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o: share facebook share twitter share wa share telegram print page

 

北匈奴

北匈奴匈奴分裂成兩部之其中一部,相對於移居在河套一帶的南匈奴而言,居住在漠北一帶的匈奴人群,被稱為北匈奴。公元48年日逐王比稱單于,形成南匈奴,內附漢朝。與北匈奴蒲奴單于分立。後來因與漢朝、南匈奴和鮮卑連年戰爭,兩度西遷至烏孫、康居,進入月氏一帶,之後就沒有了記載。

歷史

南北匈奴分立

東漢初年,匈奴就大量進入塞內經營,人口不斷增加。公元46年前後,匈奴國內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人畜飢疫,死亡大半。在這種情況下,統治階級因爭權奪利,稱雄漠北長達數百年的匈奴發生分裂。公元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其貴胄八部大人起兵叛亂,目的是為爭奪王位,匈奴大小單于混戰不休,互相殘殺,逐漸分裂成南北二部,南方共立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為單于,與北方的北匈奴蒲奴單于分庭抗禮。之後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臣稱為南匈奴,為新的單于,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開拓,作為緩衝地帶。

漢伐北匈奴及爭奪西域

留居漠北的北匈奴,連年遭受嚴重天災,又受到南匈奴、烏桓鮮卑的攻擊,退居漠北後社會經濟極度萎縮,力量大大削弱,多次遣使向東漢請求和親。其一怕東漢北伐,其二想挑撥破壞東漢與南匈奴的關係,以免南匈奴聯合漢朝襲擊;其三想在西域抬高自己聲望,其四想通過和親與東漢互市交換所需物資。東漢政府沒有答應和親,僅同意雙方人民互市。但北匈奴因為貧困,從公元65年至公元72年不斷入侵東漢漁陽至河西走廊北部邊塞,隨著東漢的政治穩定和經濟得到恢复發展,國力增强,在南匈奴的支持下,開始了征伐北匈奴的戰爭。

公元73年二月,東漢派竇固以四路大軍出擊佔據伊吾盧城(今新疆哈密)。同年,派班超通西域南路鄯善國,75年至76年漢匈之間對西域展開了一場爭奪戰,竇固、耿恭擊敗呼衍王和左鹿蠡王,占車師、爭奪金滿城,因漢明帝死,中原大旱,人民負擔太重,暫時罷兵。

83年,鮮卑擊敗北匈奴,南匈奴單于上書漢庭,希望藉此機會北伐,王庭回到北匈奴。但被阻止[1]。83年至85年北匈奴人先後有七十三批南下附漢,加上南匈奴攻擊,北匈奴力量大大削弱。87年鮮卑從東部猛攻北匈奴,殺死優留單于

漢破北匈奴

優留單于死後,北匈奴大亂,漠北又發生蝗災,人民饑饉,內部衝突不斷,北匈奴內部危機連連。東漢乘此時機,於89年到91年與南匈奴聯合夾擊北匈奴。

公元89年(東漢永元元年)夏六月開始,竇憲、征西將軍耿秉等人,率漢軍出雞鹿塞攻打北匈奴,與南匈奴軍隊在涿邪山會合(今蒙古國滿達勒戈壁附近)後,與北單于戰于稽落山(今蒙古國額布根山),聯軍於河雲擊破北匈奴,北單于受傷率轻骑数十逃走。汉匈联军得到北单于的玉玺,俘获北单于的母亲及男女五人。斬首八千級,生虜數千口。北單于大敗逃走,漢軍追擊3000餘里(當時一里約相當於今400-500米左右),俘殺一萬三千餘人,北匈奴先後有二十餘萬人歸附。竇憲、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刻石紀功而還。漢書的編纂者班固,作為隨軍記者出征紀錄,他奉竇憲之命作《燕然山銘》。

公元90年(永元二年),大將軍竇憲派校尉閻讋率精騎三千突襲漠北,在今天新疆哈密伊吾大敗駐紮於此的北匈奴別部。一年後,91年,東漢軍又出擊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右校尉耿夔、司馬任奉竇憲軍令引漢軍出居延塞,在南匈奴的配合下長途奔襲5000餘里,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軍,迫使北單于西遷鄂爾渾河流域,率殘部西逃烏孫與康居。

公元92年,北單于弟於除鞬自立為單于,向漢廷乞降,漢和帝耿夔授與璽綬。[2]但北匈奴仍不穩定,隔年於除鞬叛變,被中郎將任尚討伐。[3]又到了94年,南匈奴單于師子立。新降的北匈奴部眾對單于師子不服,在同年,十五部二十幾萬人皆叛變,脅迫前單于屯屠何之子奧鞬日逐王逢侯為單于,匈奴再次分裂,東漢派遣大軍以及烏桓鮮卑兵共四萬人大敗逢侯,逢侯遂率眾出塞,漢軍追趕不及。

