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 ( yí ) 文 (彝语 :ꆈꌠꁱꂷ nuosu bburma ),又称夷字、爨文、韪书、蝌蚪文、倮語、倮倮文、毕摩文等,是彝族 用来记录彝语 的文字。不同地区的传统彝文差异很大。目前已规范的现代彝文有「凉山 规范彝文」和「云南规范彝文」,前者经中華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批准,使用较广。
历史
传说中的彝文创造者是一个叫伯博耿 的人,根据鸟兽足迹和事物的形象创造了彝文。彝文是由彝族的毕摩 (又称为贝耄 ,主持礼仪、祭司的人)代代相传的,通过著作和家谱传递。經由對於丁公陶文 與龍山文化 的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馮時認為,丁公陶文屬於古彝文系統[ 1] 。巴蜀圖語 與古彝文關係緊密,且萨伍牛與吉格阿加、胡成荣和窝底子[ 2] 等學者認為巴蜀圖語源自古彝文。
贵州省六枝特区 的拦龙桥碑记 约镌于南宋 末年,是今存世最早的彝文文献。[ 3] 云南彝族撒尼人 叙事长诗《阿诗玛 》,其原著就是用彝文写的。
传承到现代的传统彝文分布于北部方言 区、东部方言 、南部方言 区以及东南部方言 的撒尼土语 区和阿哲土语 区。这些方言区的文字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又有大量不同。有一些彝字是借用或者改造汉字而得。《滇川黔桂彝文字集》分八卷收录了87,000多個彝字[ 4] ;而根據未來Unicode收錄的古彝文,共有88,591個彝字[ 5] 。
1974年,四川省民委语文工作组和凉山州语文工作指导委员会对北部方言区的传统彝文进行改造,拟定了《彝文规范方案》(草案)。这套凉山规范彝文 在试行之后,于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推广。目前在凉山州 和云南西北的小凉山 通行。
1983年,云南省彝文规范领导小组成立,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拟定了跨方言的《云南规范彝文方案》,1987年经省政府批准试行。1995年云南省进一步完善了该方案。
贵州于1991年出版了《简明彝汉字典》(贵州本),对当地(属于东部方言 区)传统彝文进行了整理,区分了正体字和异体字。
