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兆麟 (1882年)吴兆麟(1882年—1942年10月17日),字畏三,号宽元,谱名锡敏,男,湖北鄂城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武昌起义领导人。[1][2] 生平吴兆麟是湖北省鄂城县(今鄂州市)葛店岳陂村宗国岭人。家中务农,父亲种菜为生。1898年,入湖北新军工程营当兵。1899年,考入随营将校讲习所。1900年,入工程营专科学校。后来升任工程营左队队官。1906年,吴兆麟加入日知会,任日知会干事、日知会工程营代表。后考入湖北参谋学堂,提充领班。1909年毕业,回营仍任工程营左队队官,在部队中常宣传革命。他参加了1906年的彰德秋操,1908年的太湖秋操,编写了各秋操纪事,编著有《战术实施》、《参谋旅行》等军事书籍,获印发各军参阅。[1][2] 1911年10月10日夜,熊秉坤率工程八营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推举吴兆麟为湖北革命军临时总指挥。吴兆麟、蔡济民、熊秉坤成为武昌起义当晚的领导核心。吴兆麟指挥起义部队兵分三路,于10月10日夜间进攻湖广总督署,10月11日晨光复武昌。[1][2][3] 10月11日中午,在湖北谘议局召开了联席会议,商议组织军政府,起义众人认为自身声望不足,欲推举协统黎元洪任都督,黎元洪不同意,后来吴兆麟以总指挥的身份提议公举黎元洪为都督,汤化龙为民政总参长。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成立后,吴兆麟任谋略处谋略。武汉保卫战时,吴兆麟历任民军第一协统领,鄂军都督府参谋部副部长、部长,战时总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务,曾经亲自赴汉口督战。黄兴来到湖北防守汉阳时,吴兆麟率参谋数人,协同办理军务,在前线和鄂军都督府间来往,参与制定作战计划,并协调战时总司令部与鄂军都督府的关系。汉阳失守,黄兴赴上海后,蒋翊武护理战时总司令,吴兆麟同蒋翊武共同筹划防守武昌。不久,黎元洪潜赴葛店,吴兆麟负责防守武昌,并接任战时总司令。12月17日,黎元洪被推举为大元帅,任命吴兆麟为鄂军参谋总长兼第五镇统制。[1][2]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1月9日,吴兆麟任北伐第一军总司令。1月13日,吴兆麟任鄂军参谋总长。1912年9月,北京政府授予吴兆麟陆军上将、勋二位,并授予大绶嘉禾章、文虎章。湖北裁军时,吴兆麟去职,奉调赴北京。[1][2] 1913年秋,李烈钧在湖口举兵讨伐袁世凯,吴兆麟被黎元洪派驻段芝贵部任联络参谋。因受到排挤,且对现状不满,对袁世凯、黎元洪、革命党人均无信心,故吴兆麟脱离政界,回到湖北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在湖北,吴兆麟于1922年督修樊口大堤,建民信闸、民生闸,开辟月河,修筑王唐黄堤等堤防工程,三年后工程完工。1922年,吴兆麟被公推为“武昌辛亥首义同志会理事会”主席,并倡议修建武昌首义公园。1923年2月15日,吴兆麟获授将军府将军。[4]晚年,吴兆麟和日知会的老朋友张纯一等人研习佛经,主张“心治即国治”、“心安即国安”。[1][2] 1938年日军攻占武汉后,吴兆麟因长期患有哮喘,故留居武汉,每日读佛经。日军胁迫其出任伪军总司令、湖北省政府首席参议,被吴兆麟拒绝。日本人遂将吴兆麟软禁。[1][2] 1942年10月17日,吴兆麟在武昌因哮喘病逝。重庆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并予公葬,葬于武昌伏虎山。[1][2] 著作吴兆麟著有《太湖秋操纪实》、《战术实施》、《辛亥武昌革命工程第八营首义始末记》等。他还存有武昌起义时期的文电底稿以及日记多种,后来曹亚伯撰写的《武昌革命真史》从中多有取材。 [1][2]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