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號交響曲 (貝多芬)
C大調第1號交響曲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的第21號作品,也是他的首部交響曲。創作于1799年至1800年間,共四乐章,雖多有不合常規之處,但仍是古典樂派風格,類似於海頓、莫札特等的作品。不過,第三樂章已有了貝多芬詼諧曲的氣質,為日後貝多芬特有風格的形成奠下了基礎。 背景創作歷程到1790年代之前,貝多芬已經嘗試了幾乎所有主要器樂形式,除了交響曲和弦樂四重奏,可能是因爲其老師海頓在此二者領域做出了最突出的貢獻(交響曲作品數逾百,弦樂四重奏也有逾70首之多)。貝多芬在這世紀末的幾年内,方開始創作交響曲。對終曲的構思早在1795年就已有草稿作爲證據,此時貝多芬追隨阿布雷希茨貝格學習對位法[1],正式創作則開始于1799年,1800年完成[2]。 首演當天曲目除了該作品(“貝多芬為整個管弦樂隊新作之大交響曲”)之外,還有海頓的《創世紀》的選曲,以及貝多芬自己的一部鋼琴協奏曲和七重奏作品。聽衆和評論家雖然對其中的一些不合常規之處稍有微辭,但總之還是稱之爲一部“具有原創性的傑作”。同年12月15日,以及翌年1月15日又各演出一次[3]。 出版該作品題獻給戈特弗雷德·范·斯維頓男爵,貝多芬早期的贊助人,也是皇家圖書館的管理人員,海頓和莫札特的好友。分譜于1801年在萊比錫出版(霍夫邁斯特與庫涅Hoffmeister-Kuhnel),總譜則遲至1820年始告付梓(西姆羅克)[3]。 分析配器根據1801年霍-庫首版分譜標題,本曲「為2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2隻長笛、2隻雙簧管、2隻法國號、2隻單簧管、2隻小號及定音鼓的大交響曲。」[4]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2 2 2 2—2 2 0 0—tmp—str"[5]。 結構該作品採四樂章體:
全曲演奏時長約30分鐘。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樂曲從「錯誤的」調性開頭:一個和緩的F大調屬七度和弦,並轉到F音。然後才進入歡快的快板部分。當時的評論家[谁?]認爲這樣的開頭不符合規矩,很不妥當,不過至少在篇幅上看來,貝多芬的導奏其實相當程度繼承了海頓的寫法[6]。快板第一主題與莫札特《朱庇特》首樂章的主題有相似之處[為何?],明朗有力,在長笛的連接下多次模進,最後回歸主調。第二主題旋律性較強,伴奏則多斷音。呈示部重復后,展開部(m. 110f.)以主題的重現開始,加入了特強和樂隊齊奏的部分。木管樂器的模進引入了再現部(m. 178f.),第一主題強烈地重現。在一個漸強過後,第二主題出現。樂章結束處,貝多芬同時使用了第一主題和引子中的七度,並最終得到解決。該樂章,其弦樂和木管的對話,其力量充沛的尾聲,都是典型的古典樂派風格[原創研究?]。 第二樂章奏鳴曲式[7]。雖是行板速度,但演奏的相當快,跟一般大眾所知道的行板非常不一樣。起頭第二小提琴演奏出一個優雅的主題,並由其它樂器重演,包括中提琴和大提琴的卡農段;第二主題則較爲輕盈。呈示部小結尾(第53小節起)使用的配器法十分特別,小提琴和長笛演奏三連音,並有不合拍的和弦伴奏,但背景有持續的鼓點。值得注意的是,定音鼓反覆擊出的節奏,與小提琴、長笛等有著持續且細微的差異[註 1]。 第三樂章第三樂章不僅速度快,也有充滿能量和簡潔有力的節奏感,與傳統的小步舞曲大不相同。貝多芬的前輩海頓和莫札特都已經將小步舞曲模式發展到了極致,貝多芬則加以創新[註 2]。雖然有較爲保守的D♭調樂段和三聲中部,該樂章的模進、幽默感和齊奏的力度都超乎了宮廷小步舞曲,而有了之後諧謔曲的要素,這個演進是貝多芬「對交響曲最獨特的一項貢獻」[6]。在三聲中部的句構、想法方面,則明顯地可看到來自海頓的影響(第101號交響曲)[9]:70。 第四樂章第四樂章開頭不常見地使用了由慢到快的模式。此開頭如同玩笑一般:一個齊奏的和弦之後,小提琴逐漸演奏音階上的音,先是三個音,再是四個,直到整個音階;並由此過渡到歡快的快板部分[註 3]。第二主題有低音持續的伴奏,與整曲風格一致。 綜觀此交響曲各個樂章,可以說上行的音階是貫穿幾個樂章之間的基本材料。第四樂章的導奏段落是此手法的最徹底展示,同時也富有所謂「海頓風格」(Haydnesque)的幽默[6]。 註釋
參考資料
參見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