1980年,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彝文规范方案后,彝文逐渐在凉山州内单位公章、政府部门牌匾上推广。1993年,凉山州颁布实施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规定州内一切机关、团体、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公章、牌匾,公共活动场所的牌匾,应当同时使用彝、汉两种文字。2004年开始,凉山州开展大规模的社会用字整治,彝文的使用范围也从政府机关拓展到公共场所和商店的店招店牌。[ 6]
为了方便不懂汉字的彝族群众,以及出于营造异域风情,吸引游客的需要,凉山州首府西昌政府要求当地公共场所的标牌加注彝文,虽然该地绝大多数彝族居民都通晓汉文。然而由于彝汉翻译人才缺乏,许多招牌存在翻译错误和彝文使用不规范的问题。[ 7]
1977年,四川省凉山州成立了由4名编译人员组成的彝文教材编译组,于1978年出版了第一本小学《彝语文》教材。之后编译队伍不断扩大,发展成为凉山彝文教材编译室。凉山彝文教材编译室是四川省教育厅和凉山州教育局双重领导的彝文教材编译机构,担负着四川省中小学各科彝文教材、教参和课外读物的编译任务。该室是中国“全国少数民族文字教材编译基地”之一。截至2017年10月,该室已编译出版幼儿、中小学和中师彝文各类教材、教辅、课外读物等1048种。[ 8] [ 9]
文字类型
关村壩站的站牌上的彝文
早期的彝文是表意文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表音节符号被加入到彝文中,成為表意为主、表音为辅的意音结合的意音文字 。目前通行的凉山规范彝文是完完全全的音节文字 ,而云南规范彝文仍然是意音文字。
文字结构
用彝文书写的书籍
老彝文分独体字 和合体字 ,合体字又分十余种结构,常见的有:上下、左右、左中右、内外、上中下、左半包围、右包半围、上包半围、下包半围、上下左右、交叉等等,还有很多不能分类的结构。
老彝文在云南、贵州、广西地区一般是从左到右横写或纵写,四川地区则从右往左横写或纵写。新的规范彝文均为从左往右横写。
老彝文没有标点符号,只有一些标题或书名号(带花边的方框)、句读符号(。或△)、篇章或段落号(△顶加波纹符),规范彝文通用汉字标点符号。
涼山規範彝文
这种文字通行于北部方言 区,包括四川 凉山彝族自治州 和云南小凉山 ,是1970年代在当地传统彝文的基础上设计的音节文字 。下表介绍凉山规范彝文和标准读音的对应:行代表韵母 、列代表声母 ,起頭分別用拉丁字母轉寫和国际音标標出(以圖片檢視凉山规范彝文表 )[ 10] 。拉丁化彝文元音字尾的p、t、x的作用是标识声调。
\
聲母
-
b
p
bb
nb
hm
m
f
v
d
t
dd
nd
hn
n
hl
l
g
k
gg
mg
hx
ng
h
w
z
c
zz
nz
s
ss
zh
ch
rr
nr
sh
r
j
q
jj
nj
ny
x
y
韻母
IPA
-
p
pʰ
b
m͡b
m̥
m
f
v
t
tʰ
d
n͡d
n̥
n
ɬ
l
k
kʰ
ɡ
ŋ͡ɡ
h
ŋ
x
ɣ
t͡s
t͡sʰ
