年轻人,像原始印欧语中的*kṟs-o(意思也表示年轻人)[18]

字母的名称

本条目出现的大写拉丁字母指的是该字的读音,而在苏美尔楔形文字中,每个字母都有其名称(如英语中字母A的名称为/eɪ/),学界一般以手写体小写表示。关于苏美尔楔形文字名称的由来有如下5中说法[6]

  1. 以该字的读音作为名称,如NAM,名称为namû
  2. 将字母读音重复作为命名,如GA,名称为gagû,读作ga-ga-u
  3. 将两个苏美尔楔形文字读音相连,仅有这个字母用这种方法命名名称DU:aragubû=ara+gub,或者一个阿卡德楔形文字和一个苏美尔楔形文字读音相连,有且只有两个字母用这种方法命名SA:sagitû=sa+gǐdu和A:amû=a+mû
  4. 使用阿卡德语词汇作为该苏美尔楔形文字的名称,如ERIM的名称为ṣābu(军队)
  5. 使用结构名称进行命名,以描述该字结构或体型名称,如GAN名称为GA-gunû,属于GA增画字。苏美尔楔形文字的结构名称具体有13种[6]
    1. 增画字gunû:苏美尔语中gùn-na意为“使……五颜六色”。构字时,在原字的基础上加几笔,常见为三横和四横,最多可有八横。据法国学者格拉斯内尔的统计,在原始楔形文字中的增画字约有30多个[19]
    2. 斜置字tenû:将原字整体或其一部分斜置
    3. 左斜字kaba-tenû
    4. 右斜字zida-tenû
    5. 省略字nutilû:nu-til-la表示未完成的意思,将字的一部分省去,来造新字[6]
    6. 加ŠE字šessig:šessig意为“用ŠE填充(的字)”[6]。ŠE原指小麦
    7. 交叉字gilimmû:分为整体交叉和部分交叉两种
    8. 并列字-[a]ku: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并列而得。与汉字不同,并列字有多少个字并列,就占多少个位置,因此不易辨识[6]
    9. 二重字-minabi:有常见为两个相同的字左右并列,另外外有上下罗列和左右连体[6]
    10. 三重字-eššeku:这种字数量不多[6],除了表示“三(数量)”的EŠ16是通过重复而创造的外,其他大都根据象形创造。但体现了苏美尔人“以三代众”的思维方式,造字上是“以局部代整体”原则(PARS PRO TOTO)。
    11. 四重字-limmuku
    12. 对置字-igigubbû:苏美尔语的igi表“眼睛”,gub表“站立”
    13. 内外字ša...[a]ku...igub:šà...ak-a:在……中间;igub表“我/他/某人使……站立”[6]

子书写系统

古波斯楔形文字

波斯楔形文字受到阿拉马字母的影响改成半字母制度。古波斯楔形文字有41字,除4字表示王、州、国和神阿胡拉·玛兹达,1个分界词符号外,其余都用于标音[1]它们主要是来自大流士一世和他的儿子薛西斯一世的题刻。但是这种文字只有一個字形l(a) 𐎾,派生自那种楔形文字的 la 𒆷。(la不出现在本土古波斯语词汇中,只见于阿卡德语借词中。)[來源請求]

古波斯楔形文字的“王”、“州”和神“Auramazdā”的写法. [2011-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德语). 

乌加里特楔形文字

虽然这种楔形文字与苏美尔、巴比伦、亚述的楔形文字没有关联,但在各种楔形文字中,它是最先进,最完整的音素文字,一共32个字母。明显地,它一方面从北方腓尼基字母(共22个)得到了启发,另一方面沿袭了泥板笔刀的书写方法与字形。它出现得比波斯楔形文字早,却比波斯的更完美,这值得重视[1]

