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嵩省
崑嵩省(越南语:Tỉnh Kon Tum/省崑嵩[1]),又作公嵩省(越南语:Tỉnh Công Tum/省公嵩)[2],是越南西原高原的一个省,省莅崑嵩市。 名称“崑嵩” (Kon Tum),来自于少数民族语言巴拿语,意为“有池塘的村庄”。其中“Kom”表示“村庄”,“Tum”表示池塘。 崑嵩省的越南语名称标准拼写是“Kon Tum”,法属时期多连写作“Kontum”,另一种拼写“Công Tum”(公嵩)也经常使用。1975年越南统一前后,政府公文、公开发行的地图都大量混用两种拼写。21世纪以来,“Công Tum”这种拼写被弃用。除了这两种常见拼写外,还有“Kông Tum”、“Kom Tum”、“Con Tum”、“Kum Tum”、“Kon Tom”等拼写。 地理崑嵩省位于西原高原北部,北與廣南省相鄰,南接嘉萊省,西臨寮國、柬埔寨,東鄰廣義省。 历史崑嵩省原为西原的少数民族部落地区,东部受到越南阮朝统治。19世纪末,法国殖民者开拓西原高原,在今崑嵩市设立崑嵩代理座,设官统治。 1904年7月25日,法属印度支那政府议定设立坡离箕低省(Plei Ku Der),分为崑嵩代理座和岧嶚(Cheo Reo)代理座,管辖今崑嵩省和嘉莱省地区。 1907年4月25日,殖民政府撤销坡离俱低省,将崑嵩代理座划入平定省,设为崑嵩县;岧嶚代理座划入富安省。 1913年2月9日,殖民政府在西原地区设立崑嵩省,管辖崑嵩代理座和岧嶚代理座。同时议定设立得勒省,管辖班迷属代理座。但得勒省未能设立,殖民政府便将班迷属代理座划归崑嵩省管辖。 1917年,成立安溪代理座,并设新安县。同年九月,升崑嵩县为崑嵩府。 1923年7月2日,成立得勒省,班迷属代理座划归得勒省。 1927年,升崑嵩府为崑嵩道。 1929年,设立崑嵩市社。 1932年5月25日,议定设立嘉莱省(法文称坡离俱省),坡离俱代理座划归嘉莱省。 1945年八月革命爆发时,崑嵩省共辖崑嵩市社、得格雷县、得苏县、公伯陇县等。 1946年5月27日,殖民政府在西原高原成立自治政权南印度支那上游地区,下辖西原5省。 1949年5月30日,南印度支那上游地区政权解散,西原5省并入越南国。 1950年4月15日,越南国国长保大在西原高原成立皇朝疆土,崑嵩省被纳入其中。 1955年3月11日,越南国首相吴廷琰废除“皇朝疆土”,将崑嵩省直接纳入中央政府管辖。 1958年,越南共和国吴廷琰政府将崑嵩省划分为崑嵩郡、公伯陇郡、得苏郡和得率郡4郡。后增设都莫龙郡,撤销公伯陇郡。 1975年3月,越南南方共和国解放崑嵩省。10月,崑嵩省和嘉莱省合并为嘉莱-崑嵩省。崑嵩省区域包括崑嵩市社、得格雷县、得苏县和公伯陇县1市社3县。 1978年10月10日,嘉莱-崑嵩省得苏县析置沙泰县[3]。 1984年12月28日,嘉莱-崑嵩省公伯陇县部分区域划归安溪县管辖[4]。 1991年8月12日,嘉莱-崑嵩省重新分设为崑嵩省和嘉莱省;崑嵩省下辖崑嵩市社、得苏县、得格雷县、沙泰县、公伯陇县1市社4县,省莅崑嵩市社[5]。 1991年10月15日,沙泰县、得苏县和得格雷县析置玉回县[6]。 行政區劃崑嵩省下辖1市9县,省莅崑嵩市。
注释
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