d͡z
nd͡z
s
z
t͡ʂ
t͡ʂʰ
d͡ʐ
nd͡ʐ
ʂ
ʐ
t͡ɕ
t͡ɕʰ
d͡ʑ
nd͡ʑ
ȵ
ɕ
ʑ
i /i /
it
i̋
ꀀ
ꀖ
ꀸ
ꁖ
ꁶ
ꂑ
ꂮ
ꃍ
ꃢ
ꄀ
ꄚ
ꄶ
ꅑ
ꅨ
ꅽ
ꆗ
ꆷ
ꇚ
ꇸ
ꈔ
ꉆ
ꉮ
ꊍ
ꊮ
ꋐ
ꋭ
ꌉ
ꌪ
ꏠ
ꏼ
ꐘ
ꐱ
ꑊ
ꑝ
ꑱ
ix
ǐ
ꀁ
ꀗ
ꀹ
ꁗ
ꁷ
ꂒ
ꂯ
ꃎ
ꃣ
ꄁ
ꄛ
ꄷ
ꅒ
ꅩ
ꅾ
ꆘ
ꆸ
ꇛ
ꇹ
ꈕ
ꉇ
ꊎ
ꊯ
ꋑ
ꋮ
ꌊ
ꌫ
ꏡ
ꏽ
ꐙ
ꐲ
ꑋ
ꑞ
ꑲ
i
ī
ꀂ
ꀘ
ꀺ
ꁘ
ꁸ
ꂓ
ꂰ
ꃏ
ꃤ
ꄂ
ꄜ
ꄸ
ꅓ
ꅪ
ꅿ
ꆙ
ꆹ
ꇜ
ꇺ
ꈖ
ꉈ
ꊏ
ꊰ
ꋒ
ꋯ
ꌋ
ꌬ
ꏢ
ꏾ
ꐚ
ꐳ
ꑌ
ꑟ
ꑳ
ip
î
ꀃ
ꀙ
ꀻ
ꁙ
ꁹ
ꂔ
ꂱ
ꃐ
ꃥ
ꄃ
ꄝ
ꄹ
ꅔ
ꅫ
ꆀ
ꆚ
ꆺ
ꇝ
ꇻ
ꉉ
ꊐ
ꊱ
ꋓ
ꋰ
ꌌ
ꌭ
ꏣ
ꏿ
ꐛ
ꐴ
ꑍ
ꑠ
ꑴ
ie /ɛ /
iet
ɛ̋
ꀄ
ꀚ
ꁚ
ꃦ
ꅬ
ꆻ
ꇞ
ꉊ
ꊲ
ꋔ
ꏤ
ꐀ
ꐜ
ꐵ
ꑎ
ꑡ
ꑵ
iex
ɛ̌
ꀅ
ꀛ
ꀼ
ꁛ
ꁺ
ꂕ
ꂲ
ꃧ
ꄄ
ꄞ
ꄺ
ꅕ
ꅭ
ꆁ
ꆛ
ꆼ
ꇟ
ꇼ
ꈗ
ꈰ
ꉋ
ꉝ
ꉯ
ꊑ
ꊳ
ꋕ
ꋱ
ꌍ
ꌮ
ꏥ
ꐁ
ꐝ
ꐶ
ꑏ
ꑢ
ꑶ
ie
ɛ̄
ꀆ
ꀜ
ꀽ
ꁜ
ꁻ
ꂖ
ꂳ
ꃨ
ꄅ
ꄟ
ꄻ
ꅖ
ꅮ
ꆂ
ꆜ
ꆽ
ꇠ
ꇽ
ꈘ
ꈱ
ꉌ
ꉞ
ꉰ
ꊒ
ꊴ
ꋖ
ꋲ
ꌎ
ꌯ
ꏦ
ꐂ
ꐞ
ꐷ
ꑐ
ꑣ
ꑷ
iep
ɛ̂
ꀇ
ꀝ
ꀾ
ꁝ
ꁼ
ꂗ
ꂴ
ꃩ
ꄆ
ꄠ
ꄼ
ꅯ
ꆃ
ꆝ
ꆾ
ꇡ
ꇾ
ꈙ
ꉍ
ꉟ
ꊓ
ꊵ
ꋗ
ꋳ
ꌏ
ꌰ
ꏧ
ꐃ
ꐟ
ꐸ
ꑑ
ꑤ
ꑸ
a /a /
at
a̋
ꀈ
ꀞ
ꀿ
ꁞ
ꁽ
ꂘ
ꂵ
ꃑ
ꃪ
ꄇ
ꄡ
ꄽ
ꅗ
ꅰ
ꆞ
ꆿ
ꇢ
ꇿ
ꈚ
ꈲ
ꉎ
ꉠ
ꉱ
ꊀ
ꊔ
ꊶ
ꋘ
ꋴ
ꌐ
ꌱ
ꍆ
ꍡ
ꎔ
ꎫ
ꏆ
ax
ǎ
ꀉ
ꀟ
ꁀ
ꁟ
ꁾ
ꂙ
ꂶ
ꃒ
ꃫ
ꄈ
ꄢ
ꄾ
ꅘ
ꅱ
ꆄ
ꆟ
ꇀ
ꇣ
ꈀ
ꈛ
ꈳ
ꉏ
ꉡ
ꉲ
ꊁ
ꊕ
ꊷ
ꋙ
ꋵ
ꌑ
ꌲ
ꍇ
ꍢ
ꍼ
ꎕ
ꎬ
ꏇ
a
ā
ꀊ
ꀠ
ꁁ
ꁠ
ꁿ
ꂚ
ꂷ
ꃓ
ꃬ
ꄉ
ꄣ
ꄿ
ꅙ
ꅲ
ꆅ
ꆠ
ꇁ
ꇤ
ꈁ
ꈜ
ꈴ
ꉐ
ꉢ
ꉳ
ꊂ
ꊖ
ꊸ
ꋚ
ꋶ
ꌒ
ꌳ
ꍈ
ꍣ
ꍽ
ꎖ
ꎭ
ꏈ
ap
â
ꀋ
ꀡ
ꁂ
ꁡ
ꂀ
ꂛ
ꂸ
ꃔ
ꃭ
ꄊ
ꄤ
ꅀ
ꅚ
ꅳ
ꆆ
ꆡ
ꇂ
ꇥ
ꈂ
ꈝ
ꈵ
ꉑ
ꉣ
ꉴ
ꊃ
ꊗ
ꊹ
ꋛ
ꋷ
ꌓ
ꌴ
ꍉ
ꍤ
ꎗ
ꎮ
ꏉ
uo /ɔ /
uot
ɔ̋
ꂹ
ꄥ
ꇃ
ꇦ
ꈞ
ꉒ
ꉤ
ꉵ
ꍥ
ꏨ
ꐄ
ꑹ
uox
ɔ̌
ꀌ
ꀢ
ꁃ
ꁢ
ꂜ
ꂺ
ꄋ
ꄦ
ꅁ
ꅴ
ꆇ
ꆢ
ꇄ
ꇧ
ꈃ
ꈟ
ꈶ
ꉓ
ꉥ
ꉶ
ꊄ
ꊘ
ꊺ
ꋸ
ꌔ
ꍊ
ꍦ
ꍾ
ꎯ
ꏊ
ꏩ
ꐅ
ꐠ
ꐹ
ꑒ
ꑥ
ꑺ
uo
ɔ̄
ꀍ
ꀣ
ꁄ
ꁣ
ꂝ
ꂻ
ꄌ
ꄧ
ꅂ
ꅵ
ꆈ
ꆣ
ꇅ
ꇨ
ꈄ
ꈠ
ꈷ
ꉔ
ꉦ
ꉷ
ꊅ
ꊙ
ꊻ
ꋹ
ꌕ
ꍋ
ꍧ
ꍿ
ꎰ
ꏋ
ꏪ
ꐆ
ꐡ
ꐺ
ꑓ
ꑦ
ꑻ
uop
ɔ̂
ꀎ
ꀤ
ꁅ
ꁤ
ꂞ
ꂼ
ꄨ
ꅃ
ꆉ
ꆤ
ꇆ
ꇩ
ꈅ
ꈡ
ꈸ
ꉕ
ꉸ
ꊆ
ꊚ
ꊼ
ꌖ
ꍌ
ꍨ
ꎱ
ꏌ
ꏫ
ꐇ
ꐢ
ꑔ
ꑼ
o /o /
ot
ő
ꀏ
ꀥ
ꁆ
ꁥ
