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o: share facebook share twitter share wa share telegram print page

 

U2樂團

U2
U2於麥迪遜花園廣場表演 (2005年11月)
组合
国籍 爱尔兰
音乐类型摇滚
后朋克
另类摇滚
流行
出道地点 爱尔兰都柏林
活跃年代1976年至今
唱片公司MCA音乐公司Interscope
网站http://www.u2.com U2.com
现任成员
博诺
The Edge
亚当·克雷顿
小賴利·慕蘭

U2是一支在1976年成立於都柏林愛爾蘭四人制搖滾樂樂團,自1980年代竄起走紅之後,一直到了21世紀的今天,仍活躍於全球流行樂壇。音樂風格上,除了傳統的流行硬式搖滾之外,U2在1990年代也曾嘗試過一陣子較為實驗性的電子音樂作品。U2在創作內容方面涉獵非常廣泛,尤其不避諱政治性的話題,人權問題就是U2常常著墨的一種主題。由於其廣泛知名度與良好形象,U2成為愛爾蘭重要的國家象徵之一。

U2目前全球至少賣出超過1億4500萬張的專輯[1][2],並且榮獲22項格莱美獎殊榮,是當今的樂團紀錄保持人[3]滾石雜誌名列U2為「百年百大音樂家」中的第22位[4]。除了在樂壇有所成就外,U2的團員也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關懷人權、社會問題、非洲飢荒、愛滋等議題。2005年獲得國際特赦組織良心大使奖

組成團員

目前的U2有四位成員,分別是:

  • 博诺(Bono):在麥特戴蒙的短片裡 他是發音巴諾 不是o 是 a
原名保羅·大衛·休森(Paul David Hewson),是U2的主唱節奏吉他手,他的綽號源自於都柏林當地一家助聽器賣店「Bono Vox」(在拉丁文中意指「好嗓音」)。除了以U2樂團的團長而知名之外,Bono本身也具有非常高的個人知名度,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並曾多次被诺贝尔和平奖提名。1960年5月10日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
  • The Edge:
原名大衛·荷威·伊凡斯(David Howell Evans),是U2的主音吉他手、鋼琴手與合音。The Edge的綽號是Bono取的,當初是Bono用來形容他的頭部線條所用的辭彙。曾有人说:「走紅以後The Edge一直留著光頭,似乎也有呼應強調這個綽號的用意。」但是事实情况——就像很多歌迷猜想的一样——Edge确实有脱发的问题,所以为了掩饰稀少的头发,他一直带着一顶帽子。可是在参加Bono父亲葬礼的时候,Edge将帽子脱去以表示对Bono父亲的尊重,此时他稀少的頭髮清晰可见。Bono曾在演唱会上说:「Edge,他的大脑实在太发达了,所以不得不带一顶帽子。」1961年8月8日出生於英格蘭東倫敦
U2的貝斯手兼副吉他手。1960年3月13日出生於英格蘭牛津郡(Oxfordshire)。
U2的鼓手,他其實也是當初發起創立這樂團的提議人。1961年10月31日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

U2創立初期(當時團名是「The Hype」),原本有五位團員。當時吉他手The Edge的哥哥狄克·伊凡斯(Dik Evans)也在團中擔任吉他手,但他在1978年時離開、另組了樂團「處女梅」(Virgin Prunes)。

音樂歷程

創團早年(1976-1979)

1976年10月[5],當14歲、就讀於都柏林教堂山高中的小賴瑞·慕蘭,在學校的告示板張貼了一張成立新樂團、招募團員的告示時,就揭開了U2成軍的序幕。在經過了初步團練後,七個青少年合組了樂團「Feedback」(Feedback在音樂上是指吉他等弦樂器與音箱間的共鳴現象):由慕蘭擔任鼓手、保羅·休森(波諾)擔任主唱、大衛·伊凡斯(The Edge)與哥哥狄克·伊凡斯擔任吉他手、伊凡斯兄弟的友人亞當·克雷頓擔任貝斯手,最初的另兩位團員伊凡·麥寇米克與彼得·馬丁則分別在首次團練、數週後離團[6][7]

