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士基打
美士基打 (又譯味士基打軍曹,葡萄牙語:Vicente Nicolau de Mesquita,1818年7月9日—1880年3月20日),著名軍人,澳門土生葡人軍官。 美士基打因其在白沙嶺事件中的核心角色而被廣受紀念。白沙嶺事件是於1849年8月25日爆發的軍事衝突,當時清朝軍隊包圍澳門,美士基打率領葡萄牙軍隊擊敗清兵,並佔領關閘[1][2]。 生平美士基打以美副將一名廣為人知。他於1818年7月9日在澳門出生,其家族為十八世紀上半葉定居澳門的古老土生葡人家族[2][3]。 1835年6月9日,美士基打自願參軍,並加入了「攝政王」營,及後於1847年7月15日晉升為少尉[2]。 白沙嶺事件在1849年8月22日,因澳門總督亞馬留推行加強葡萄牙對澳門主權的強硬政策,一群中國村民在關閘附近將其刺殺。亞馬留遇刺後,清朝軍隊隨即開始在關閘附近的白沙嶺炮台集結。根據澳門各個炮台的哨兵計算,當時白沙嶺炮台內集結了約500名士兵,而炮台周邊則集結了約1500名炮兵[4][1][2]。 其後,清軍開始使用20門大炮對關閘進行炮轟,而當時關閘只有配備3門大炮,以及由120名葡兵駐守,在澳門居住的葡萄牙人和土生葡人陷入恐怖之中。1849年8月25日,「澳門政府委員會」(總督遇刺後攝理其職務)任命美士基打少尉組織和率領32名志願兵,攜同一門迫擊炮對白沙嶺炮台進行反攻。雖然迫擊炮僅發一炮就因後座力而損壞炮架輪子,無法再用,但是這枚砲彈落在清軍之中,使得清軍驚惶失措。同時,清軍因見到葡軍中的非洲裔士兵後,以為看見了魔鬼,紛紛倉皇逃跑。美士基打與32名志願兵乘機將清軍擊退。這場短暫的戰鬥是到目前為止,「在四個多世紀以來,南中國與澳門之間的唯一一次重大對抗」。[4][5][1][2] 由於美士基打的英勇表現,他於1850年1月12日晉升為中尉,其後再於1867年2月7日再次晉升為中校,並最後於1873年10月27日晉升為上校。在其軍旅生捱中,美士基打曾擔任氹仔炮台、媽閣聖地牙哥炮台和大炮台的指揮官,以及政府委員會和軍事司法委員會的成員。 晚年、逝世和葬禮然而,美士基打抱怨因其土生葡人身分在軍中晉升緩慢和不當,以及未能得到官方承認其保護澳門的功績,而變得十分沮喪。最後,導致其患上嚴重的神經衰弱,並於1873年11月27日被迫正式退休。 即使退休後,美士基打的神經衰弱仍沒有好轉。1880年3月20日,美士基打再次發病時,重傷了其兩名兒子,以及殺害了其妻子和女兒。該悲劇發生後,美士基打自殺,其屍體在澳門舊城區內的亞婆井街1號的水井中被發現。[5] 由於美士基打的死狀可怕,澳門總督拒絕為其舉行軍人葬禮,而澳門市議會亦拒絕為其舉行天主教葬禮。30年後,由於民間認為美士基打在澳門歷史中有重要地位,認為其「保護澳門有功」,因此為其平反,並於1910年8月28日以軍禮將其遷葬舊西洋墳場。[5] 紀念現在位於澳門半島中部的美副將大馬路(Avenida do Coronel Mesquita)、美上校里(即現在信譽蓮峰正門位置,於2021年8月6日被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員會取消[6])、美上校圍、美副將街和美副將巷、及位於氹仔的美副將馬路(Estrada Coronel Nicolau de Mesquita),全是紀念他而命名的。[7] 在1940年7月24日,澳門議事公局在議事亭前地樹立了美士基打銅像,以紀念其在白沙嶺事件之功績。銅像劍拔趾揚,面向市政廳大樓;至1966年「一二·三事件」中被華人群眾以貨車拉倒,後在宵禁時由澳葡政府搬離存放;至1986年由時任澳督高斯達贈與葡萄牙奧埃拉什的Associação de Comandos(突擊隊協會)安放並展出[8]。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