音节表

下表展示用于CV或VC形式的简单音节的符号[3]。如同用于苏美尔语一样,楔形文字在原理上有能力区分14个辅音[3],转写为

b, d, g, ḫ, k, l, m, n, p, r, s, š, t, z

和四个元音音质,蘇美文的五母音系統(/a/, /e/, /i/, /o/, /u/).五母音系統的確有文獻記載,這些記載主要來自於考古學家和語言學家對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泥板文獻的研究。 Sumerian Grammar" by Dietz Otto Edzard(1997) A Manual of Sumerian Grammar and Texts" by John L. Hayes(1990)

阿卡德语 [母音系統則較為簡化,包括三個基本母音:/a/、/i/、和/u/。] 需要区分它的重读系列q, ṣ, ṭ,为此采用了各种“多余”苏美尔符号[3](比如qe=KIN, qu=KUM, qi=KIN, ṣa=ZA, ṣe=, ṭur=DUR等)。接受了阿卡德楔形文字的赫梯语进一步的给滑音w介入了符号,如wa=we=PIN, wi5=GEŠTIN,并为ya介入了一个连体符号I.A

-a -e -i -u
a 𒀀,

á 𒀉

e 𒂊,

é 𒂍

i 𒄿,

í=IÁ 𒐊

u 𒌋,

ú 𒌑

b- ba 𒁀,

=PA 𒉺,
=EŠ 𒂠

be=BAD 𒁁,

=BI 𒁉,
=NI 𒉌

bi 𒁉,

=NE 𒉈,
=PI 𒉿

bu 𒁍,

=KASKAL 𒆜,
=PÙ 𒅤

d- da 𒁕,

=TA 𒋫

de=DI 𒁲,

,
=NE 𒉈

di 𒁲,

=TÍ 𒄭

du 𒁺,

=TU 𒌅,
=GAG 𒆕,
du4=TUM 𒌈

g- ga 𒂵,

𒂷

ge=GI 𒄀,

=KID 𒆤,
=DIŠ 𒁹

gi 𒄀,

=KID 𒆤,
=DIŠ 𒁹,
gi4 𒄄,
gi5=KI 𒆠

gu 𒄖,

𒄘,
=KA 𒅗,
gu4 𒄞,
gu5=KU 𒆪,
gu6=NAG 𒅘,
gu7 𒅥

ḫ- ḫa 𒄩,

ḫá=ḪI.A 𒄭𒀀,
ḫà=U 𒌋,
ḫa4=ḪI 𒄭

ḫe=ḪI 𒄭,

ḫé=GAN 𒃶

ḫi 𒄭,

ḫí=GAN 𒃶

ḫu 𒄷
k- ka 𒅗,

𒆍,
=GA 𒂵

ke=KI 𒆠,

=GI 𒄀

ki 𒆠,

=GI 𒄀

ku 𒆪,

=GU7 𒅥,
𒆬,
ku4 𒆭

l- la 𒆷,

=LAL 𒇲,
=NU 𒉡

le=LI 𒇷,

=NI 𒉌

li 𒇷,

=NI 𒉌

lu 𒇻,

𒇽

m- ma 𒈠,

𒈣

me 𒈨,

=MI 𒈪,
𒀞/𒅠

mi 𒈪,

=MUNUS 𒊩,
=ME 𒈨

mu 𒈬,

=SAR 𒊬

n- na 𒈾,

𒈿,
=AG 𒀝,
na4("NI.UD")𒉌𒌓

ne 𒉈,

=NI 𒉌

ni 𒉌,

=IM 𒉎

nu 𒉡,

=NÁ 𒈿

p- pa 𒉺,

=BA 𒐀

pe=PI 𒉿,

=BI 𒁉

pi 𒉿,

=BI 𒁉,
=BAD 𒁁

pu=BU 𒁍,

=TÚL 𒇥,
𒅤

r- ra 𒊏,

=DU 𒁺