1977年3月,樂團改名為「The Hype」[8]。1983年,波諾、慕蘭、大衛、克雷頓傾向組成四人樂團,於是較年長、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的狄克·伊凡斯便被「漸漸釋出」,狄克在一場告別演唱會結束後正式離團。1978年3月17日,樂團參加了一個於愛爾蘭利默里克舉辦的藝人選秀活動,並且順利拿到決賽的參加權。當時貝斯手亞當·克雷頓曾拜訪愛爾蘭著名的龐克搖滾大師史提夫·艾佛利爾(Steve Averill)討論樂團命名的問題,史提夫認為「The Hype」這個團名聽起來很糟,他們應該換一個響亮一點的團名。根據史提夫多年之後接受媒體採訪時的回憶,由於1970年代時樂壇流行採用有明顯意義的團名,因此他們反其道而行,尋找一個簡潔有力、可以牽扯出點道理、實際上又沒什麼緣由的字詞做為團名。當時亞當曾提議過他們想要像是「XTC」之類聽起來很有力但無明確意義的稱呼。後來,「U2」這團名雀屏中選,樂團也在決賽中獲勝贏得500英镑的獎金,從此以後他們便以「U2」為團名闖蕩樂壇至今。

由於「U2」這個團名打從一開始就蓄意不想明指某種特定事物、又好像跟很多事物有所牽扯,因此該樂團的名稱一直是樂迷們非常愛爭論的話題。有的認為,U2這名字應該是源自美國空軍在冷戰時代所使用的U-2超高空偵察機,或者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潛艇代號(德文:U-Boot),兩者都給人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U2這團名象徵了該樂團的表演哲學,意指他們不單只是在台上表演給台下群眾觀賞,而是希望能與聽眾互動的「你也一起來」(You too)哲學。總之,這種種解釋可說是同時都對也同時都不對,各方解釋不同。

闖蕩樂壇:《男孩》、《十月》與《戰爭》(1980-1983)

1980年3月,Island廠牌正式簽下U2,隨後在5月發行他們第一首國際單曲〈11 O'Clock Tick Tock〉[9]。同年10月,發行第一張專輯《男孩》,佳評如潮[10]。雖然從波諾的作詞當中看不出特定的焦點,但是隱約透露出身為青年的挫折與夢想[11]。發行專輯後,U2展開生涯首度歐美巡迴演唱,在他們早期的演出中,可以看出樂團的潛力,正如樂評所說,波諾是個具有領袖魅力以及熱忱的藝人[12]

專輯的第二張專輯《十月》發行於1981年,主題比較偏向精神信仰。錄製期間,樂團因為信仰問題而停止了一段時期[13],這段期間團員與一個基督教團體「Shalom Fellowship」交往甚密,也讓他們意識到宗教與搖滾信仰之間的衝突[14]。更棘手的是,裝載著U2歌曲歌詞的公事包被偷走,而這項東西一直到2004年才被歸還,已經將近25年的時間[15]。這張專輯評價普通,讓U2面臨合約壓力,必須要在下一張專輯展現他們的潛力[16]

1983年時在挪威進行巡迴演出的波諾

走過了這段低潮期,U2在1983年發行第三張專輯《戰爭》,讓他們從「和平主義轉變為抗爭運動」[17]。專輯的代表作歌曲〈Sunday Bloody Sunday〉,透露樂團對於血腥星期日事件的不滿情緒[18],《滾石雜誌》稱讚這首歌曲證明U2也能寫出有深度意涵的歌曲。這張專輯也是U2首次與荷蘭攝影師安東·寇班合作的作品,他與樂團長期的合作關係不僅僅是封面拍攝,也同時開拓樂團的視野[19]。《戰爭》也是U2第一個暢銷專輯,在英國地區登上銷售榜首,另一首代表作〈New Year's Day〉是U2第一首紅遍全球的單曲[20]

專輯隨後搭配的巡迴演唱會「戰爭世界巡迴演唱會」 (War Tour),在歐美地區巡迴,門票皆售光,波諾在演唱〈Sunday Bloody Sunday〉時揮舞著白色旗幟成為著名的景象[21]。U2在巡迴期間錄製現場專輯《血紅天空下》,拍攝演唱會影片《Red Rocks露天劇場演唱會》,在MTV以及廣播上皆獲得廣泛成功,被視為是傑出的表演團體[22]。1984年,U2與Island唱片商議合約事宜,雙方都承諾改進彼此的缺失,最後U2以更好的待遇續約[23]

