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o: share facebook share twitter share wa share telegram print page

 

杜元颖

杜元穎(769年—833年)[1][2],封爵建安男,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国唐朝大臣,唐穆宗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的错误政策被指责使唐朝中央政府再次失去河朔。而后来担任西川节度使(总部设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引发南诏入侵。

背景

杜元穎生于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3]。他是唐朝初年名相杜如晦的后代,《舊唐書》说他是杜如晦的裔孙[3],《新唐書·杜如晦传》说他是杜如晦的五世孙[4],《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说他是杜如晦叔叔杜淹的六世孙,[5]資治通鑑》称杜元颖是杜淹的第六代孙[6]。杜元穎五世祖杜敬同,担任中書舍人、東陽公。高祖父杜从则,为工部侍郎。曾祖父杜自遠、祖父杜繁没有仕官记录,父亲杜佐担任大理正。杜元穎行十四,他的弟弟杜元絳出任太子宾客[5]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杜元穎登进士第。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登博学宏辞科。元和十一年(816年)复登茂才异等科。两次受辟节度使幕府。[3]

唐宪宗时代

唐宪宗元和年间,杜元穎出任門下省左拾遺,转任太常博士,充翰林学士,元和十二年(817年),改中書省右补阙,仍充翰林學士。杜元穎写文章文辞敏捷,受到宪宗的赞赏。[3]平定吴元济[7]起草诏令很多,朝廷赐给杜元穎绯鱼袋,[3]四品、五品官员使用绯色官服及鱼袋,[8]右补阙只是七品[9]。元和十四年(819年)三月,加吏部司勳員外郎知制诰[3]

唐穆宗时代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宪宗驾崩,其子唐穆宗即位[6]。召见杜元穎到思政殿,赐金紫,提拔他为中書舍人。穆宗让杜元穎担任戶部侍郎、学士承旨。[3]长庆元年(821年),杜元穎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6]穆宗封他为上柱国建安县男。从右补阙到侍郎,不到一年升任宰相,文学之臣得到升迁的速度,没有比得过杜元颖的。 [3]

长庆元年(821年),盧龍节度使(治今北京市)刘总提出辞职,取消割据,归附中央。刘总提出将刘总一分为三,幽州涿州营州为一道,请求任命张弘靖为节度使;平州蓟州妫州檀州为一道,请求任命平卢节度使薛平为节度使;瀛州莫州为一道,请求任命代理京兆尹盧士玫观察使。同时他还派了一个数量的人员,把部下骄纵强横难以管辖的将士,如都知兵马使朱克融等人挑出来,送到京城,请朝廷奖励并予以提拔,让幽州人都能产生羡慕朝廷官禄的意向。唐穆宗没有完全实现刘总的计划,以卢士玫为瀛莫观察使。但剩下的州都由张弘靖管理。宰相崔植、杜元颖缺乏深谋远虑,不理解刘总的计划。朱克融等人在京城客居很久,窘迫到借衣讨食的地步,每天到中书省去请求授予官职,崔植、杜元颖不理。张弘靖为幽州节度使,勒令朱克融等人归回幽州,受张弘靖指使效力。朱克融等人十分怨怒。[6]821年秋天,卢龙士兵哗变,废黜了把张弘靖,拥立朱克融为节度使。最后不仅卢龙,成德节度使(治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魏博节度使(治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也恢复了藩镇割据。朝廷再度丢失河朔地区,直到唐朝最终灭亡,一直未能收复。传统史家归咎于宰辅大臣杜元颖、崔植、王播的无能。[10]

长庆二年(822年),宣武军(治今河南省开封市)发生军变,李㝏驱逐了节度使李愿。杜元穎和户部侍郎、判度支張平叔想要仿照河北的惯例,任命李㝏为节度使来安抚他。李逢吉主张打击李㝏:“河北藩镇割据跋扈,朝廷予以承认,是不得已的事。现在,如果连宣武也姑息,恐怕江淮以南的广大地区都要脱离朝廷。”杜元颖、张平叔和他争论说:“为什么要可惜几尺长的节度使符节,而不爱惜宣武一方百姓的生命呢?”唐穆宗接受了李逢吉的建议,李㝏很快被下属李質杀死,宣武军投降朝廷。[10]