ꂁ
ꂟ
ꂽ
ꃮ
ꄍ
ꄩ
ꅄ
ꅛ
ꅶ
ꆊ
ꇇ
ꇪ
ꈆ
ꈢ
ꈹ
ꉖ
ꉧ
ꉹ
ꊛ
ꊽ
ꌗ
ꌵ
ꍍ
ꍩ
ꎀ
ꎲ
ꏍ
ꏬ
ꐈ
ꐣ
ꐻ
ꑕ
ꑧ
ꑽ
ox
ǒ
ꀐ
ꀦ
ꁇ
ꁦ
ꂂ
ꂠ
ꂾ
ꃕ
ꃯ
ꄎ
ꄪ
ꅅ
ꅜ
ꅷ
ꆋ
ꆥ
ꇈ
ꇫ
ꈇ
ꈣ
ꈺ
ꉗ
ꉨ
ꉺ
ꊇ
ꊜ
ꊾ
ꋜ
ꋺ
ꌘ
ꌶ
ꍎ
ꍪ
ꎁ
ꎘ
ꎳ
ꏎ
ꏭ
ꐉ
ꐤ
ꐼ
ꑖ
ꑨ
ꑾ
o
ō
ꀑ
ꀧ
ꁈ
ꁧ
ꂃ
ꂡ
ꂿ
ꃖ
ꃰ
ꄏ
ꄫ
ꅆ
ꅝ
ꆌ
ꆦ
ꇉ
ꇬ
ꈈ
ꈤ
ꈻ
ꉘ
ꉩ
ꉻ
ꊈ
ꊝ
ꊿ
ꋝ
ꌙ
ꌷ
ꍏ
ꍫ
ꎂ
ꎙ
ꎴ
ꏏ
ꏮ
ꐊ
ꐥ
ꐽ
ꑗ
ꑩ
ꑿ
op
ô
ꀒ
ꀨ
ꁉ
ꁨ
ꂄ
ꂢ
ꃀ
ꃗ
ꃱ
ꄐ
ꄬ
ꅇ
ꅞ
ꅸ
ꆍ
ꆧ
ꇊ
ꇭ
ꈉ
ꈥ
ꈼ
ꉙ
ꉪ
ꉼ
ꊉ
ꊞ
ꋀ
ꋞ
ꋻ
ꌚ
ꌸ
ꍐ
ꍬ
ꎃ
ꎚ
ꎵ
ꏐ
ꏯ
ꐋ
ꐦ
ꐾ
ꑘ
ꑪ
ꒀ
e /ɯ /
et
ɯ̋
ꇮ
ꈊ
ꈦ
ꍑ
ꍭ
ꎄ
ꎛ
ꎶ
ex
ɯ̌
ꀓ
ꀩ
ꁩ
ꃁ
ꃲ
ꄑ
ꄭ
ꅈ
ꅟ
ꅹ
ꆎ
ꆨ
ꇋ
ꇯ
ꈋ
ꈧ
ꈽ
ꉚ
ꉫ
ꉽ
ꊊ
ꊟ
ꋁ
ꋟ
ꋼ
ꌛ
ꌹ
ꍒ
ꍮ
ꎅ
ꎜ
ꎷ
ꏑ
e
[ɯ̄]
ꀔ
ꀪ
ꁪ
ꃂ
ꄒ
ꄮ
ꅉ
ꅠ
ꅺ
ꆏ
ꆩ
ꇌ
ꇰ
ꈌ
ꈨ
ꈾ
ꉛ
ꉬ
ꉾ
ꊋ
ꊠ
ꋂ
ꋠ
ꋽ
ꌜ
ꌺ
ꍓ
ꍯ
ꎆ
ꎝ
ꎸ
ꏒ
ep
ɯ̂
ꀫ
ꁫ
ꃳ
ꄓ
ꄯ
ꅊ
ꅡ
ꅻ
ꆐ
ꆪ
ꇍ
ꇱ
ꈍ
ꈩ
ꈿ
ꉜ
ꉭ
ꉿ
ꊌ
ꊡ
ꋃ
ꋡ
ꌝ
ꌻ
ꍔ
ꍰ
ꎇ
ꎞ
ꎹ
ꏓ
u /u /
ut
ű
ꀬ
ꁊ
ꁬ
ꂅ
ꂣ
ꃃ
ꃘ
ꃴ
ꄔ
ꄰ
ꅋ
ꅢ
ꅼ
ꆑ
ꆫ
ꇎ
ꇲ
ꈎ
ꈪ
ꉀ
ꊢ
ꋄ
ꌞ
ꌼ
ꍕ
ꎈ
ꎟ
ꎺ
ꏔ
ꏰ
ꐌ
ꐧ
ꑙ
ꒁ
ux
ǔ
ꀭ
ꁋ
ꁭ
ꂆ
ꂤ
ꃄ
ꃙ
ꃵ
ꄕ
ꄱ
ꅌ
ꅣ
ꆒ
ꆬ
ꇏ
ꇳ
ꈏ
ꈫ
ꉁ
ꊣ
ꋅ
ꋢ
ꋾ
ꌟ
ꌽ
ꍖ
ꍱ
ꎉ
ꎠ
ꎻ
ꏕ
ꏱ
ꐍ
ꐨ
ꐿ
ꑚ
ꒂ
u
ū
ꀮ
ꁌ
ꁮ
ꂇ
ꂥ
ꃅ
ꃚ
ꃶ
ꄖ
ꄲ
ꅍ
ꅤ
ꆓ
ꆭ
ꇐ
ꇴ
ꈐ
ꈬ
ꉂ
ꊤ
ꋆ
ꋣ
ꋿ
ꌠ
ꌾ
ꍗ
ꍲ
ꎊ
ꎡ
ꎼ
ꏖ
ꏲ
ꐎ
ꐩ
ꑀ
ꑛ
ꒃ
up
û
ꀯ
ꁍ
ꁯ
ꂈ
ꂦ
ꃆ
ꃛ
ꃷ
ꄗ
ꄳ
ꅎ
ꅥ
ꆔ
ꆮ
ꇑ
ꇵ
ꈑ
ꈭ
ꉃ
ꊥ
ꋇ
ꋤ
ꌀ
ꌡ
ꌿ
ꍘ
ꍳ
ꎋ
ꎢ
ꎽ
ꏗ
ꏳ
ꐏ
ꐪ
ꑁ
ꑜ
ꒄ
urx
ǔ̱
ꀰ
ꁎ
ꁰ
ꂉ
ꂧ
ꃇ
ꃜ
ꃸ
ꄘ
ꄴ
ꅏ
ꅦ
ꆕ
ꆯ
ꇒ
ꇶ
ꈒ
ꈮ
ꉄ
ꊦ
ꋈ
ꋥ
ꌁ
ꌢ
ꍙ
ꍴ
ꎌ
ꎣ
ꎾ
ꏘ
ꏴ
ꐐ
ꐫ
ꑂ
ꒅ
ur
ū̱
ꀱ
ꁏ
ꁱ
ꂊ
ꂨ
ꃈ
ꃝ
ꃹ
ꄙ
ꄵ
ꅐ
ꅧ
ꆖ
ꆰ
ꇓ
ꇷ
ꈓ
ꈯ
ꉅ
ꊧ
ꋉ
ꋦ
ꌂ
ꌣ
ꍚ
ꍵ
ꎍ
ꎤ
ꎿ
ꏙ
ꏵ
ꐑ
ꐬ
ꑃ
ꒆ
y /ɿ /
yt
ɿ̋
ꀲ
ꁐ
ꁲ
ꂋ
ꃉ
ꃞ
ꃺ
ꆱ
ꇔ
ꊨ
ꋊ
ꋧ
ꌃ
ꌤ
ꍀ
ꍛ
ꍶ
ꎎ
ꎥ
ꏀ
ꏚ
ꏶ
ꐒ
ꐭ
ꑄ
ꑫ
ꒇ
yx
ɿ̌
ꀳ
ꁑ
ꁳ
ꂌ
ꂩ
ꃊ
ꃟ
ꃻ
ꆲ
ꇕ
ꊩ
ꋋ
ꋨ
ꌄ
ꌥ
ꍁ
ꍜ
ꍷ
ꎏ
ꎦ
ꏁ
ꏛ
ꏷ
ꐓ
ꐮ
ꑅ
ꑬ
ꒈ
y
ɿ̄
ꀴ
ꁒ
ꁴ
ꂍ
ꂪ
ꃋ
ꃠ
ꃼ
ꆳ
ꇖ
ꊪ
ꋌ
ꋩ
ꌅ
ꌦ
ꍂ
ꍝ
ꍸ
ꎐ
ꎧ
ꏂ
ꏜ
ꏸ
ꐔ
ꐯ
ꑆ
ꑭ
ꒉ
yp