過渡火焰:《難忘之火》(1984-1985)

U2的第四張專輯《難忘之火》發行於1984年,專輯的氣氛不在像《戰爭》那般肅殺,而是轉變的較為抽象與藝術,標榜著樂團大方向的改變[24]。樂團並不希望聽眾憑《戰爭》而將他們定位成「只會狂下標語的搖滾樂團」[25]。貝斯手亞當·克雷頓就說:「我們想要追求的是更加嚴肅也更加藝術的目標。[26]The Edge傾慕名音樂人布萊恩·伊諾丹尼爾·雷諾伊斯,於是他們首次合作製作專輯,他們良好的合作關係仍維持至今。

《難忘之火》內的聲調顯的較為圓潤舒適,旋律從以前的侵略性轉為流暢[27],歌詞帶有廣泛的涵義,被U2稱之為「視覺感受」[24]。波諾在涉獵小說、詩詞、哲學後,逐漸了解到他身為一個作詞家的責任,他以往不情願從事的作詞工作,也可以是個富含詩意的動作。波諾曾說過他覺得〈Bad〉、〈Pride (In the Name of Love)〉是未完成的「素描」,因為錄製的行程相當趕[28]。〈Pride (In the Name of Love)〉是U2獻給黑人民權鬥士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歌曲,在當時紅極一時,被認為是U2的代表作之一。

「難忘之火巡迴演唱會」大多數的場次是在室內舉辦,U2這時的歌迷人數也有顯著成長[29]。錄音室錄製的歌曲舉凡〈The Unforgettable Fire〉、〈Bad〉等歌,要搬上舞台上表演卻有些麻煩,錄音室版本也飽受抨擊,認為是「未完成的」。唯一的解決方式是使用Sequencer,雖然樂團並不怎麼愛用,但是在現場表演上卻十分實用[24] 。上述的歌曲的現場版本評價也比錄音室版本好[30]

1985年7月,U2參與一項國際盛事「巨星義助非洲慈善演唱會」 (Live Aid)[31],是樂團生涯中的大事紀[32]。樂團在這場盛宴中展現了他們的親和力[33],波諾曾跳下舞台與一女孩共舞(事實上後來這位女孩說是波諾救了她的命,因為她當時被群眾擠壓險些跌倒,是波諾親自跳下舞台幫助她脫困。[34])。1985年,《滾石雜誌》稱讚U2是「80年代最棒的樂團」「在搖滾樂蓬勃發展下,U2可說是最大功臣,而且可能是唯一功臣。[35]

巔峰時期:《約書亞樹》與《神采飛揚》(1986-1989)

在U2的好友巴布·狄倫范·莫里森凱斯·理查茲的建議下,樂團開始探索「根源搖滾」的領域,波諾也開始提升他的演唱作詞技巧[36]。基本上U2對於第五張專輯的期望是能保有《難忘之火》的特色,但又具備傳統歌曲的架構與規則[37]。在樂團錄製新專輯的期間,曾經暫停一段時間,他們參與由國際特赦組織舉辦的「希望陰謀」 (A Conspiracy of Hope)巡迴演唱會,這場演唱會對他們新專輯錄製而言有相當大的助益[38]。在1986年巡迴聖薩爾瓦多尼加拉瓜的時候,他們看到當地農民受到美國調停國家內部動亂之苦,這寶貴的經驗也影響了他們的新專輯。U2所要用音樂表現的是一幅描繪美國的意象,而他們的概念是根據他們所閱讀的美國書籍而來[39]

專輯套上的「約書亞樹」。廣大沙漠上屹立的約書亞樹成為這張專輯的精神象徵

樂團的第五張專輯《約書亞樹》發行於1987年3月,發行後創下英國音樂史上最快售光的紀錄,同時在美國地區蟬連銷售榜首9週。《約書亞樹》另外幫助U2首次獲得2項葛萊美獎[40],U2成為第四個被《時代雜誌》刊載在封面的樂團。專輯發行單曲〈With or Without You〉、〈I Still Haven't Found What I'm Looking For〉在發行後都成為銷售榜首。新專輯帶領U2晉昇超級巨星的境界,《滾石雜誌》則稱讚這是搖滾史上最棒的專輯之一[41]