re=RI 𒊑,

=URU 𒌷

ri 𒊑,

=URU 𒌷

ru 𒊒,

=GAG 𒆕,
=AŠ 𒀸

s- sa 𒊓,

=DI 𒁲,
=ZA 𒍝,
sa4("ḪU.NÁ")𒄷𒈾

se=SI 𒋛,

=ZI 𒍣

si 𒋛,

=ZI 𒍣

su 𒋢,

=ZU 𒍪,
=SUD 𒋤,
su4 𒋜

š- ša 𒊭,

šá=NÍG 𒐼,
šà 𒊮

še 𒊺,

šé ,
šè 𒂠

ši=IGI 𒅆,

ší=SI 𒋛

šu 𒋗,

šú 𒋙,
šù=ŠÈ 𒂠,
šu4=U 𒌋

t- ta 𒋫,

=DA 𒁕

te 𒋼,

=TÍ 𒊹

ti 𒋾,

𒊹,
=DIM 𒁴,
ti4=DI 𒁲

tu 𒌅,

=UD 𒌓,
=DU 𒁺

z- za 𒍝,

=NA4 𒉌𒌓

ze=ZI 𒍣,

=ZÌ 𒍢

zi 𒍣,

𒍢,
𒍥

zu 𒍪,

=KA 𒅗

a- e- i- u-
a 𒀀,

á 𒀉

e 𒂊,

é 𒂍

i 𒄿,

í=IÁ 𒐊

u 𒌋,

ú 𒌑

-b ab 𒀊,

áb 𒀖

eb=IB 𒅁,

éb=TUM 𒌈

ib 𒅁,

íb=TUM 𒌈

ub 𒌒,

úb=ŠÈ 𒂠

-d ad 𒀜,

ád 𒄉

ed𒀉 id𒀉,

íd=A.ENGUR 𒀀𒇉

ud 𒌓,

úd=ÁŠ 𒀾

-g ag 𒀝,

ág 𒉘

eg=IG 𒅅,

ég=E 𒂊

ig 𒅅,

íg=E 𒂊

ug 𒊌
-ḫ aḫ 𒄴,

áḫ=ŠEŠ 𒋀

eḫ=AḪ 𒄴 iḫ=AḪ 𒄴 uḫ=AḪ 𒄴,

úḫ 𒌔

-k ak=AG 𒀝 ek=IG 𒅅 ik=IG 𒅅 uk=UG 𒊌
-l al 𒀠,

ál=ALAM 𒀩

el 𒂖,

él=IL 𒅋

il 𒅋,

íl 𒅍

ul ,

úl=NU 𒉡

-m am 𒄠/𒂔,

ám=ÁG 𒉘

em=IM 𒅎 im 𒅎,

ím=KAŠ4 𒁽

um 𒌝,

úm=UD 𒌓

-n an 𒀭 en 𒂗,

én,
èn=LI 𒇷

in 𒅔,

in4=EN 𒂗,
in5=NIN 𒊩𒌆

un 𒌦,

ún=U 𒌋

-p ap=AB 𒀊 ep=IB ,

ép=TUM 𒌈

ip=IB 𒅁,

íp=TUM 𒌈

up=UB 𒌒,

úp=ŠÈ 𒂠

-r ar 𒅈,

ár=UB 𒌒

er=IR 𒅕 ir 𒅕,

íp=A.IGI 𒀀𒅆

ur 𒌨,

úr 𒌫

-s as=AZ 𒊍 es=GIŠ 𒄑,

és=EŠ 𒂠

is=GIŠ 𒄑,

ís=EŠ 𒂠

us=UZ,

ús=UŠ 𒍑

𒀸,

áš 𒀾

𒌍/𒐁,

éš=ŠÈ 𒂠

𒅖,

íš=KASKAL 𒆜

𒍑,

úš𒍗=BAD 𒁁

-t at=AD 𒀜,

át=GÍR gunû 𒄉

et𒀉 it𒀉 ut=UD 𒌓,

út=ÁŠ 𒀾

-z az 𒊍 ez=GIŠ 𒄑,

éz=EŠ 𒂠

iz= GIŠ 𒄑,

íz=IŠ 𒅖

uz ,

úz=UŠ 𒍑,
ùz 𒍚

符號普查

楔形的跡象名單英语List of cuneiform signs

數字

Unicode

在版本8.0中,Unicode分配给苏美尔-阿卡德楔形文字下列两个Unicode塊:

  • U+12000—U+12399 楔形文字(共922个符号)
  • U+12480—U+12543 早期的楔形文字(共196个符号)

它们都位于辅助多语言平面(SMP)内。[20]

現在支援這些字元的字體有 Noto Sans Cuneiform[21]Windows 10 內建的 Segoe UI Historic [22]

楔形文字
Cuneiform[1][2]
Unicode Consortium 官方碼表(PDF)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U+1200x 𒀀 𒀁 𒀂 𒀃 𒀄 𒀅 𒀆 𒀇 𒀈 𒀉 𒀊 𒀋 𒀌 𒀍 𒀎 𒀏
U+1201x 𒀐 𒀑 𒀒 𒀓 𒀔 𒀕 𒀖 𒀗 𒀘 𒀙 𒀚 𒀛 𒀜 𒀝 𒀞 𒀟
U+1202x 𒀠 𒀡 𒀢 𒀣 𒀤 𒀥 𒀦 𒀧 𒀨 𒀩 𒀪 𒀫 𒀬 𒀭 𒀮 𒀯
U+1203x 𒀰 𒀱 𒀲 𒀳 𒀴 𒀵 𒀶 𒀷 𒀸 𒀹 𒀺 𒀻 𒀼 𒀽 𒀾 𒀿
U+1204x 𒁀 𒁁 𒁂 𒁃 𒁄 𒁅 𒁆 𒁇 𒁈 𒁉 𒁊 𒁋 𒁌 𒁍 𒁎 𒁏
U+1205x 𒁐 𒁑 𒁒 𒁓 𒁔 𒁕 𒁖 𒁗 𒁘 𒁙 𒁚 𒁛 𒁜 𒁝 𒁞 𒁟
U+1206x 𒁠 𒁡 𒁢 𒁣 𒁤 𒁥 𒁦 𒁧 𒁨 𒁩 𒁪 𒁫 𒁬 𒁭 𒁮 𒁯
U+1207x 𒁰 𒁱 𒁲 𒁳 𒁴 𒁵 𒁶 𒁷 𒁸 𒁹 𒁺 𒁻 𒁼 𒁽 𒁾 𒁿
U+1208x 𒂀 𒂁 𒂂 𒂃 𒂄 𒂅 𒂆 𒂇 𒂈 𒂉 𒂊 𒂋 𒂌 𒂍 𒂎 𒂏
U+1209x 𒂐 𒂑 𒂒 𒂓 𒂔 𒂕 𒂖 𒂗 𒂘 𒂙 𒂚 𒂛 𒂜 𒂝 𒂞 𒂟
U+120Ax 𒂠 𒂡 𒂢 𒂣 𒂤 𒂥 𒂦 𒂧 𒂨 𒂩 𒂪 𒂫 𒂬 𒂭 𒂮 𒂯
U+120Bx 𒂰 𒂱 𒂲 𒂳 𒂴 𒂵 𒂶 𒂷 𒂸 𒂹 𒂺 𒂻 𒂼 𒂽 𒂾 𒂿
U+120Cx 𒃀 𒃁 𒃂 𒃃 𒃄 𒃅 𒃆 𒃇 𒃈 𒃉 𒃊 𒃋 𒃌 𒃍 𒃎 𒃏