ɿ̂
ꀵ
ꁓ
ꁵ
ꂎ
ꂫ
ꃌ
ꃡ
ꃽ
ꆴ
ꇗ
ꊫ
ꋍ
ꋪ
ꌆ
ꌧ
ꍃ
ꍞ
ꍹ
ꎑ
ꎨ
ꏃ
ꏝ
ꏹ
ꐕ
ꐰ
ꑇ
ꑮ
ꒊ
yrx
ɿ̱̌
ꀶ
ꁔ
ꂏ
ꂬ
ꃾ
ꆵ
ꇘ
ꊬ
ꋎ
ꋫ
ꌇ
ꌨ
ꍄ
ꍟ
ꍺ
ꎒ
ꎩ
ꏄ
ꏞ
ꏺ
ꐖ
ꑈ
ꑯ
ꒋ
yr
ɿ̱̄
ꀷ
ꁕ
ꂐ
ꂭ
ꃿ
ꆶ
ꇙ
ꊭ
ꋏ
ꋬ
ꌈ
ꌩ
ꍅ
ꍠ
ꍻ
ꎓ
ꎪ
ꏅ
ꏟ
ꏻ
ꐗ
ꑉ
ꑰ
ꒌ
韻母
IPA
-
p
pʰ
b
m͡b
m̥
m
f
v
t
tʰ
d
n͡d
n̥
n
ɬ
l
k
kʰ
ɡ
ŋ͡ɡ
h
ŋ
x
ɣ
t͡s
t͡sʰ
d͡z
nd͡z
s
z
t͡ʂ
t͡ʂʰ
d͡ʐ
nd͡ʐ
ʂ
ʐ
t͡ɕ
t͡ɕʰ
d͡ʑ
nd͡ʑ
ȵ
ɕ
ʑ
/
聲母
-
b
p
bb
nb
hm
m
f
v
d
t
dd
nd
hn
n
hl
l
g
k
gg
mg
hx
ng
h
w
z
c
zz
nz
s
ss
zh
ch
rr
nr
sh
r
j
q
jj
nj
ny
x
y
云南规范彝文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 人民政府门牌,使用汉文、云南规范彝文(中)与西双版纳新傣文 (右)书写
云南规范彝文有字2608个,其中表意字2258个,借词表音字共350个。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出版了《云南规范彝文汉文字词对照》。这种文字目前没有广泛通行,多用于原先不使用彝文的彝族自治地区。
彝文拼音
聲母
字母表中表示聲母的拉丁字母對應的國際音標如下:
塞音
唇音 :b [p] , p [pʰ] , bb [b] , nb [m͡b] , hm [m̥] , m [m] , f [f] , v [v]
齿龈音 :d [t] , t [tʰ] , dd [d] , nd [n͡d] , hn [n̥] , n [n] , hl [ɬ] , l [l]
软颚音 :g [k] , k [kʰ] , gg [ɡ] , mg [ŋ͡ɡ] , hx [h] , ng [ŋ] , h [x] , w [ɣ]
塞擦音
齿龈音 :z [t͡s] , c [t͡sʰ] , zz [d͡z] , nz [nd͡z] , s [s] , ss [z]
卷舌音 :zh [t͡ʂ] , ch [t͡ʂʰ] , rr [d͡ʐ] , nr [nd͡ʐ] , sh [ʂ] , r [ʐ]
硬颚音 :j [t͡ɕ] , q [t͡ɕʰ] , jj [d͡ʑ] , nj [nd͡ʑ] , ny [nʲ] , x [ɕ] , y [ʑ]
韻母
韻母
拉丁轉寫
i
ie
a
uo
o
e
u
ur
y
yr
國際音標
i
ɛ
a
ɔ
o
ɯ
u
u̠
ɿ
ɿ̱̠
聲調