U2的第六張專輯《神采飛揚》,包含9首錄音室歌曲以及6首現場歌曲;同名電影則是「約書亞樹巡迴演唱會」的紀錄片。U2製作這張專輯的原意是對搖滾傳奇致敬[42],不過卻受到樂評抨擊[43]。基本上這張專輯的新元素在「Lovetown巡迴演唱會」時就已經展示,在1980年代的結束下,U2感到自身的音樂處在停滯狀態,準備好要「重新出發」[44]

實驗轉變:《注意點兒!寶貝》與《Zooropa》(1990-1993)

受到《神采飛揚》批評的影響,U2決心在第七張專輯上有大動作的改變。他們在兩德統一前夕移師至柏林Hansa錄音室進行創作[45],但是創作期間也因為團員缺乏共識延宕許久。波諾與Edge主張將專輯風格導向另類搖滾跳舞音樂等實驗性音樂,但克雷頓和慕蘭則主張不須有這麼大的轉變。這段期間一直持續到樂團創作出歌曲〈One〉才結束,團員們又再一次找回團結心[46]

1991年11月第七張專輯《注意點兒!寶貝》發行,風格以大量另類搖滾工業音樂電子音樂為主,波諾曾戲謔是「四個人在砍倒約書亞樹」[47]。專輯在發行後獲得廣泛好評,被認為是U2生涯的經典作品之一[41]

專輯搭配演唱會「動物園電視巡迴演唱會」(Zoo TV Tour)在1992年展開,為時近兩年,使用數百個電視螢幕、輸送塔、衛星電視連結等,被視為是90年代的多媒體指標。此外波諾還使用了多個舞台身分-「The Fly」、「MacPhisto」、「Mirror-Ball Man」。在巡迴演出期間,樂團曾利用空檔錄製下一張專輯《Zooropa》,風格繼續延續上一張專輯的實驗性音樂[48],裡面的多首歌曲也在巡迴演唱後期演唱過。

實驗延續:《流行超市》(1994-1999)

1995年,U2與製作人布萊恩·伊諾合作以「Passengers」之名發行專輯《Original Soundtrack 1》,事實上因為與過去U2專輯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以化名來區分。專輯本身評價不是很好,但是收錄單曲-與帕華洛帝演唱的〈Miss Sarajevo〉卻很暢銷,也是波諾最喜歡的U2歌曲之一[49]

1997年,U2的第九張專輯《流行超市》問世。這張專輯同樣也是延續著U2實驗性音樂的風格,在發行之初即在34個國家銷售排行榜登頂,但是評價與總銷售量都遜於U2過往的專輯作品[50],主因是因為音樂的品質不佳,由於當時U2是在匆忙的情況下錄製這張專輯[51],導致以後有相當多的專輯內曲目重新錄製。

「流行超市巡迴演唱會」(PopMart Tour)在專輯發行後展開,舞台設備包括一個類似於麥當勞標誌的30公尺高的金黃色拱門、46公尺寬的螢幕以及12公尺高的巨型檸檬。但是這次巡迴演唱的把戲看來成效不彰,許多歌迷似乎都被舞台設計困惑了[52]。不過這場巡迴演出最著名的是塞拉耶佛的場次,這是波士尼亞戰爭以來有重量級團體在此地演出[53]。鼓手慕蘭曾說到:「這是我永生難忘的回憶,如果要我花20年的時間只為了這場演唱會的話,我想這很值得的。[54]

重返榮耀:《無法遺忘》與《如何拆除原子彈》(2000-2006)

