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沙公約組織 (俄语:Организация Варшавского Договора ),简称华约组织 或华约 ,正式名稱為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組織 (Договор о дружб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е и взаимной помощи )[ 1] ,是為對抗西方 資本主義陣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勢力而成立的共產黨國家 政治軍事同盟。
1954年蘇聯加入北約被拒,而在1955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西德)加入北約後,蘇聯也拉攏了歐洲社會主義陣營 國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即東德)簽署《華沙公約 》(又稱「蘇東條約」,全稱《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 [ 註 1]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匈牙利人民共和國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波蘭人民共和國 、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 友好合作互助條約》)。該條約由原蘇共中央第一書記 赫鲁晓夫 起草,1955年5月14日在波蘭 首都 华沙 簽署。[ 2]
華約虽然沒有獲得全部社會主義國家的認同,但因为有苏联 的直接参与,所以在大部份场合可以直接代表東方陣營,和北约 同等级。除了南斯拉夫 以外的所有东欧 社会主义国家 均加入了華約;在亞洲 方面,蒙古人民共和国 是華約組織唯一的觀察員國。1968年,阿爾巴尼亞 因為與蘇聯的關係惡化而退出華約。1990年兩德統一 ,東德 退出華約,此後華約便逐漸陷入癱瘓狀態,但直到1991年華約組織才宣告解散。目前大部分東歐原華約成員國在冷戰結束後都加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 。
华沙条约组织武装部队历任首长
华约武装部队历任总司令
华约武装部队历任总参谋长
1955年-1962年:阿列克谢·因诺肯季耶维奇·安东诺夫大将
1962年-1965年:帕维尔·伊万诺维奇·巴托夫大將
1965年-1968年:米哈伊尔·伊里奇·卡扎科夫大将
1968年-1976年:谢·马·什杰缅科大将
1976年-1989年:阿纳托利·伊万诺维奇·格里布科夫大将
1989年-1991年: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洛博夫大将
历任驻德集群司令
1945年6月10日-1946年: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苏联元帅
1946年-1949年:瓦西里·达尼洛维奇·索科洛夫斯基苏联元帅
1949年-1953年:瓦西里·伊万洛维奇·崔可夫苏联元帅
1953年-1957年: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苏联元帅
1957年-1960年:马特维·瓦西里耶维奇·扎哈罗夫苏联元帅
1960年-1961年8月:伊万·伊格纳季耶维奇·雅库鲍夫斯基苏联元帅
1961年8月-1962年4月: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苏联元帅
1962年4月-1965年1月:伊万·伊格纳季耶维奇·雅库鲍夫斯基苏联元帅
1965年1月-1969年:帕维尔·康斯坦丁诺维奇·科舍沃伊苏联元帅
1969年-1971年:维克托·格奥尔基耶维奇·库利科夫大将
1971年-1972年: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库尔科特金上将
1972年7月-1980年:叶夫根尼·菲利波维奇·伊万诺夫斯基大将
1980年-:米哈伊尔·米特罗法诺维奇·扎伊采夫大将
苏联北集群驻波兰历任司令
1945年4月21日-1949年: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波兰元帅
1949年-1950年:库兹马·彼得罗维奇·特鲁布尼科夫上将
1950年-1952年: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拉济耶夫斯基中将
1952年-1955年:M ·N·康斯坦丁诺夫中将
1955年-1958年:库兹马·尼基托维奇·加利茨基(1955年8月晋大将)
1958年-1963年:格奥尔基·伊万诺维奇·赫塔古罗夫上将
1963年-1964年:谢尔盖·斯捷潘诺维奇·马里亚欣(1964年4月晋坦克上将)
1964年:A·C·鲁达科夫中将
1964年-1967年:R·B·巴克拉诺夫上将
1967年-1968年:伊万·尼古拉耶维奇·什卡多夫(1968年2月晋上将)
1968年-1973年:马戈麦德·坦卡耶维奇·坦卡耶夫(1969年2月晋上将)
1973年-1975年: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格拉西莫夫(1973年11月晋坦克上将)
1975年-1978年:奥利格·菲多罗维奇·库利舍夫(1976年10月晋上将)
1978年2月-:尤里·费奥多罗维奇·扎鲁金(1978年2月晋上将)
苏联中央集群历任司令(1945年6月10日组建,驻奥地利和匈牙利,1955年撤销。1968年10月16日重新组建,驻捷克斯洛伐克。)
1945年6月10日-1946年:伊万·斯捷潘洛维奇·科涅夫苏联元帅
1946年-1949年: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库拉索夫(1948年11月晋大将)