字母表中,韻母無輔音字母結尾或以r結尾,表示讀中調,調值33(ā, a˧˧ );韻母以t結尾,表示讀高調,調值55(a̋, a˥˥ );韻母以p結尾,表示讀低調,調值21(ǎ, a˨˩ );韻母以x結尾,表示讀中升調,調值34(â, a˧˦ )。
Unicode
Unicode在其3.0版本中正式收录凉山规范彝文,其中彝文音节的编码范围为U+A000-U+A48C,共收录1164个音节(带变音符号的音节单独编码,不能分解为音节加组合变音符号)和一个音节迭代标记(码位 U+A015 ꀕ ,错误命名为 YI SYLLABLE WU);彝文部首的编码范围为U+A490–U+A4CF,共收录55个部首。
2007年,中国提交了云南规范彝文的编码提案[ 5] ,共88,613个字符,但迄今未被Unicode收录,也没有预分配码段。
彝文音節 [1] Yi Syllables [2] [3] 統一碼碼表 (PDF)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U+A00x
ꀀ
ꀁ
ꀂ
ꀃ
ꀄ
ꀅ
ꀆ
ꀇ
ꀈ
ꀉ
ꀊ
ꀋ
ꀌ
ꀍ
ꀎ
ꀏ
U+A01x
ꀐ
ꀑ
ꀒ
ꀓ
ꀔ
ꀕ
ꀖ
ꀗ
ꀘ
ꀙ
ꀚ
ꀛ
ꀜ
ꀝ
ꀞ
ꀟ
U+A02x
ꀠ
ꀡ
ꀢ
ꀣ
ꀤ
ꀥ
ꀦ
ꀧ
ꀨ
ꀩ
ꀪ
ꀫ
ꀬ
ꀭ
ꀮ
ꀯ
U+A03x
ꀰ
ꀱ
ꀲ
ꀳ
ꀴ
ꀵ
ꀶ
ꀷ
ꀸ
ꀹ
ꀺ
ꀻ
ꀼ
ꀽ
ꀾ
ꀿ
U+A04x
ꁀ
ꁁ
ꁂ
ꁃ
ꁄ
ꁅ
ꁆ
ꁇ
ꁈ
ꁉ
ꁊ
ꁋ
ꁌ
ꁍ
ꁎ
ꁏ
U+A05x
ꁐ
ꁑ
ꁒ
ꁓ
ꁔ
ꁕ
ꁖ
ꁗ
ꁘ
ꁙ
ꁚ
ꁛ
ꁜ
ꁝ
ꁞ
ꁟ
U+A06x
ꁠ
ꁡ
ꁢ
ꁣ
ꁤ
ꁥ
ꁦ
ꁧ
ꁨ
ꁩ
ꁪ
ꁫ
ꁬ
ꁭ
ꁮ
ꁯ
U+A07x
ꁰ
ꁱ
ꁲ
ꁳ
ꁴ
ꁵ
ꁶ
ꁷ
ꁸ
ꁹ
ꁺ
ꁻ
ꁼ
ꁽ
ꁾ
ꁿ
U+A08x
ꂀ
ꂁ
ꂂ
ꂃ
ꂄ
ꂅ
ꂆ
ꂇ
ꂈ
ꂉ
ꂊ
ꂋ
ꂌ
ꂍ
ꂎ
ꂏ
U+A09x
ꂐ
ꂑ
ꂒ
ꂓ
ꂔ
ꂕ
ꂖ
ꂗ
ꂘ
ꂙ
ꂚ
ꂛ
ꂜ
ꂝ
ꂞ
ꂟ
U+A0Ax
ꂠ
ꂡ
ꂢ
ꂣ
ꂤ
ꂥ
ꂦ
ꂧ
ꂨ
ꂩ
ꂪ
ꂫ
ꂬ
ꂭ
ꂮ
ꂯ
U+A0Bx
ꂰ
ꂱ
ꂲ
ꂳ
ꂴ
ꂵ
ꂶ
ꂷ
ꂸ
ꂹ
ꂺ
ꂻ
ꂼ
ꂽ
ꂾ
ꂿ
U+A0Cx
ꃀ
ꃁ
ꃂ
ꃃ
ꃄ
ꃅ
ꃆ
ꃇ
ꃈ
ꃉ
ꃊ
ꃋ
ꃌ
ꃍ
ꃎ
ꃏ
U+A0Dx
ꃐ
ꃑ
ꃒ
ꃓ
ꃔ
ꃕ
ꃖ
ꃗ
ꃘ
ꃙ
ꃚ
ꃛ
ꃜ
ꃝ
ꃞ
ꃟ
U+A0Ex
ꃠ
ꃡ
ꃢ
ꃣ
ꃤ
ꃥ
ꃦ
ꃧ
ꃨ
ꃩ
ꃪ
ꃫ
ꃬ
ꃭ
ꃮ
ꃯ
U+A0Fx
ꃰ
ꃱ
ꃲ
ꃳ
ꃴ
ꃵ
ꃶ
ꃷ
ꃸ
ꃹ
ꃺ
ꃻ
ꃼ
ꃽ
ꃾ
ꃿ
U+A10x
ꄀ
ꄁ
ꄂ
ꄃ
ꄄ
ꄅ
ꄆ
ꄇ
ꄈ
ꄉ
ꄊ
ꄋ
ꄌ
ꄍ
ꄎ
ꄏ
U+A11x
ꄐ
ꄑ
ꄒ
ꄓ
ꄔ
ꄕ
ꄖ
ꄗ
ꄘ
ꄙ
ꄚ
ꄛ
ꄜ
ꄝ
ꄞ
ꄟ
U+A12x
ꄠ
ꄡ
ꄢ
ꄣ
ꄤ
ꄥ
ꄦ
ꄧ
ꄨ
ꄩ
ꄪ
ꄫ
ꄬ
ꄭ
ꄮ
ꄯ
U+A13x
ꄰ
ꄱ
ꄲ
ꄳ
ꄴ
ꄵ
ꄶ
ꄷ
ꄸ
ꄹ
ꄺ
ꄻ
ꄼ
ꄽ
ꄾ
ꄿ
U+A14x
ꅀ
ꅁ
ꅂ
ꅃ
ꅄ
ꅅ
ꅆ
ꅇ
ꅈ
ꅉ
ꅊ
ꅋ
ꅌ
ꅍ
ꅎ
ꅏ
U+A15x
ꅐ
ꅑ
ꅒ
ꅓ
ꅔ
ꅕ