受到《流行超市》低評價的影響,U2決心要再次證明他們是「世界上最棒的樂團」[55]。第十張專輯《無法遺忘》發行於2000年10月,專輯風格則從1990年代的實驗性音樂轉回傳統搖滾[56],讓許多不欣賞U2實驗音樂的樂迷改變他們的態度[57]。《滾石雜誌》稱讚這是U2繼《約書亞樹》、《注意點兒!寶貝》的第三張傑作[58]。專輯發行之初在22個國家登頂銷售榜首[59],單曲〈Beautiful Day〉贏得3項葛萊美獎,其他單曲〈Elevation〉、〈Walk On〉、〈Stuck in a Moment You Can't Get Out Of〉同樣也獲得葛萊美獎。

2001年,專輯隨後的「Elevation巡迴演唱會」展開,U2使用心型舞台以親近觀眾,場地也在小型的體育館舉行。同年10月,U2在紐約麥迪遜花園廣場進行一連串的演出,門票皆售空,波諾和Edge說到這是他們最印象深刻的表演經驗之一[60]。2002年早年,U2在第36屆超級盃半場演出[61],悼念911恐怖攻擊的受害者,SI.com稱讚是超級盃史上最棒的半場表演[62]

震撼國度巡迴演唱會布魯塞爾現場。U2演唱歌曲〈The Fly〉。

U2的下一張專輯《如何拆除原子彈》發行於2004年11月,波諾形容是他們的「第一張搖滾專輯」,主題涉獵廣泛[63]。專輯的開頭曲〈Vertigo〉在美國地區以iPod廣告形式強烈放送,熱烈程度導致iTunes發行了U2電子套裝專輯。這張錄音室專輯發行之初在美國地區成為銷售榜首,首週的銷售量是《無法遺忘》的兩倍[53]。有人認為這張專輯也可算是U2前三大經典專輯之一,波諾則說:「這張專輯的曲目都不差,不過作為一張專輯,整體的效果並不夠強」[63]。專輯的搭配演唱會「暈眩國度巡迴演唱會」(Vertigo Tour)採用與「Elevation巡迴演唱」類似的舞台設計,而且兩者票房都很成功[64]。另外,這張專輯與收錄的單曲在葛萊美獎獲得的8項提名通通獲獎。2005年,U2得以在搖滾名人堂留名[65]。2008年,紀錄暈眩國度巡迴演唱於拉丁美洲的場次的3D電影U2震撼國度3D立體演唱會》上映。

現今的U2:《消失的地平線》(2007-)

U2 360度巡迴演唱巴塞隆納開幕首夜現場。圖片中間即為「巨爪」,歌迷從360全方位圍繞舞台。

2006年,U2開始著手製作第十二張專輯《消失的地平線》,他們最初是與瑞克·魯賓合作,不過這項計畫暫停了,樂團最後仍然是與老搭檔布萊恩·伊諾丹尼爾·雷諾伊斯合作。2007年6月他們開始錄製專輯,其中樂團曾到摩洛哥非斯取經,這讓他們的專輯多了些北非音樂的特色,實驗性比起前幾張專輯來的多。16個月後,新專輯終於完成,並且於2009年2月27日首先發行[66]。專輯甫發行後獲得廣泛好評,但是樂評認為實驗性質不如預期的多。專輯搭配的演唱會「U2 360度巡迴演唱會」(U2 360° Tour)在2009年6月30日於西班牙巴塞隆納展開,將持續到2010年[67],於歐美地區巡迴演出。此次演唱會採用「外星巨爪」(The Claw)360度全方位舞台設計,讓歌迷更貼近舞台中心[68]

U2也透露了下一張專輯的訊息,暫時命名為《Songs of Ascent》,音樂元素來自於《消失的地平線》錄製期間的材料,波諾形容這張專輯將是「一趟關於反思的旅程」[69][70]