1949年-1953年: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斯维里多夫中将
1953年-1954年:谢尔盖·谢苗诺维奇·比留佐夫(1953年8月晋大将)
1954年-1955年:阿列克谢·谢苗诺维奇·扎多夫大将
1968年10月16日-1972年:亚历山大·米哈伊诺维奇·马约罗夫(1969年2月晋上将)
1972年-1976年:N·N·捷尼谢夫(1972年11月晋上将)
1976年-1978年12月:德米特里·谢苗诺维奇·苏霍鲁科夫(1977年4月晋上将)
1979年1月-1980年:德米特里·季莫费耶维奇·亚佐夫上将
苏联南集群历任司令(1945年6月15日组建,驻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1947年撤销。1956年据苏匈两国政府协定重新组建而成,驻扎匈牙利。)
1945年-1947年: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托尔布欣苏联元帅
1947年:维亚切斯拉夫·德米特里耶维奇·茨韦塔耶夫上将
1956年-1960年:米哈伊尔·伊里奇·卡扎科夫大将
1960年-1961年:M ·R·尼基京坦克中将
1961年-1962年:帕维尔·伊万诺维奇·巴托夫大将
1962年-1969年11月:康斯坦丁·伊万诺维奇·普罗瓦罗夫上将
1969年11月-1975年:A·N·伊万诺夫(1970年4月晋上将)
1975年-1979年4月:费多特·菲利波维奇·克里夫达(1976年2月晋上将)
1979年4月-:B·N·西韦诺克上将
华沙条约组织机构(1955-1991)
政治協商委員會
常設委員會
聯合秘書處
裝備委員會
後勤委員會
國防部長委員會
外交部長委員會
聯合武裝部隊司令部
軍事委員會
總參謀部
技術委員會
聯合武裝部隊 一體化部隊
政治协商委员会:為華約的最高决策机构,由各缔约国党的总书记 或第一书记、国家元首、总理、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组成。负责协商和决定缔约国的国防、政治、外交和经济等重大问题。下设常设委员会(驻莫斯科 ),联合秘书处(执行机构,设在莫斯科)。
国防部长委员会:為華約的最高军事机构。由缔约国国防部长、华约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等人组成。主要任务是研究共同的军事政策及联合武装部队的训练、演习、组织建设等问题。
外交部长委员会:负责协商各缔约国的对外政策。
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為華約的军事指挥机构。负责对华约武装部队的领导、训练、装备和调动等。各缔约国派一名将军作为常驻代表,苏联国防部 第一副部长任总司令 ,其他成员国的国防部长或副部长任副总司令。
“
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
——华沙条约 第四条 第一款[ 3]
成員國
華沙公約成員國冷戰時和北約對峙圖
和北約的比較
兩個聯盟公佈的數據(1988-1989)[ 4]
北約 的估計 數
華約 的估計 數
類型
北約
華約
北約
華約
軍人
2,213,593
3,090,000
3,660,200
3,573,100
作戰飛機
3,977
8,250
7,130
7,876
全面打擊飛機
不適用
不適用
4,075
2,783
直升機
2,419
3,700
5,720
2,785
戰術導彈發射器
不適用
不適用
136
1,608
坦克
16,424
51,500
30,690
59,470
反坦克武器
18,240
44,200
18,070
11,465
裝甲步兵戰車
4,153
22,400
46,900
70,330
大砲
14,458
43,400
57,060
71,560
其他裝甲車
35,351
71,000
裝甲車發射橋
454
2,550
防空系統
10,309
24,400
潛艇
200
228
核動力潛艇
76
80
大型水面艦艇
499
102
航空母艦
15
2
配備巡航導彈的飞机搭载舰艇
274
23
兩棲戰艦
84
24
影响和结局
北约 、华约两大国际组织 的成立,代表双方以冷战 形式的军事对抗正式开始。1968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发生布拉格之春 的民主化改革运动,华约组织武装力量居然在苏联的領導下,大规模武装入侵自己的成員國捷克斯洛伐克 ,招致盟友普遍抗议,如阿尔巴尼亚 于同年9月13日宣布退出华约。
1960年代中苏交恶 后,华沙条约国家对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采取了与北约相同的敌对措施,并威胁进行核攻击,這也是中國唯一一次被軍事集團核威懾,[ 5] 這是因爲1969年中蘇爆發的衝突,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 、国防部长格列奇科 元帅、部长助理崔可夫 元帅等人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
1990年10月3日,東德 在兩德統一 后也退出华约,轉往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华约于1991年3月31日停止一切活动,1991年7月1日在捷克斯洛伐克 首都布拉格 签署了终止华沙公约的议定书,華沙公約组织正式宣布解散。1992年,俄羅斯 主導的集體安全條約签署,2002年集體安全條約組織 成立。与此同时北约开始了东扩,1999年接納波蘭 、匈牙利 、捷克 三國為北約新成員國。之后三次不断吸引東歐國家申請加入。
參见
注释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1940年代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冷冲突 情報組織 技術競賽 外交政策 意識形態
组织 宣傳 參見
华沙 专题
历史
地标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