ꅖ
ꅗ
ꅘ
ꅙ
ꅚ
ꅛ
ꅜ
ꅝ
ꅞ
ꅟ
U+A16x
ꅠ
ꅡ
ꅢ
ꅣ
ꅤ
ꅥ
ꅦ
ꅧ
ꅨ
ꅩ
ꅪ
ꅫ
ꅬ
ꅭ
ꅮ
ꅯ
U+A17x
ꅰ
ꅱ
ꅲ
ꅳ
ꅴ
ꅵ
ꅶ
ꅷ
ꅸ
ꅹ
ꅺ
ꅻ
ꅼ
ꅽ
ꅾ
ꅿ
U+A18x
ꆀ
ꆁ
ꆂ
ꆃ
ꆄ
ꆅ
ꆆ
ꆇ
ꆈ
ꆉ
ꆊ
ꆋ
ꆌ
ꆍ
ꆎ
ꆏ
U+A19x
ꆐ
ꆑ
ꆒ
ꆓ
ꆔ
ꆕ
ꆖ
ꆗ
ꆘ
ꆙ
ꆚ
ꆛ
ꆜ
ꆝ
ꆞ
ꆟ
U+A1Ax
ꆠ
ꆡ
ꆢ
ꆣ
ꆤ
ꆥ
ꆦ
ꆧ
ꆨ
ꆩ
ꆪ
ꆫ
ꆬ
ꆭ
ꆮ
ꆯ
U+A1Bx
ꆰ
ꆱ
ꆲ
ꆳ
ꆴ
ꆵ
ꆶ
ꆷ
ꆸ
ꆹ
ꆺ
ꆻ
ꆼ
ꆽ
ꆾ
ꆿ
U+A1Cx
ꇀ
ꇁ
ꇂ
ꇃ
ꇄ
ꇅ
ꇆ
ꇇ
ꇈ
ꇉ
ꇊ
ꇋ
ꇌ
ꇍ
ꇎ
ꇏ
U+A1Dx
ꇐ
ꇑ
ꇒ
ꇓ
ꇔ
ꇕ
ꇖ
ꇗ
ꇘ
ꇙ
ꇚ
ꇛ
ꇜ
ꇝ
ꇞ
ꇟ
U+A1Ex
ꇠ
ꇡ
ꇢ
ꇣ
ꇤ
ꇥ
ꇦ
ꇧ
ꇨ
ꇩ
ꇪ
ꇫ
ꇬ
ꇭ
ꇮ
ꇯ
U+A1Fx
ꇰ
ꇱ
ꇲ
ꇳ
ꇴ
ꇵ
ꇶ
ꇷ
ꇸ
ꇹ
ꇺ
ꇻ
ꇼ
ꇽ
ꇾ
ꇿ
U+A20x
ꈀ
ꈁ
ꈂ
ꈃ
ꈄ
ꈅ
ꈆ
ꈇ
ꈈ
ꈉ
ꈊ
ꈋ
ꈌ
ꈍ
ꈎ
ꈏ
U+A21x
ꈐ
ꈑ
ꈒ
ꈓ
ꈔ
ꈕ
ꈖ
ꈗ
ꈘ
ꈙ
ꈚ
ꈛ
ꈜ
ꈝ
ꈞ
ꈟ
U+A22x
ꈠ
ꈡ
ꈢ
ꈣ
ꈤ
ꈥ
ꈦ
ꈧ
ꈨ
ꈩ
ꈪ
ꈫ
ꈬ
ꈭ
ꈮ
ꈯ
U+A23x
ꈰ
ꈱ
ꈲ
ꈳ
ꈴ
ꈵ
ꈶ
ꈷ
ꈸ
ꈹ
ꈺ
ꈻ
ꈼ
ꈽ
ꈾ
ꈿ
U+A24x
ꉀ
ꉁ
ꉂ
ꉃ
ꉄ
ꉅ
ꉆ
ꉇ
ꉈ
ꉉ
ꉊ
ꉋ
ꉌ
ꉍ
ꉎ
ꉏ
U+A25x
ꉐ
ꉑ
ꉒ
ꉓ
ꉔ
ꉕ
ꉖ
ꉗ
ꉘ
ꉙ
ꉚ
ꉛ
ꉜ
ꉝ
ꉞ
ꉟ
U+A26x
ꉠ
ꉡ
ꉢ
ꉣ
ꉤ
ꉥ
ꉦ
ꉧ
ꉨ
ꉩ
ꉪ
ꉫ
ꉬ
ꉭ
ꉮ
ꉯ
U+A27x
ꉰ
ꉱ
ꉲ
ꉳ
ꉴ
ꉵ
ꉶ
ꉷ
ꉸ
ꉹ
ꉺ
ꉻ
ꉼ
ꉽ
ꉾ
ꉿ
U+A28x
ꊀ
ꊁ
ꊂ
ꊃ
ꊄ
ꊅ
ꊆ
ꊇ
ꊈ
ꊉ
ꊊ
ꊋ
ꊌ
ꊍ
ꊎ
ꊏ
U+A29x
ꊐ
ꊑ
ꊒ
ꊓ
ꊔ
ꊕ
ꊖ
ꊗ
ꊘ
ꊙ
ꊚ
ꊛ
ꊜ
ꊝ
ꊞ
ꊟ
U+A2Ax
ꊠ
ꊡ
ꊢ
ꊣ
ꊤ
ꊥ
ꊦ
ꊧ
ꊨ
ꊩ
ꊪ
ꊫ
ꊬ
ꊭ
ꊮ
ꊯ
U+A2Bx
ꊰ
ꊱ
ꊲ
ꊳ
ꊴ
ꊵ
ꊶ
ꊷ
ꊸ
ꊹ
ꊺ
ꊻ
ꊼ
ꊽ
ꊾ
ꊿ
U+A2Cx
ꋀ
ꋁ
ꋂ
ꋃ
ꋄ
ꋅ
ꋆ
ꋇ
ꋈ
ꋉ
ꋊ
ꋋ
ꋌ
ꋍ
ꋎ
ꋏ
U+A2Dx
ꋐ
ꋑ
ꋒ
ꋓ
ꋔ
ꋕ
ꋖ
ꋗ
ꋘ
ꋙ
ꋚ
ꋛ
ꋜ
ꋝ
ꋞ
ꋟ
U+A2Ex
ꋠ
ꋡ
ꋢ
ꋣ
ꋤ
ꋥ
ꋦ
ꋧ
ꋨ
ꋩ
ꋪ
ꋫ
ꋬ
ꋭ
ꋮ
ꋯ
U+A2Fx
ꋰ
ꋱ
ꋲ
ꋳ
ꋴ
ꋵ
ꋶ
ꋷ
ꋸ
ꋹ
ꋺ
ꋻ
ꋼ
ꋽ
ꋾ
ꋿ
U+A30x
ꌀ
ꌁ
ꌂ
ꌃ
ꌄ
ꌅ
ꌆ
ꌇ
ꌈ
ꌉ
ꌊ
ꌋ
ꌌ
ꌍ
ꌎ
ꌏ
U+A31x
ꌐ
ꌑ
ꌒ
ꌓ
ꌔ
ꌕ
ꌖ
ꌗ
ꌘ
ꌙ
ꌚ
ꌛ
ꌜ
ꌝ
ꌞ
ꌟ
U+A32x
ꌠ
ꌡ
ꌢ
ꌣ
ꌤ
ꌥ
ꌦ
ꌧ
ꌨ
ꌩ
ꌪ
ꌫ
ꌬ
ꌭ
ꌮ
ꌯ
U+A33x
ꌰ
ꌱ
ꌲ
ꌳ
ꌴ
ꌵ
ꌶ
ꌷ
ꌸ
ꌹ
ꌺ
ꌻ
ꌼ
ꌽ
ꌾ
ꌿ
U+A34x
ꍀ
ꍁ
ꍂ
ꍃ
ꍄ
ꍅ
ꍆ
ꍇ
ꍈ
ꍉ
ꍊ
ꍋ
ꍌ
ꍍ
ꍎ
ꍏ
U+A35x
ꍐ
ꍑ
ꍒ