长庆三年(823年)九月初八,唐穆宗任命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杜元颖兼同平章事的荣誉职务,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治今四川省成都市),穆宗亲自到安福门为他饯行。[11]

唐敬宗时代

长庆四年(824年),唐穆宗驾崩,其子唐敬宗即位[11]。唐敬宗年轻喜欢玩,追求奢侈,杜元穎为了取悦皇帝,经常向皇帝进贡罕见、有价值的珍宝。杜元穎因此加紧盘剥西川,这引起当地军民的不满。[3]杜元颖不懂军事,却专门积蓄财产,减削士卒的衣食供给。[12]同时,李逢吉让知枢密王守澄对敬宗说:“陛下所以能被立为皇太子,主要是李逢吉的功劳。像杜元颖、李绅这些人,都是要立深王李察(李悰)的。”唐敬宗后来发现裴度、杜元颖、李绅上疏请立自己为皇太子的上奏,才重新信任杜元颖等人。[11]

唐文宗时代

西南戍边的士卒衣食不足,纷纷到南诏境内去掠夺偷盗。南诏国赠送他们衣物和粮食,得以知晓西川的动静虚实。南诏国蒙嵯顛执掌朝政,密谋大举侵犯西川,西南的边防州郡多次向杜元颖报告,杜元颖不信。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嵯顛率兵来攻,边城毫无防备。南诏以西川的降卒为向导,袭击并攻陷了雟州(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戎州(今四川省宜宾市)。十一月二十八日,杜元颖派兵和南诏军队在邛州以南交战,西川兵大败。南诏乘胜攻占邛州。南诏径直抵达成都城下,十二月初四,攻陷成都外城。杜元颖率领将士退守牙城,抵抗南诏军队。杜元颖几次想离城逃亡。南诏军前锋部队远抵东川节度使驻地梓州(今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的西城。南诏军队驻留成都西城十天。退走时,大肆掠夺妇女和各种工匠几万人,以及各种珍宝奇货。南诏国工匠的技术水平可以和西川媲美。十二月初六,唐文宗贬杜元颖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嵯颠派遣使者上表唐朝,说这次军事行动只是由于杜元颖不爱护士卒,士卒痛恨他,才争相做我的向导,请求我出兵诛杀杜元颖。要求唐朝处死杜元颖。十二月二十一日,唐文宗再次贬杜元颖为循州(今广东省惠州市司马。新任西川节度使郭釗抵达成都后,和南诏国签订友好条约,规定两国互不侵扰。[12]杜元颖的属下判官崔璜贬为连州司马,纥干臮贬为郢州长史,卢并贬为唐州司马。大和六年十二月丁未日,杜元颖卒于循州贬所。杜元颖临死前,他上书乞求死后赠官,于是文宗追赠他为湖州刺史。杜元颖和李德裕关系很好,唐武宗会昌年间,李德裕执政,恢复杜元颖的官爵。杜元颖的侄子、杜元絳的儿子杜审权和杜审权的儿子杜让能、杜让能的儿子杜晓后来担任宰相。[4]《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杜元颖五题一卷,《全唐诗》存诗一首。

家庭

六世祖:杜淹,御史大夫

五世祖:杜敬同:中书舍人、东阳公[13]

高祖:杜从则,银青光禄大夫、工部侍郎、蒲州刺史[14]

曾祖父:杜自遠,通議大夫,廣平郡别駕,贈給事中[15]

祖父:杜俌,洋州长史[16]

父亲:杜佐,大理正[13]

妻子

裴氏,江西观察使裴次元女[17]

子女

杜審禮,京兆少尹[18]

杜延雍,字道光[13]

杜敏求,字千之(815-866),試校書郎、浙東從事、四門博士、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義成軍管記(衛洙)、太常博士,咸通七年去世,年五十一[19]

女儿:杜氏,武昌軍節度使韋愨妻[22]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舊唐書/卷163》,出自刘昫舊唐書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新唐書·卷096》,出自《新唐書