U+120Dx 𒃐 𒃑 𒃒 𒃓 𒃔 𒃕 𒃖 𒃗 𒃘 𒃙 𒃚 𒃛 𒃜 𒃝 𒃞 𒃟
U+120Ex 𒃠 𒃡 𒃢 𒃣 𒃤 𒃥 𒃦 𒃧 𒃨 𒃩 𒃪 𒃫 𒃬 𒃭 𒃮 𒃯
U+120Fx 𒃰 𒃱 𒃲 𒃳 𒃴 𒃵 𒃶 𒃷 𒃸 𒃹 𒃺 𒃻 𒃼 𒃽 𒃾 𒃿
U+1210x 𒄀 𒄁 𒄂 𒄃 𒄄 𒄅 𒄆 𒄇 𒄈 𒄉 𒄊 𒄋 𒄌 𒄍 𒄎 𒄏
U+1211x 𒄐 𒄑 𒄒 𒄓 𒄔 𒄕 𒄖 𒄗 𒄘 𒄙 𒄚 𒄛 𒄜 𒄝 𒄞 𒄟
U+1212x 𒄠 𒄡 𒄢 𒄣 𒄤 𒄥 𒄦 𒄧 𒄨 𒄩 𒄪 𒄫 𒄬 𒄭 𒄮 𒄯
U+1213x 𒄰 𒄱 𒄲 𒄳 𒄴 𒄵 𒄶 𒄷 𒄸 𒄹 𒄺 𒄻 𒄼 𒄽 𒄾 𒄿
U+1214x 𒅀 𒅁 𒅂 𒅃 𒅄 𒅅 𒅆 𒅇 𒅈 𒅉 𒅊 𒅋 𒅌 𒅍 𒅎 𒅏
U+1215x 𒅐 𒅑 𒅒 𒅓 𒅔 𒅕 𒅖 𒅗 𒅘 𒅙 𒅚 𒅛 𒅜 𒅝 𒅞 𒅟
U+1216x 𒅠 𒅡 𒅢 𒅣 𒅤 𒅥 𒅦 𒅧 𒅨 𒅩 𒅪 𒅫 𒅬 𒅭 𒅮 𒅯
U+1217x 𒅰 𒅱 𒅲 𒅳 𒅴 𒅵 𒅶 𒅷 𒅸 𒅹 𒅺 𒅻 𒅼 𒅽 𒅾 𒅿
U+1218x 𒆀 𒆁 𒆂 𒆃 𒆄 𒆅 𒆆 𒆇 𒆈 𒆉 𒆊 𒆋 𒆌 𒆍 𒆎 𒆏
U+1219x 𒆐 𒆑 𒆒 𒆓 𒆔 𒆕 𒆖 𒆗 𒆘 𒆙 𒆚 𒆛 𒆜 𒆝 𒆞 𒆟
U+121Ax 𒆠 𒆡 𒆢 𒆣 𒆤 𒆥 𒆦 𒆧 𒆨 𒆩 𒆪 𒆫 𒆬 𒆭 𒆮 𒆯
U+121Bx 𒆰 𒆱 𒆲 𒆳 𒆴 𒆵 𒆶 𒆷 𒆸 𒆹 𒆺 𒆻 𒆼 𒆽 𒆾 𒆿
U+121Cx 𒇀 𒇁 𒇂 𒇃 𒇄 𒇅 𒇆 𒇇 𒇈 𒇉 𒇊 𒇋 𒇌 𒇍 𒇎 𒇏
U+121Dx 𒇐 𒇑 𒇒 𒇓 𒇔 𒇕 𒇖 𒇗 𒇘 𒇙 𒇚 𒇛 𒇜 𒇝 𒇞 𒇟
U+121Ex 𒇠 𒇡 𒇢 𒇣 𒇤 𒇥 𒇦 𒇧 𒇨 𒇩 𒇪 𒇫 𒇬 𒇭 𒇮 𒇯
U+121Fx 𒇰 𒇱 𒇲 𒇳 𒇴 𒇵 𒇶 𒇷 𒇸 𒇹 𒇺 𒇻 𒇼 𒇽 𒇾 𒇿
