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o: share facebook share twitter share wa share telegram print page

 

赣文化

八大山人作品
儺戲面具
赣式牌头屋

赣文化,指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赣文化在上古时代脱胎于越文化吴文化,在两千多年中不断和中原文化融合,最终发展成爲如今的贛文化。赣文化經常以「文節俱高」作為自身形象的總結。[1]

历史

赣文化在上古時代脫胎於百越文化、文化,在兩千多年中不斷接受華夏文化的浸染,最終發展出獨特於世的江西本地文化。她是以江右人民的生產實踐為基礎、以農業文明為核心,歷經數千年發展起來的一種特色文化。萬年仙人洞文化見證了江西上萬年的水稻耕作歷史,自然條件的優渥使得江西農業非常發達,隨著人口的繁盛也就有「萬點青山萬戶煙」的江南景緻。但也因為如此,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面臨江的江西地理使得贛地人民戀於溫飽、安分守故。江西人的「官本位」意識濃重,但又好於爭訟。北宋袁州(今宜春)知州楊侃就說,如果官員不「自紊其法」,那麼「民知法是易治」。[2]這也得利於江西書院教育興盛、科舉文化強勢的歷史傳統,“耕讀傳家”被公認為處世準則。

注重自身修行是江西人的重要思想。儒學的綱常道德歷來都是最為江西人的標準價值取向。秦漢之際吳芮,以百越王而進奉漢朝,即便劉邦寡義也仍得善終。東漢徐稚不與世合污,公舉為南州高士。歷史上江西官吏一經上任,即刻便要禮祀孺子祠、祭掃孺子墓。南宋文人李道傳就評價說:

竊觀國朝文章之士,特盛於江西,如歐陽文忠公、王文公、集賢殿學士劉公兄弟、中書舍人曾公兄弟、李公泰伯、劉公恕、黃公庭堅……此八九公所以光明俊偉,著於時而垂於後者,非以其文,以其節也。蓋文不高則不傳,文高矣,而節不能與俱高,則雖傳而不久。

江西文人一生都以研究品學道德為炙求。朱熹愛「道問學」,陸九淵好「尊德性」。鵝湖寺一辯後,二者都覺悟到要「去短集長」,在書院講書以開曉世人。而優良的道德情操在亂世表現的尤為突出,晉朝陶淵明便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唐朝盧肇即便熟識當朝宰相李德裕也不願在科場上走後門。北宋王安石在阻力重重的政治壓力下依然執着施行變法改革。南宋永新八子弟(劉、顏、張、段、吳、龍、左、譚)在抗兵敗的情形下毅然率3000隨眾跳潭殉節。朱棣奪政,黃子澄等江西士人「忠憤激發,視刀鋸鼎鑊甘之如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3]。明末南昌城破,姜曰广留绝命词举家三十二口投塘成仁。清初寧都的「易堂九子」、星子的「髻山七子」持節堅不出仕。

以來,江西的書院教育昌盛,儒學研究盛行。曾鞏便說世人慕學發憤,讀《詩》《書》六藝,「其人入之深,則雖更衰世而不亂」,「君夫正心修身,為國家天下之大務,則在其進之而已」。而對於哲學道理,陸九淵更有見解,他強調「自立、自重」,主張「人當先理會所以為人」,一生立志「求道、明道、踐道」。他認為讀書人應該與師友問難辯詰,但個人主見就「思則在己」,同時一併指出「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萬物森然于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此理。」以陸九淵為首的江西心學如此發達,黃宗羲便指明說「姚江之學,惟江右得其正傳」。

