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利諾修院學校
瑪利諾修院學校(英語:Maryknoll Convent School)是一家位於香港九龍塘的補助女子學校,辦學團體是瑪利諾修院學校基金。該校由美國天主教傳教修會瑪利諾女修會於1925年在尖沙咀柯士甸道創辦,於1936年成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22所成員學校之一,故被坊間稱為香港教會主辦的22間「傳統名校」之一[3][4]。 九龍塘窩打老道老校舍於1936年建成,屬於當時於北美流行的自由新都鐸風格及學院哥德風格建築,採用天主教修道院及學院的布局。瑪利諾修院學校窩打老道校舍(修院及小學部主樓)於2008年5月16日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法定古蹟。 辦學宗旨「我們提供予學生全面、優質、人人可及的教育;啟發她們的自學能力,以及心、智、體、群、美的均衡發展;培育成長路上必須的基本技能;鼓勵學生熱衷主動學習;灌輸廉潔、信任、合作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具備高尚的道德標準,並成為對社會有貢獻、負責任的人。著重學生的精神修養、對社會的認識及智能發展」 歷史1921年,瑪利諾女修會開始在香港傳教。1925年,修會創辦瑪利諾修院學校,開始於尖沙咀柯士甸道開課教授學生,當時只是一所幼稚園。1931年,校舍遷至太子道。同年九龍塘聖德肋撒堂成立,學校有意搬到其附近,便於1933年開始興建窩打老道及界限街交界的新校舍。校舍於1936年5月建成,主樓獲時任香港總督郝德傑主持揭幕儀式。新校舍於1937年全面啟用,並提供幼稚園、小學、中學及預科教育。 香港日佔時期,受二戰戰事影響,瑪利諾修院學校一度停課。雖然學校於1943年局部復課,但校舍大部份位置於1942年至1945年期間曾改作日軍醫院。1945年,主樓旁邊的修院動工興建,至1953年落成。1950年,瑪利諾修院學校舊生會成立。1960年,學校的中學部遷往何東道5號現址,而窩打老道學校主樓便一直由小學部使用。至1997年,小學部改為全日制,同時佔用主樓旁邊的修院。另一方面,校舍新翼 The Jockey Club Wing 於1995年啟用,Rogers Annex 則於2005年啟用。 校舍建築現時的校舍建築建於1960年,面積約5600平方米,以紅磚興建,具有濃厚歐洲古典建築風格。 而於1937年落成的校舍主樓屬於自由新都鐸風格,並擁有學院哥德風格的建築設計特色。主樓擁有列柱迴廊圍繞露天中庭,為中世紀的修道院及學院的布局設計。而其他別具特色的地方,還包括建築物正面的塔樓、四坡形屋頂、斜折線形屋頂、尖拱門、麻石階梯及禮堂內的羅馬式拱頂天花。校舍室內保存古舊的地台及裝飾,室外則有園景及花園。 學校設有多媒體學習中心、游泳池、圖書館、演講室、會議室、祈禱室等,洛翼大樓提供更多班房及一系列多功能教室予學生使用,包括學生活動中心、舞蹈室、多用途室、升學及就業輔導室及品格培育組室等。 重大事件
校政管理
班別架構學校共有接近900名學生,分別於中一至中六各五班,每班有大約34至36名學生,沒有精英班之分。 學生會架構瑪利諾修院學校,為全港首間擁有由學生選出的學生會之中學。設有一名主席,一名副主席,兩名秘書和宗教統籌等職務。所有職位皆由投票產生。在選舉舉行前,會有一個競選大會。參選人會在競選大會中發表演說,並會有辯論的環節。 香港傑出學生選舉截至2023年(第38屆),瑪利諾共出產16名香港傑出學生,在香港所有中學中排名第7。[12][13] 公開考試佳績在歷屆香港中學會考及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瑪利諾修院學校是產生最多會考「10A狀元」及文憑試「7科5**狀元」(在甲類科目中至少3個選修科及4個核心科獲得5**成績)的學校之一,截至2024年,共有4位,全部為會考「10A狀元」,排名全港第15。[14][15] 香港中學會考及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狀元
音樂比賽音樂週(Music Week),普通話學會和英文學會等亦會定期舉辦歌唱比賽。 宗教每年皆會有開學彌撒(School Opening Mass),諸聖節彌撒(Mass For All Souls)以及每級進行的彌撒(Form Mass)。 學校傳統瑪利諾的學生對自己學校的傳統十分重視並引以為傲。當中有一句最為人熟悉的口號︰「Once a Maryknoller, Forever a Maryknoller」 社制每年的中一生都會被編進四個社,社以寶石命名︰分別是紫(Amethyst)、綠(Emerald)、藍(Sapphire)以及黃(Topaz)四社,除了會在每年的運會中競賽,還有其他類型的社際比賽,並會累積分數,以爭取勝利。 出版刊物在每年都會出版由學生編輯的校刊。 著名/傑出校友
參閱注釋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