U+1220x 𒈀 𒈁 𒈂 𒈃 𒈄 𒈅 𒈆 𒈇 𒈈 𒈉 𒈊 𒈋 𒈌 𒈍 𒈎 𒈏
U+1221x 𒈐 𒈑 𒈒 𒈓 𒈔 𒈕 𒈖 𒈗 𒈘 𒈙 𒈚 𒈛 𒈜 𒈝 𒈞 𒈟
U+1222x 𒈠 𒈡 𒈢 𒈣 𒈤 𒈥 𒈦 𒈧 𒈨 𒈩 𒈪 𒈫 𒈬 𒈭 𒈮 𒈯
U+1223x 𒈰 𒈱 𒈲 𒈳 𒈴 𒈵 𒈶 𒈷 𒈸 𒈹 𒈺 𒈻 𒈼 𒈽 𒈾 𒈿
U+1224x 𒉀 𒉁 𒉂 𒉃 𒉄 𒉅 𒉆 𒉇 𒉈 𒉉 𒉊 𒉋 𒉌 𒉍 𒉎 𒉏
U+1225x 𒉐 𒉑 𒉒 𒉓 𒉔 𒉕 𒉖 𒉗 𒉘 𒉙 𒉚 𒉛 𒉜 𒉝 𒉞 𒉟
U+1226x 𒉠 𒉡 𒉢 𒉣 𒉤 𒉥 𒉦 𒉧 𒉨 𒉩 𒉪 𒉫 𒉬 𒉭 𒉮 𒉯
U+1227x 𒉰 𒉱 𒉲 𒉳 𒉴 𒉵 𒉶 𒉷 𒉸 𒉹 𒉺 𒉻 𒉼 𒉽 𒉾 𒉿
U+1228x 𒊀 𒊁 𒊂 𒊃 𒊄 𒊅 𒊆 𒊇 𒊈 𒊉 𒊊 𒊋 𒊌 𒊍 𒊎 𒊏
U+1229x 𒊐 𒊑 𒊒 𒊓 𒊔 𒊕 𒊖 𒊗 𒊘 𒊙 𒊚 𒊛 𒊜 𒊝 𒊞 𒊟
U+122Ax 𒊠 𒊡 𒊢 𒊣 𒊤 𒊥 𒊦 𒊧 𒊨 𒊩 𒊪 𒊫 𒊬 𒊭 𒊮 𒊯
U+122Bx 𒊰 𒊱 𒊲 𒊳 𒊴 𒊵 𒊶 𒊷 𒊸 𒊹 𒊺 𒊻 𒊼 𒊽 𒊾 𒊿
U+122Cx 𒋀 𒋁 𒋂 𒋃 𒋄 𒋅 𒋆 𒋇 𒋈 𒋉 𒋊 𒋋 𒋌 𒋍 𒋎 𒋏
U+122Dx 𒋐 𒋑 𒋒 𒋓 𒋔 𒋕 𒋖 𒋗 𒋘 𒋙 𒋚 𒋛 𒋜 𒋝 𒋞 𒋟
U+122Ex 𒋠 𒋡 𒋢 𒋣 𒋤 𒋥 𒋦 𒋧 𒋨 𒋩 𒋪 𒋫 𒋬 𒋭 𒋮 𒋯
U+122Fx 𒋰 𒋱 𒋲 𒋳 𒋴 𒋵 𒋶 𒋷 𒋸 𒋹 𒋺 𒋻 𒋼 𒋽 𒋾 𒋿
U+1230x 𒌀 𒌁 𒌂 𒌃 𒌄 𒌅 𒌆 𒌇 𒌈 𒌉 𒌊 𒌋 𒌌 𒌍 𒌎 𒌏
U+1231x 𒌐 𒌑 𒌒 𒌓 𒌔 𒌕 𒌖 𒌗 𒌘 𒌙 𒌚 𒌛 𒌜 𒌝 𒌞 𒌟
U+1232x 𒌠 𒌡 𒌢 𒌣 𒌤 𒌥 𒌦 𒌧 𒌨 𒌩 𒌪 𒌫 𒌬 𒌭 𒌮 𒌯
U+1233x 𒌰 𒌱 𒌲 𒌳 𒌴 𒌵 𒌶 𒌷 𒌸 𒌹 𒌺 𒌻 𒌼 𒌽 𒌾 𒌿