北匈奴西遷

在91年北單于戰敗後,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率殘部與其他不服的漢朝的份子在此發展,在其立足後,仍然出沒於天山南北,實施掠奪。107年,逢侯趁東漢放棄西域之際,控制西域,脅迫諸國共同搔擾東漢邊疆十幾年。118年,逢侯被鮮卑擊敗,率領百餘人重新投靠東漢。

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殺死了漢朝的伊吾守將索班,並重霸哈密等綠洲小國。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班勇於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在班勇離職後,北匈奴勢力又重新抬頭,漢將裴岑於137年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巴里坤,151年夏,新呼衍王率兵攻伊吾屯城。汉遣司马达敦煌酒泉张掖等吏士4000余人,援救伊吾,至蒲類海(今新疆的巴里坤湖)司馬達部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新呼衍王闻讯退去,汉军无功而还。但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漢朝的反擊,已無力抵禦咄咄逼人的東漢大軍,不得已開始了第二次兇險莫測的漫漫西遷之路。

因為匈奴餘眾已無法立足西域,被逼無奈,再次狼狽西逃。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大約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了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錫爾河中亞的內陸河,流經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注入鹹海。在漢時,這裡是康居國。至於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動,因為缺乏史料記載,就不得而知了。[註 1]

北匈奴與匈人

3世紀末,一个草原民族突然出現在欧洲人的視野內,東征西討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在欧洲文献裡他们被称为Hun,中文译“匈人”或者“匈奴人”。匈人於350年左右進入歐洲,隨後在稱為巴蘭比爾王的領導下開始了他們的征服戰爭,第一個目標便是當時稱為阿蘭伊朗语族人國度。

东亚的北匈奴在被汉朝军队击败之后西迁,其后是否成了入侵欧洲的匈人尚无定论。也可以解釋為西遷的北匈奴人壓迫到了日耳曼人原來的生存空間,造成日耳曼人的南侵,間接促成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肯定这一想法的人[谁?]认为,北匈奴远走欧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尔加河地区(今天的俄罗斯鞑靼自治共和国),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亚),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中亚匈奴一部分与图兰低地民族融合(中亚河中地区),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区(吐火羅斯坦),一部分在印度旁遮普邦,即是白匈奴[來源請求]

註釋

  1. ^ 北匈奴在被漢朝軍隊擊敗之後西遷,其後是否成了入侵歐洲的匈人尚無定論。肯定這一想法的人認為,北匈奴遠走歐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爾加河地區(今天的俄羅斯韃靼斯坦共和國),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亞),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中亞匈奴,一部分與圖蘭低地民族融合(中亞兩河地區),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區,一部分在印度旁遮普邦

參考文獻

  1. ^ 《後漢書》卷41〈鐘離、宋、寒列傳〉:「章和二年,鮮卑擊破北匈奴,而南單于乘此,請兵北伐,因欲還歸舊庭,時竇太后臨朝,議欲從之。章上疏曰,「……誠不可許。」會南單于竟不北徙。」
  2. ^ 《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四年春正月,北匈奴右谷蠡王於除鞬自立為單于,款塞乞降。遣大將軍左校尉耿夔授璽綬。
  3. ^ 《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匈奴單于於除鞬叛,遣中朗將任尚討滅之。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


Index: pl ar de en es fr it arz nl ja pt ceb sv uk vi war zh ru af ast az bg zh-min-nan bn be ca cs cy da et el eo eu fa gl ko hi hr id he ka la lv lt hu mk ms min no nn ce uz kk ro simple sk sl sr sh fi ta tt th tg azb tr ur zh-yue hy my ace als am an hyw ban bjn map-bms ba be-tarask bcl bpy bar bs br cv nv eml hif fo fy ga gd gu hak ha hsb io ig ilo ia ie os is jv kn ht ku ckb ky mrj lb lij li lmo mai mg ml zh-classical mr xmf mzn cdo mn nap new ne frr oc mhr or as pa pnb ps pms nds crh qu sa sah sco sq scn si sd szl su sw tl shn te bug vec vo wa wuu yi yo diq bat-smg zu lad kbd ang smn ab roa-rup frp arc gn av ay bh bi bo bxr cbk-zam co za dag ary se pdc dv dsb myv ext fur gv gag inh ki glk gan guw xal haw rw kbp pam csb kw km kv koi kg gom ks gcr lo lbe ltg lez nia ln jbo lg mt mi tw mwl mdf mnw nqo fj nah na nds-nl nrm nov om pi pag pap pfl pcd krc kaa ksh rm rue sm sat sc trv stq nso sn cu so srn kab roa-tara tet tpi to chr tum tk tyv udm ug vep fiu-vro vls wo xh zea ty ak bm ch ny ee ff got iu ik kl mad cr pih ami pwn pnt dz rmy rn sg st tn ss ti din chy ts kcg ve 
Prefix: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