作品

U2從創團起,在西方流行音樂界屹立了數十年,期間創作持續並無明顯間斷,是總作品量非常驚人的團體。

  • 專輯作品
名稱 發行日期 搭配演唱會
淬鍊之歌
Songs of Experience
2017年12月1日 (2017-12-01) Experience + Innocence 巡迴演唱會
Experience + Innocence Tour
天真之歌
Songs of Innocence
2014年9月9日 (2014-09-09) (数位)
2014年10月13日 (2014-10-13) (正规)
iNNOCENCE + eXPERIENCE巡迴演唱會
iNNONCENCE + eXPERIENCE Tour
消失的地平線
No Line on the Horizon
2009年2月27日 (2009-02-27) 360度巡迴演唱會
U2 360° Tour
如何拆除原子彈
How To Dismantle An Atomic Bomb
2004年11月19日 (2004-11-19) 暈眩國度巡迴演唱會
Vertigo Tour
無法遺忘
All That You Can't Leave Behind
2000年10月30日 (2000-10-30) 一飛沖天巡迴演唱會
Elevation Tour
流行超市
Pop
1997年3月4日 (1997-03-04) 流行超市巡迴演唱會
PopMart Tour
Zooropa
Zooropa
1993年7月6日 (1993-07-06) 動物園電視巡迴演唱會
Zoo TV Tour
注意點兒!寶貝
Achtung Baby
1991年11月19日 (1991-11-19) 動物園電視巡迴演唱會
Zoo TV Tour
神采飛揚
Rattle and Hum
1988年10月10日 (1988-10-10) 愛城巡迴演唱會
Lovetown Tour
約書亞樹
The Joshua Tree
1987年3月9日 (1987-03-09) 約書亞樹巡迴演唱會
The Joshua Tree Tour
難忘之火
The Unforgettable Fire
1984年10月1日 (1984-10-01) 難忘之火巡迴演唱會
The Unforgettable Fire Tour
戰爭
War
1983年2月28日 (1983-02-28) 戰爭巡迴演唱會
War Tour
十月
October
1981年10月12日 (1981-10-12) 十月巡迴演唱會
October Tour
男孩
Boy
1980年10月20日 (1980-10-20) 男孩巡迴演唱會
Boy Tour

獎項

U2一共獲得22項葛萊美獎,與史蒂維·旺德共同保持這項紀錄[3]。其中包括「最佳搖滾團體」、「最佳歌曲」、「最佳專輯」、「最佳搖滾專輯」等獎項。另外還獲得了7項全英音樂獎、14項愛爾蘭流星音樂獎、1項全美音樂獎、10項Q雜誌大獎、4項MTV音樂錄影帶大獎、2項朱諾獎、3項新音樂快遞音樂獎以及1項金球獎。2005年入選搖滾名人堂、國際特赦組織 Ambassador of Conscience Award[65];2006年,因為作曲〈I Still Haven't Found What I'm Looking For〉和〈Vertigo〉而獲得美國作曲家、作家和發行商協會[71]