U+1234x 𒍀 𒍁 𒍂 𒍃 𒍄 𒍅 𒍆 𒍇 𒍈 𒍉 𒍊 𒍋 𒍌 𒍍 𒍎 𒍏
U+1235x 𒍐 𒍑 𒍒 𒍓 𒍔 𒍕 𒍖 𒍗 𒍘 𒍙 𒍚 𒍛 𒍜 𒍝 𒍞 𒍟
U+1236x 𒍠 𒍡 𒍢 𒍣 𒍤 𒍥 𒍦 𒍧 𒍨 𒍩 𒍪 𒍫 𒍬 𒍭 𒍮 𒍯
U+1237x 𒍰 𒍱 𒍲 𒍳 𒍴 𒍵 𒍶 𒍷 𒍸 𒍹 𒍺 𒍻 𒍼 𒍽 𒍾 𒍿
U+1238x 𒎀 𒎁 𒎂 𒎃 𒎄 𒎅 𒎆 𒎇 𒎈 𒎉 𒎊 𒎋 𒎌 𒎍 𒎎 𒎏
U+1239x 𒎐 𒎑 𒎒 𒎓 𒎔 𒎕 𒎖 𒎗 𒎘 𒎙
U+123Ax
U+123Bx
U+123Cx
U+123Dx
U+123Ex
U+123Fx
註釋
1.^ 依據 Unicode 14.0
2.^ 灰色區域表示未分配的碼位
楔形文字數字和標點
Cuneiform Numbers and Punctuation[1][2]
Unicode Consortium 官方碼表(PDF)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U+1240x 𒐀 𒐁 𒐂 𒐃 𒐄 𒐅 𒐆 𒐇 𒐈 𒐉 𒐊 𒐋 𒐌 𒐍 𒐎 𒐏
U+1241x 𒐐 𒐑 𒐒 𒐓 𒐔 𒐕 𒐖 𒐗 𒐘 𒐙 𒐚 𒐛 𒐜 𒐝 𒐞 𒐟
U+1242x 𒐠 𒐡 𒐢 𒐣 𒐤 𒐥 𒐦 𒐧 𒐨 𒐩 𒐪 𒐫 𒐬 𒐭 𒐮 𒐯
U+1243x 𒐰 𒐱 𒐲 𒐳 𒐴 𒐵 𒐶 𒐷 𒐸 𒐹 𒐺 𒐻 𒐼 𒐽 𒐾 𒐿
U+1244x 𒑀 𒑁 𒑂 𒑃 𒑄 𒑅 𒑆 𒑇 𒑈 𒑉 𒑊 𒑋 𒑌 𒑍 𒑎 𒑏
U+1245x 𒑐 𒑑 𒑒 𒑓 𒑔 𒑕 𒑖 𒑗 𒑘 𒑙 𒑚 𒑛 𒑜 𒑝 𒑞 𒑟
U+1246x 𒑠 𒑡 𒑢 𒑣 𒑤 𒑥 𒑦 𒑧 𒑨 𒑩 𒑪 𒑫 𒑬 𒑭 𒑮
U+1247x 𒑰 𒑱 𒑲 𒑳 𒑴
註釋
1.^ 依據 Unicode 14.0
2.^ 灰色區域表示未分配的碼位