ꍓ
ꍔ
ꍕ
ꍖ
ꍗ
ꍘ
ꍙ
ꍚ
ꍛ
ꍜ
ꍝ
ꍞ
ꍟ
U+A36x
ꍠ
ꍡ
ꍢ
ꍣ
ꍤ
ꍥ
ꍦ
ꍧ
ꍨ
ꍩ
ꍪ
ꍫ
ꍬ
ꍭ
ꍮ
ꍯ
U+A37x
ꍰ
ꍱ
ꍲ
ꍳ
ꍴ
ꍵ
ꍶ
ꍷ
ꍸ
ꍹ
ꍺ
ꍻ
ꍼ
ꍽ
ꍾ
ꍿ
U+A38x
ꎀ
ꎁ
ꎂ
ꎃ
ꎄ
ꎅ
ꎆ
ꎇ
ꎈ
ꎉ
ꎊ
ꎋ
ꎌ
ꎍ
ꎎ
ꎏ
U+A39x
ꎐ
ꎑ
ꎒ
ꎓ
ꎔ
ꎕ
ꎖ
ꎗ
ꎘ
ꎙ
ꎚ
ꎛ
ꎜ
ꎝ
ꎞ
ꎟ
U+A3Ax
ꎠ
ꎡ
ꎢ
ꎣ
ꎤ
ꎥ
ꎦ
ꎧ
ꎨ
ꎩ
ꎪ
ꎫ
ꎬ
ꎭ
ꎮ
ꎯ
U+A3Bx
ꎰ
ꎱ
ꎲ
ꎳ
ꎴ
ꎵ
ꎶ
ꎷ
ꎸ
ꎹ
ꎺ
ꎻ
ꎼ
ꎽ
ꎾ
ꎿ
U+A3Cx
ꏀ
ꏁ
ꏂ
ꏃ
ꏄ
ꏅ
ꏆ
ꏇ
ꏈ
ꏉ
ꏊ
ꏋ
ꏌ
ꏍ
ꏎ
ꏏ
U+A3Dx
ꏐ
ꏑ
ꏒ
ꏓ
ꏔ
ꏕ
ꏖ
ꏗ
ꏘ
ꏙ
ꏚ
ꏛ
ꏜ
ꏝ
ꏞ
ꏟ
U+A3Ex
ꏠ
ꏡ
ꏢ
ꏣ
ꏤ
ꏥ
ꏦ
ꏧ
ꏨ
ꏩ
ꏪ
ꏫ
ꏬ
ꏭ
ꏮ
ꏯ
U+A3Fx
ꏰ
ꏱ
ꏲ
ꏳ
ꏴ
ꏵ
ꏶ
ꏷ
ꏸ
ꏹ
ꏺ
ꏻ
ꏼ
ꏽ
ꏾ
ꏿ
U+A40x
ꐀ
ꐁ
ꐂ
ꐃ
ꐄ
ꐅ
ꐆ
ꐇ
ꐈ
ꐉ
ꐊ
ꐋ
ꐌ
ꐍ
ꐎ
ꐏ
U+A41x
ꐐ
ꐑ
ꐒ
ꐓ
ꐔ
ꐕ
ꐖ
ꐗ
ꐘ
ꐙ
ꐚ
ꐛ
ꐜ
ꐝ
ꐞ
ꐟ
U+A42x
ꐠ
ꐡ
ꐢ
ꐣ
ꐤ
ꐥ
ꐦ
ꐧ
ꐨ
ꐩ
ꐪ
ꐫ
ꐬ
ꐭ
ꐮ
ꐯ
U+A43x
ꐰ
ꐱ
ꐲ
ꐳ
ꐴ
ꐵ
ꐶ
ꐷ
ꐸ
ꐹ
ꐺ
ꐻ
ꐼ
ꐽ
ꐾ
ꐿ
U+A44x
ꑀ
ꑁ
ꑂ
ꑃ
ꑄ
ꑅ
ꑆ
ꑇ
ꑈ
ꑉ
ꑊ
ꑋ
ꑌ
ꑍ
ꑎ
ꑏ
U+A45x
ꑐ
ꑑ
ꑒ
ꑓ
ꑔ
ꑕ
ꑖ
ꑗ
ꑘ
ꑙ
ꑚ
ꑛ
ꑜ
ꑝ
ꑞ
ꑟ
U+A46x
ꑠ
ꑡ
ꑢ
ꑣ
ꑤ
ꑥ
ꑦ
ꑧ
ꑨ
ꑩ
ꑪ
ꑫ
ꑬ
ꑭ
ꑮ
ꑯ
U+A47x
ꑰ
ꑱ
ꑲ
ꑳ
ꑴ
ꑵ
ꑶ
ꑷ
ꑸ
ꑹ
ꑺ
ꑻ
ꑼ
ꑽ
ꑾ
ꑿ
U+A48x
ꒀ
ꒁ
ꒂ
ꒃ
ꒄ
ꒅ
ꒆ
ꒇ
ꒈ
ꒉ
ꒊ
ꒋ
ꒌ
注释
1.^ 以往记为“凉山规范彝文音節”
2.^ 依据統一碼 13.0
3.^ 灰色区域为未分配码位
彝文部首 [1] Yi Radicals [2] [3] Unicode 联盟官方码表 (PDF)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U+A49x
꒐
꒑
꒒
꒓
꒔
꒕
꒖
꒗
꒘
꒙
꒚
꒛
꒜
꒝
꒞
꒟
U+A4Ax
꒠
꒡
꒢
꒣
꒤
꒥
꒦
꒧
꒨
꒩
꒪
꒫
꒬
꒭
꒮
꒯
U+A4Bx
꒰
꒱
꒲
꒳
꒴
꒵
꒶
꒷
꒸
꒹
꒺
꒻
꒼
꒽
꒾
꒿
U+A4Cx
꓀
꓁
꓂
꓃
꓄
꓅
꓆
注释
1.^ 以往记为“凉山规范彝文部首”
2.^ 依据 Unicode 13.0
3.^ 灰色区域为未分配码位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汉字 受漢字影響的 楔形的 其他標示音節文字 標示輔音 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