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9月22日日食
1968年9月22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68年9月22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1]此次日全食經過了苏联和中国兩國,日偏食則覆蓋了歐亞大陸中西部及周邊部分地區[2],兩國均組織了觀測活動。 概述出現區域月球本影在布爾什維克島東北約100公里處的北冰洋海面即將日落時最先接觸地球表面,隨後本影先向西南、再向東南移動,穿過苏联,在今屬俄罗斯聯邦的庫爾干州沙德林斯克縣境內達到最大食分,在日落時分進入中国,結束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內。 月球本影經過的陸地依次包括:
除了上述狹窄的全食帶內能看到日全食之外,月球半影覆蓋範圍內都能看到日偏食,包括加拿大東北部沿海、格陵兰、除伊比利亞半島西南部外的欧洲絕大部分、非洲東北部、亚洲中西部。 月球在其軌道上自西向東轉動,發生日食時,月球在地球表面的陰影也大多自西向東移動,而從地球上看,太阳的西側先被月球遮掩,然後逐漸向東。但此次日食發生時,月球本影從晨昏圈最北端附近的區域開始接觸地球,因而全食帶在苏联北部的一段,以及這段全食帶附近被半影覆蓋、看到日偏食的區域內,月影在地表自東向西移動,地面上看到的太阳東側最先被月球遮掩。此外,一般日食開始於晨線,結束於昏線,即在最先看到日食的地方,日食出現在日出時分,而此次日全食開始和結束均在昏線上,苏联海岸外的北冰洋中最先看到日食的地方也在日落時分看到日食。[2][5] 基本參數
觀測地球繞太阳、月球繞地球公转及月球交點的移動均有規律,只要數據足夠準確,就能夠精確計算出過去及將來的日食,也能為日食觀測提前做準備。日全食發生時,在月球本影區域內,月球完全遮蔽了太阳的光球部分,在短暫的時間內出現類似黑夜的景象。比光球暗得多、平時無法看見的色球、日冕和日珥都在此時出現,在日冕儀發明之前,這是研究太陽大氣的唯一機會,因此日全食觀測以此為重點。而在本影以外數千公里的半影區域內,月球只遮擋了部分陽光,發生日偏食,並未形成類似黑夜的景象,能看到的只是太阳形狀有所殘缺,色球、日冕和日珥等光球以外的部分仍然無法看到。[1] 蘇聯Opton公司曾向斯騰伯格天文研究所提議觀測此次日食,目的地在巴尔喀什湖畔的薩雷·沙甘,還向蘇聯鐵道部寫信求助以便更快到達目的地。觀測隊攝取了日冕光譜,還有學生用MTO-1000鏡頭協助拍攝了日冕照片。觀測期間,由於氣溫因素影響,還曾有蛇出現。[6] 中國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該國境內的首次日全食。當時處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組織過1936年、1941年兩次日全食觀測的張鈺哲等天文學家受到排擠,中国科学院派了時任地球物理局副局長張魁三等人前往新疆觀測,全隊共約200人。觀測活動以「532」為代號,表示毛泽东視察紫金山天文台的時間1953年2月。觀測隊先用3天乘火車到乌鲁木齐市,再轉乘汽車用7天抵達光學觀測地昭蘇縣昭蘇鎮和射電觀測地喀什市,還在山洞中做了重力測量等項目。為避免混亂,周恩来派劉西堯帶軍隊駐扎當地,並提供全隊食宿。最終觀測隊完成了中国首次單色光觀測和射電太陽的高分辨觀測,這也是中国首次有人乘飛機觀測的日食。此外,上海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派了李文秀等人攝製日食影像,製成科教影片《百倍雄心觀日食》。[7][8] 本次日全食只經過了苏联和中国,而當時正值中苏交恶期間,兩國並未合作觀測。觀測結束後約半年,《人民日报》在1969年1月23日發文稱觀測「取得輝煌成果」,並多次指責苏联「阻撓破壞」。[9][10] 相關的日月食月全食1968年10月6日的月全食在本次日全食後半個月發生,同屬一個食季。巧合的是,不到1年之前,1967年10月18日的月全食和1967年11月2日的日全食相隔僅半個月相繼發生,而下一次出現一個食季中的日食和月食均為全食則要等到1985年10月28日的月全食和1985年11月12日的日全食。 1968-1971年的日食月球交替位於相對的月球交點時,以半個交點年(食年),即約177天又4小時間隔出現下列日食。
沙羅週期沙羅週期長度為18年11天。本次日食屬於沙羅週期124,共包含73次日食,依次為1049年3月6日至1193年6月1日的9次日偏食、1211年6月12日至1968年9月22日的43次日全食、1986年10月3日的1次全環食(亦稱混合食)、2004年10月14日至2347年5月11日的20次日偏食,總共歷時1298.17年。其中最長的全食發生於1734年5月3日,共持續了5分46秒。[11] 下表列舉了1901年至2100年間發生的屬於該週期的日食,是第49至59次:
資料來源
外部連結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1968年9月22日日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