參考文獻

  1. ^ Bono, U2 - Board of Directors. Debt, AIDS, Trade in Africa. [11 Sept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3). ; Kilgore, Kym. U2 signs on with Live Nation. LiveDaily. 2008-03-31 [2008-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4). 
  2. ^ 大衛·萊特曼於《晚間秀》所介紹,2009-3-2 ~ 3-9
  3. ^ 3.0 3.1 Grammy Winners Lis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rammy.com. 2006-10-15參閱
  4. ^ The Immortals: The First Fif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滾石雜誌》 (2004-3-24). 2008-2-8參閱
  5. ^ McCormick (2006),27頁
  6. ^ 30頁
  7. ^ Chatterton (2001),130頁
  8. ^ de la Parra (2003),6頁
  9. ^ Stokes (1996),142頁
  10. ^ Boy Review. Hot Press. 1980年10月 [2007-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 Boy New Music Express review. NME. 1980-10-25 [2007-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 Boy Billboard review. 告示牌. 1980-09-30 [2007-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 Boy The Washington Post review. 華盛頓郵報. 1980-09-30 [2007-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11. ^ Henke, James. U2: Here Comes the "Next Big Thing". 滾石雜誌. 1981-02-19 [2007-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04). 
  12. ^ Voice of Influential U2 Frontman. BBC. 2006-12-23 [2007-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3). 
  13. ^ McCormick, Neil. October (Remastered deluxe edition CD booklet) (音像媒体说明). Island廠牌. 2008. 
  14. ^ Flanagan (1995),46–48頁
  15. ^ U2 lyrics returned after 23 years. BBC News. 2004-10-22 [2009-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7). 
  16. ^ McCormick (2006),120頁
  17. ^ Reynolds, Simon. Rip It Up and Start Again: Postpunk 1978–1984. Penguin, 2005. p. 367. ISBN 978-0-14-303672-2
  18. ^ McCormick (2006),135頁
  19. ^ McCormick (2006),127頁
  20. ^ 〈New Year's Day〉在英國單曲榜獲得第10名,在美國廣播放送下紅極一時。 (McCormick (2006),139頁); Songfacts: New Year's Day by U2. Songfacts.com. [2007-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6). 
  21. ^ Block, Adam. Bono Bites Back. MotherJones.com. 1989-05-01 [2007-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1). 
  22. ^ Net Music Countdown: U2. netmusiccountdown.com. [2007-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0). 
  23. ^ Connelly, Christopher. Keeping the Faith. 滾石雜誌. 1984-03-14. 
  24. ^ 24.0 24.1 24.2 Parra, Pimm Jal de la U2 Live: A Concert Documentary, 52–55頁, 1996,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ISBN 978-0-7322-6036-1
  25. ^ Pond, Steve. The Joshua Tree Album Review. 滾石雜誌. 1987-04-09 [2008-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23). 
  26. ^ McCormick (2006),147頁
  27. ^ Stokes, Niall. Into The Heart: The Story Behind Every U2 Song. Australia: HarperCollinsPublishers. 1996: 50–51. ISBN 0-7322-6036-1. 
  28. ^ McCormick (2006),151頁
  29. ^ de la Parra (1994),62–63頁
  30. ^ Henke, James. ''Wide Awake in America'' Album Review. 滾石雜誌. 1985-07-18. 
  31. ^ Kaufman, Gil (2005-6-29). Live Aid: A Look Back At A Concert That Actually Changed The Worl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TV.com.,2006-10-31參閱
  32. ^ McCormick (2006),164頁
  33. ^ de la Parra (2003),72–73頁
  34. ^ How Bono Saved Me | U2 news article from @U2. [2009-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9). 
  35. ^ Peake, Steve. U2, the Only Band that Mattered in the '80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bout.com,2007-1-31參閱
  36. ^ McCormick (2006),179頁
  37. ^ DeCurtis, Anthony. U2 Releases The Joshua Tree. Rolling Stone. 1987-03-27.  cited in Gardner, Elysa (ed). U2: The Rolling Stone Files. London: Sidgwick & Jackson. 1994. ISBN 0-283-06239-8. 
  38. ^ McCormick (2006),174頁
  39. ^ Graham (2004),27–30頁
  40. ^ 最佳專輯以及最佳搖滾團體 Grammy Winners Lis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rammy.com. 2006-12-4參閱。
  41. ^ 41.0 41.1 The RS 500 Greatest Albums of All-Tim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滾石雜誌》,2006-10-15參閱。
  42. ^ Stokes (1996),78頁; Graham (2004),36–38頁
  43. ^ Gardner, Elysa. U2: The Rolling Stone Files. 滾石雜誌 (紐約). 1994. xxiii. ISBN 0-283-06239-8. 
  44. ^ McCormick (2006),213頁
  45. ^ Flanagan (1995),7頁
  46. ^ Flanagan (1995),6–11頁
  47. ^ Paulsen, John. Deep Cuts: U2: Part I. bullz-eye.com. 2005-09-20 [2008-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3). 
  48. ^ Graham (2004),51頁
  49. ^ McCormick (2006),261–62頁
  50. ^ Mueller, Andrew. U2's Pop reconsidered. andrewmueller.net. [2008-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10). ; Dentler, Matt. U2 makes album world is waiting for. The Daily Texan online. 30 October 2000 [2008-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30). ; Breimeier, Russ. The Best of 1990–2000 - U2. Christianity Today. [2008-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07). 
  51. ^ U2 Set to Re-Record Pop. contactmusic.com. [2006-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5). 
  52. ^ Carter, Geoff. U2 live: Play-by-play of the concert. The Las Vegas Sun. 1997-04-27. ; Anderson, Kyle (2006-10-4). U2, Brut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pin.com.,2006-12-29參閱; U2:Pop : Music Review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滾石雜誌》,1997-12-18,2006-12-29參閱
  53. ^ 53.0 53.1 Rock On The Net: U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ockonthenet.com.,2006-10-31參閱
  54. ^ U asked U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sn.com.,2007-1-15參閱;另外,波諾曾說這是他人生中最棘手但也是最甜蜜的一晚。 (Bono in Conversa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 Independent (1997-9-26),2007-1-15參閱)
  55. ^ Tyrangiel, Josh. Bono's Mission. 時代雜誌. 2002-02-23 [2007-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7). 
  56. ^ McCormick (2006),289, 296頁
  57. ^ Time to Get the Leathers Ou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uardian.co.uk (2000-10-27),2006-10-31參閱
  58. ^ Hunter, James. Review: All That You Can't Leave Behind. 滾石雜誌. 2000-10-26, (RS 853) [2008-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7). 
  59. ^ The Rock Radio: U2 biograph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rockradio.com.,2006-10-31參閱
  60. ^ VH1: All Access: U2 (Television documentary). 2005. ; McCormick (2006),309頁
  61. ^ de la Parra (2003),268頁
  62. ^ Top 10 Super Bowl Halftime shows. Sports Illustrated. [2009-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5). 
  63. ^ 63.0 63.1 Wenner, Jann S. Bono On The Records. Rolling Stone. 2006年2月, (648): 7475. 
  64. ^ Waddell, Ray (13 December 2005). U2's Vertigo Leads Year's Top Tou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告示牌》,2006-10-31參閱
  65. ^ 65.0 65.1 U2 stars enter rock Hall of Fam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co.uk (2005-3-15),2007-1-17參閱; Transcript: Bruce Springsteen Inducts U2 into the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2station.com,2007-1-17參閱
  66. ^ U2 set to release new album in Marc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sn.com
  67. ^ Waddell, Ray. U2 to 'Kiss the Future' on Global Stadium Tour. 告示牌. 2009-03-06 [2009-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23). 
  68. ^ Paul McGuiness on U2's World Tour. Hot Press. 2009-03-04 [2009-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7). 
  69. ^ O'Hagan, Sean. The Wanderers. 衛報. 2009-02-15 [2009-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23). 
  70. ^ Hiatt, Brian. U2 Talk "Horizon" Follow Up, Spider-Man Musical in Rolling Stone Cover Story. 滾石雜誌. 2009-03-04 [2009-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23). 
  71. ^ Hewson, Clayton, Evans, Mullen, U2 Band members. Song of the Year 2006. Blue Mountain Music Ltd. 2006, 2008 [2009-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22). 