参考文献

  1. ^ 舊唐書卷17下
  2. ^ 旧唐书·文宗本纪》称杜元穎死在大和六年十二月丁未日,但是当年十二月没有丁未日。大和六年十二月主要是在833年1月。中央研究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舊唐書》卷163
  4. ^ 4.0 4.1 新唐書卷96.
  5. ^ 5.0 5.1 《新唐書》卷7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6.0 6.1 6.2 6.3 《資治通鑑》卷241
  7. ^ 《資治通鑑》卷240
  8. ^ 《新唐書》卷24
  9. ^ 《新唐書》卷47
  10. ^ 10.0 10.1 《資治通鑑》卷242
  11. ^ 11.0 11.1 11.2 《資治通鑑》卷243
  12. ^ 12.0 12.1 《資治通鑑》卷244
  13. ^ 13.0 13.1 13.2 《新唐书》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杜氏)》
  14. ^ 《唐故楊州江陽縣韋府君(儆)继室京兆杜氏(娩)夫人墓誌銘并序》:“大父從則,皇銀青光禄大夫、工部侍郎、蒲州刺史。”
  15. ^ 《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虢州弘農縣李令(鄖)夫人杜氏墓誌銘并序》:“蒲州生自遠,通議大夫,廣平郡别駕,贈給事中。”
  16. ^ 《虢州弘農縣李令(鄖)夫人杜氏墓誌銘并序》:“給事生俌,皇朝散大夫,洋州長史,贈吏部尚書。”
  17. ^ 《唐故太常博士杜君(敏求)墓誌銘并序》:“從父弟諱敏求,字千之……相國、襄陽公、赠右僕射諱元颖之第三子。故江西觀察使、赠工部尚書裴公諱次元之外孫也。”
  18. ^ 《新唐书》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杜氏)》作元颖孙,误
  19. ^ 《陝西新見唐朝墓志》二一三《唐故太常博士杜君(敏求)墓誌銘并序》:“從父弟諱敏求,字千之……歲膺浙东之辟,釋褐试校書郎、四門博……吏部侍郎、衛公洙出鎮白馬,以管記之任縻之,得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拜太常博士……咸通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卒于上都永寧里,享年五十一。”
  20. ^ 20.0 20.1 20.2 《陝西新見唐朝墓志》二一三《唐故太常博士杜君(敏求)墓誌銘并序》:“從父弟諱敏求,字千之……有子三人,曰浩、曰温、曰激。”
  21. ^ 《陝西新見唐朝墓志》二一三《唐故太常博士杜君(敏求)墓誌銘并序》:“從父弟諱敏求,字千之……女一人,曰卿,幼而婉淑。
  22. ^ 倪濤《六藝之一録》卷七十四:“循州司馬杜元穎妻裴氏墓誌,婿韋慤撰并正書,開成三年。京兆金石録。”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


Index: pl ar de en es fr it arz nl ja pt ceb sv uk vi war zh ru af ast az bg zh-min-nan bn be ca cs cy da et el eo eu fa gl ko hi hr id he ka la lv lt hu mk ms min no nn ce uz kk ro simple sk sl sr sh fi ta tt th tg azb tr ur zh-yue hy my ace als am an hyw ban bjn map-bms ba be-tarask bcl bpy bar bs br cv nv eml hif fo fy ga gd gu hak ha hsb io ig ilo ia ie os is jv kn ht ku ckb ky mrj lb lij li lmo mai mg ml zh-classical mr xmf mzn cdo mn nap new ne frr oc mhr or as pa pnb ps pms nds crh qu sa sah sco sq scn si sd szl su sw tl shn te bug vec vo wa wuu yi yo diq bat-smg zu lad kbd ang smn ab roa-rup frp arc gn av ay bh bi bo bxr cbk-zam co za dag ary se pdc dv dsb myv ext fur gv gag inh ki glk gan guw xal haw rw kbp pam csb kw km kv koi kg gom ks gcr lo lbe ltg lez nia ln jbo lg mt mi tw mwl mdf mnw nqo fj nah na nds-nl nrm nov om pi pag pap pfl pcd krc kaa ksh rm rue sm sat sc trv stq nso sn cu so srn kab roa-tara tet tpi to chr tum tk tyv udm ug vep fiu-vro vls wo xh zea ty ak bm ch ny ee ff got iu ik kl mad cr pih ami pwn pnt dz rmy rn sg st tn ss ti din chy ts kcg ve 
Prefix: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