江西文人的哲學思想帶動其他學術領域的一併強盛。陶淵明開創中國田園詩的新天地,歐陽修領軍古文革新運動,王安石率先倡導道德性命之學,劉敞等帶動宋人評議漢儒之風,黃庭堅的「脫胎換骨、點石成金」之詩風更發展出江西詩派的驚然出世,楊萬里文采活脫之特色使其遠超同輩,湯顯祖的戲劇更是建立元曲之基礎。治史方面,江西人更是卓有巨功,歐陽修獨撰《新五代史》、合撰《新唐書》,編寫《集古錄》。樂史的《太平寰宇記》、徐夢莘的《三朝北盟彙編》、馬端臨的《文獻通考》都是開創治史新風重要典籍。劉恕劉攽更是同時貢獻了史學巨著《資治通鑒》的編撰工程。地理學方面,汪大淵的《島夷志略》是中西交流史上的史詩巨篇,朱思本繪製的《輿地圖》精確度遠勝前人。科技方面,張潛的《浸銅要略》是中國古代唯一的煉銅專著,曾安止的《禾譜》是驚世的水稻品種巨作,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成為當世最全的農業手工業百科全書,趙友欽的《革象新書》把天文曆法知識投入人類生活試驗中,科學說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此外洪遵的《泉志》、周德清的《中原音韻》,雷發達(樣式雷)的建築工藝,董奉的藥學理論,八大山人蔣士銓陳寅恪等近世人的学术成就,都在不同的領域詮釋了江西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

明清江右商帮的兴起与净明道教的改革有很大关系。净明道强调,以忠孝为本,敬天崇道,诚心正念,方寸净明,积功累德,就可得道成仙。净明道教经过这一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历史发展,让当时一大批江西儒生和工商人士看到了净明道倡导真忠真孝,诚实守信,要求信众大力从事世俗事业。万寿宫一般是各地江右商帮的聚会中心。

注釋

  1. ^ 《“文節俱高”是贛人的主流形象》,許懷林,《江西社會科學》,1994年
  2. ^ 《江西通志·光緒版》,卷67
  3. ^ 《明史》,卷141

參考資料

  • 《江西歷史文化特徵概說》,許懷林,1999年

延伸閱讀

  • 《論贛文化特徵的模糊與凸現》,江冰,1994年
  • 《眺望新世紀的絢麗霞光──「贛文化與21世紀」學術研討會綜述》,傅修延,1994年
  • 《亞沿海──贛文化的地域特徵》,安文,1994年
  • 《高揚起再塑贛文化的大旗──試論贛文化的研究對象》,鄭克強,1995年
  • 《贛文化的輝煌與再創》,周紹森,1995年
  • 《關於贛文化研究的若干問題》,鍾起煌,1996年
  • 《區域主體意識的覺醒地域特色文化的復興———關於「贛文化熱」的幾點思考》,黃南南,1997
  • 《「贛文化」芻議》,張翊華,2000年

外部連結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


Index: pl ar de en es fr it arz nl ja pt ceb sv uk vi war zh ru af ast az bg zh-min-nan bn be ca cs cy da et el eo eu fa gl ko hi hr id he ka la lv lt hu mk ms min no nn ce uz kk ro simple sk sl sr sh fi ta tt th tg azb tr ur zh-yue hy my ace als am an hyw ban bjn map-bms ba be-tarask bcl bpy bar bs br cv nv eml hif fo fy ga gd gu hak ha hsb io ig ilo ia ie os is jv kn ht ku ckb ky mrj lb lij li lmo mai mg ml zh-classical mr xmf mzn cdo mn nap new ne frr oc mhr or as pa pnb ps pms nds crh qu sa sah sco sq scn si sd szl su sw tl shn te bug vec vo wa wuu yi yo diq bat-smg zu lad kbd ang smn ab roa-rup frp arc gn av ay bh bi bo bxr cbk-zam co za dag ary se pdc dv dsb myv ext fur gv gag inh ki glk gan guw xal haw rw kbp pam csb kw km kv koi kg gom ks gcr lo lbe ltg lez nia ln jbo lg mt mi tw mwl mdf mnw nqo fj nah na nds-nl nrm nov om pi pag pap pfl pcd krc kaa ksh rm rue sm sat sc trv stq nso sn cu so srn kab roa-tara tet tpi to chr tum tk tyv udm ug vep fiu-vro vls wo xh zea ty ak bm ch ny ee ff got iu ik kl mad cr pih ami pwn pnt dz rmy rn sg st tn ss ti din chy ts kcg ve 
Prefix: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