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憲羅憲(218年—270年),字令則,襄陽人。三國後期蜀漢將領,巴東郡太守(郡府在永安白帝城)。於蜀漢滅亡後投降曹魏,成功抵禦孫吳的入侵,守住入蜀的要衝永安。 生平年輕時以才學著名,十三歲時便寫的一手好文章。後來進入太學就讀,拜譙周為老師。當時同儕們以文立比喻為顏回,陳壽、李密為子游、子夏,羅憲則比喻為子貢。羅憲個性正直嚴謹、光明磊落、輕財好施,不經營家產。任蜀漢太子舍人、宣信校尉。曾經出使吳國,很受吳國人的稱道。 蜀漢末年,黄皓干政,羅憲對黃皓不理不睬,所以被外放為巴東太守。蜀漢後主降魏後,羅憲率領部下們於都亭痛哭三日,不久孫吳派遣征西將軍盛曼溯長江西上支援蜀漢,並要羅憲開放永安通道。但實際上孫吳是想奪取巴東,進而取得入蜀通道,退而守衛巴東以保護長江。羅憲面臨江山覆轍,盟友勸降之下,久久難以抉擇。 堅守永安263年十月,蜀漢看見魏國來伐國才通知吳國。孫休派丁奉指揮各軍攻魏國的壽春,留平和施績到南郡商議從永安入川救盟友,丁封、孫異從漢水入漢中,孫休為了救蜀漢走捷徑路線,採取圍魏救趙的三方向牽制魏國進攻。然而在11月,聽聞劉禪投降魏國蜀漢滅亡的消息,孫休才停止救援[1]。不久,接到劉禪投降魏國的親筆手令,羅憲遂率領部隊移駐永安城外驛站都亭為蜀亡弔唁三日。264年2月,吳帝孫休派陸抗、步協、留平、盛曼,圍取永安[2]。因蜀漢已亡而曹魏勢力仍未正式接收,羅憲此時其實沒有冒生命危險守關的義務,但他對東吳此舉十分氣憤,表示東吳不守信用,趁機併吞巴東,隨即整頓兵馬,嚴陣以待。東吳先派遣步協強攻白帝城。羅憲沿著長江防守,同時派遣參軍楊宗向魏安東將軍陳騫及相國司馬昭求救。之後吳軍攻入巴東,羅憲退入白帝城堅守,吳軍屢次強攻皆被擋住,之後又派遣鎮軍將軍陸抗率3萬人支援,這場攻防戰長達六個月之久。 司馬昭得到羅憲求救後認為成都剛經歷鄧艾、鍾會、姜維等人的叛亂事件,現下已無力支援。所以派遣荊州刺史胡烈率軍攻打吳屬荊州的重鎮西陵,陸抗在腹地受脅之下退兵。自此永安之圍解除,羅憲擔任原職,加封陵江將軍,萬年亭侯。 後記永安之圍結束後,孫吳武陵郡的部份地區投降曹魏,羅憲加封武陵太守。 泰始元年(265年),司馬炎篡魏後將羅憲改封為西鄂縣侯,羅憲之子羅襲也任給事中。三年(267年)冬,羅憲入朝,進位冠軍將軍、假節。[3] 泰始四年三月(268年),羅憲跟隨晉武帝司馬炎在華林園參與宴會,晉武帝詢問蜀漢大臣的子弟,又問起其中適合任用者,羅憲推薦了常忌、杜軫、壽良、陳壽、高軌、呂雅、許國、費恭、琅邪諸葛京、汝南陳裕,他們隨即得到了進用,都在當時知名於世。[4] 羅憲攻下了孫吳的巫城(今重庆市巫山縣),同時也向司馬炎進獻伐吳之策。泰始六年(270年),羅憲卒於任上,被追封為安南將軍,諡號「烈」。[5] 罗宪子罗袭后为陵江将军,统其父部曲,官至广汉太守。兄罗式有子罗尚,因年幼丧父而依靠罗宪,后为梁州刺史。 評價
家庭父兄子嗣
參考文獻參考資料
延伸阅读[在维基数据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