參見

註釋

  1. ^ 埃兰人的新埃兰文字是另一种半音节文字,共113字,中有80个表示音节。
  2. ^ 这部法典可制定于乌尔纳姆(Ur-Nammu)时期也可能制定于其子舒尔吉(Shulgi)时期。
  3. ^ 这里指汉摩拉比王Hammurabi
  4. ^ 或稱比希斯屯石刻(Behistun inscription)具有三種文字:古波斯文巴比倫文伊蘭文
  5. ^ 现实中恩美卡国王为乌鲁克第一王朝第二位国王
  6. ^ 当时阿拉塔位于伊朗山区,与乌鲁克所在地距离甚远。
  7. ^ 一说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一说在伊辛-拉尔萨(Isin-Larsa)时期,即公元前2000-前1850年

参考资料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周有光. 《字母的故事》. 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 9787020069743 (中文(中国大陆)).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從象形符號到楔形文字. 中國互聯網. [2011-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8) (中文(中国大陆)).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古代西亚塞姆语和印欧语楔形文字和语言
  4. ^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第1版.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7年2月: 55. ISBN 978-7-5010-2112-3 (中文). 
  5. ^ 5.0 5.1 5.2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第1版.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7年2月: 56. ISBN 978-7-5010-2112-3 (中文).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苏美尔、埃及及中国古文字比较研究》
  7. ^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第1版.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7年2月: 56-57. ISBN 978-7-5010-2112-3 (中文). 
  8. ^ 8.0 8.1 8.2 8.3 8.4 8.5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第1版.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7年2月: 57. ISBN 978-7-5010-2112-3 (中文). 
  9. ^ 9.0 9.1 兩河流域楔形文字.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11-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5) (中文(臺灣)). 
  10. ^ 《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第501-506行,Kramer 1981第22页,Vanstiphout 1989第521、524页,Glassner 2003第15页
  11. ^ Vastiphout 1989第516页,Glassner 2003第15页
  12. ^ 《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第504行
  13. ^ 《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第536-541行
  14. ^ 古代西亚塞姆语和印欧语楔形文字和语言第9页
  15. ^ Michael P. Streck. Dietz Otto Edzard , 编. Reallexikon der Assyriologie und Vorderasiatischen Archäologie (vol.10). Berlin & New York. 2003: 1 (英语、德语及法语). 
  16. ^ 刘家禾1979第92页注1
  17. ^ Wittaker 2001
  18. ^ Wittaker 2001第16页,Fig 5
  19. ^ Glassner 2003第129页
  20. ^ http://www.unicode.org/charts/PDF/Unicode-8.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icode8.0的新增内容
  21. ^ Noto Sans Cuneiform 頁面. [2016-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8). 
  22. ^ MSDN: Script and Font Support in Windows. [2016-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8). 

延伸阅读

  • 周有光. 字母的故事.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 978-7-02-006974-3 (中文). 
  • 拱玉书; 颜海英; 葛英会. 苏美尔、埃及及中国古文字比较研究.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25751-2 (中文). 
  •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第1版.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7年2月. ISBN 978-7-5010-2112-3 (中文). 
  • 于殿利; 郑殿华. 巴比伦古文化探研 第1版. 江西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8年8月. ISBN 7-210-01998-7 (中文). 

外部連結

字体

介紹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


Index: pl ar de en es fr it arz nl ja pt ceb sv uk vi war zh ru af ast az bg zh-min-nan bn be ca cs cy da et el eo eu fa gl ko hi hr id he ka la lv lt hu mk ms min no nn ce uz kk ro simple sk sl sr sh fi ta tt th tg azb tr ur zh-yue hy my ace als am an hyw ban bjn map-bms ba be-tarask bcl bpy bar bs br cv nv eml hif fo fy ga gd gu hak ha hsb io ig ilo ia ie os is jv kn ht ku ckb ky mrj lb lij li lmo mai mg ml zh-classical mr xmf mzn cdo mn nap new ne frr oc mhr or as pa pnb ps pms nds crh qu sa sah sco sq scn si sd szl su sw tl shn te bug vec vo wa wuu yi yo diq bat-smg zu lad kbd ang smn ab roa-rup frp arc gn av ay bh bi bo bxr cbk-zam co za dag ary se pdc dv dsb myv ext fur gv gag inh ki glk gan guw xal haw rw kbp pam csb kw km kv koi kg gom ks gcr lo lbe ltg lez nia ln jbo lg mt mi tw mwl mdf mnw nqo fj nah na nds-nl nrm nov om pi pag pap pfl pcd krc kaa ksh rm rue sm sat sc trv stq nso sn cu so srn kab roa-tara tet tpi to chr tum tk tyv udm ug vep fiu-vro vls wo xh zea ty ak bm ch ny ee ff got iu ik kl mad cr pih ami pwn pnt dz rmy rn sg st tn ss ti din chy ts kcg ve 
Prefix: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