延伸阅读

外部連結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


Index: pl ar de en es fr it arz nl ja pt ceb sv uk vi war zh ru af ast az bg zh-min-nan bn be ca cs cy da et el eo eu fa gl ko hi hr id he ka la lv lt hu mk ms min no nn ce uz kk ro simple sk sl sr sh fi ta tt th tg azb tr ur zh-yue hy my ace als am an hyw ban bjn map-bms ba be-tarask bcl bpy bar bs br cv nv eml hif fo fy ga gd gu hak ha hsb io ig ilo ia ie os is jv kn ht ku ckb ky mrj lb lij li lmo mai mg ml zh-classical mr xmf mzn cdo mn nap new ne frr oc mhr or as pa pnb ps pms nds crh qu sa sah sco sq scn si sd szl su sw tl shn te bug vec vo wa wuu yi yo diq bat-smg zu lad kbd ang smn ab roa-rup frp arc gn av ay bh bi bo bxr cbk-zam co za dag ary se pdc dv dsb myv ext fur gv gag inh ki glk gan guw xal haw rw kbp pam csb kw km kv koi kg gom ks gcr lo lbe ltg lez nia ln jbo lg mt mi tw mwl mdf mnw nqo fj nah na nds-nl nrm nov om pi pag pap pfl pcd krc kaa ksh rm rue sm sat sc trv stq nso sn cu so srn kab roa-tara tet tpi to chr tum tk tyv udm ug vep fiu-vro vls wo xh zea ty ak bm ch ny ee ff got iu ik kl mad cr pih ami pwn pnt dz rmy rn sg st tn ss ti din chy ts kcg ve 
Prefix: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