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o: share facebook share twitter share wa share telegram print page

 

保罗·纳斯

保羅·納斯爵士 200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Sir Paul Nurse

Paul Maxime Nurse
OM CH FRS FMedSci英语Fellow of th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出生 (1949-01-25) 1949年1月25日75歲)
英國諾福克郡諾域治
国籍 英国
母校伯明翰大學
東英吉利大學
知名于細胞週期
配偶安妮·納斯
奖项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成員(1987 - )[3]
皇家學會院士(1989 - )[4]
皇家獎章(1995)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995 - )[5]
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1998)
英國醫學科學院院士(1998 - )[6]
下級勳位爵士(1999)[7]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01)[8]
科普利獎章(2005)
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2006 - )[9]
皇家工程科學院榮譽院士[10]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5 - )[11]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細胞生物學
机构愛丁堡大學
帝國癌症研究基金會
牛津大學
英國癌症研究基金會
洛克菲勒大學
皇家學會
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英语Francis Crick Institute
论文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organisation of amino acid pools in Candida utilis(1973)
博士導師安東尼·西姆斯[1]
博士生艾莉森·伍拉德[2]

保羅·麥克西姆·納斯爵士,OM CH FRS FMedSci英语Fellow of th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英語:Sir Paul Maxime Nurse,1949年1月25日),英国細胞生物學家皇家學會前會長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英语Francis Crick Institute任現行政總裁及主席。由於發現調節細胞週期的關鍵蛋白質,他和利蘭·哈特韋爾蒂姆·亨特一同獲頒2001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早年生活及教育

納斯是他母親的非婚生兒子;為掩飾此事,其母從倫敦搬往諾域治跟親戚同住,在當地生下納斯。此後她假扮為納斯的姐姐,並另與他人結婚,而他的外祖母則假扮作其母,直至他在57歲時才知悉其母其實是其外祖母。納斯和外祖父母在倫敦長大[12][13]。11歲時,納斯進入哈羅男子文法學校英语Harrow High School(今哈羅高中英语Harrow High School)就讀。中學畢業後,他數度未能在外語考核中取得及格成績,因此無法入讀大學,只能在健力士公司微生物學實驗室工作。最後經過伯明翰大學約翰·晶斯英语John L. Jinks的面試與協助下,納斯成功入讀伯明翰大學[13],且於1970年從該校生物學系畢業。1973年,他於東英吉利大學得到博士學位[1]

研究與事業

從1973至1979年,納斯在愛丁堡大學默多克·密契森的實驗小組進行了六年的博士後研究[13]

1976年,他在粟酒裂殖酵母中發現cdc2基因[14],此基因編碼的蛋白調控細胞從G1進入S期,以及從G2進入有絲分裂階段。1987年,納斯發現cdc2在人類中的同源基因Cdk1,此基因編碼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1型[15]

真核細胞細胞週期共四個階段:G1期(細胞生長)、S期(DNA複製)、G2期(細胞生長)及M期(有絲分裂)。納斯、哈特韋爾亨特各自的研究發現了兩種控制細胞從一個階段進入下一階段的蛋白(即週期素和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這兩種蛋白組成細胞週期檢查點,負責檢查細胞的狀態是否適合進入下一階段。若答案是否,其他蛋白會嘗試修補問題;如果修補失敗,細胞可能會自我毀滅(細胞凋亡)或者進入休止期英语G0 phase。若此機制出現缺陷,令異常的細胞繼續生存並分裂,有機會導致癌症

1984年,納斯加入帝國癌症研究基金會(ICRF,今英國癌症研究基金會),四年後離開,往牛津大學擔任微生物學系系主任。1993年,他重回ICRF任研究主任,3年後升任主席,並經歷2002年ICRF與癌症研究運動的合併,組成英國癌症研究基金會。2003年,納斯成為洛克菲勒大學校長。2011年起,他成為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英语Francis Crick Institute首任主席暨行政總裁。2010至15年間,他接替馬丁·里斯成為皇家學會會長,並於任期完結後離開。

獎項與榮譽

納斯於1992年和利蘭·哈特韋爾增井禎夫等共同獲頒蓋爾德納國際獎[16]。他分別在1995及98年他獲得皇家獎章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2003年他獲授予法國榮譽軍團勳章騎士勳位[17]。2005年他榮獲科普利獎章,2年後獲癌症研究希望基金表彰[18]。2013年,納斯獲世界文化理事會英语World Cultural Council頒予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英语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19]。2015年,他獲得亨利·G·弗里森國際健康科學研究獎[20]

院士名銜方面,納斯分別於1987及89年當選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成員[3]皇家學會院士[4],並於1998年成為英國醫學科學院創院院士[6]。1995年,他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5],並在2006年當選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9]。2015年,納斯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1]。翌年,他成為皇家工程科學院榮譽院士[10]

納斯在1999年獲封英语1999 Birthday Honours為下級爵士[7],他也是推動科學及工程學協會英语Campaign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顧問委員會成員[21]。2017年起,納斯擔任布里斯托大學校監。[22]

個人生活

納斯與其配偶安妮·納斯育有兩名女兒:莎拉和艾美莉;莎拉在英國獨立電視台工作,艾美莉則是倫敦大學學院的物理學家[23]。他形容自己為懷疑不可知論者[13]

政治立場

納斯支持英國工黨。他在伯明翰大學時曾售賣社會主義報章《社會主義工人英语Socialist Worker#United Kingdom》,亦曾參與佔領校長辦公室[23]。他在東英吉利大學就讀博士時繼續售賣《社會主義工人》,同時支持國際社會主義傾向,不過並沒有正式加入[24]

他曾批評美國總統選舉共和黨黨內初選的參選人,指他們反對在學校教導自然選擇論和使用胚胎幹細胞作研究,以及否認人為的氣候變遷。他擔心作為全球科研領袖的美國正朝這些方向前進。他也認為科學家有責任留意政治人物有關科學的公開言論,而且在選舉期間確保科學是參選人政綱之一,和揭露政治人物的「胡言亂語」[25]

在2014年,鑑於當年的蘇格蘭獨立公投,納斯與其他若200位公眾人物簽署公開信,希望蘇格蘭能留在英國,不會獨立[26]

參見

參考文獻

  1. ^ 1.0 1.1 Nurse, Paul Maxim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organisation of amino acid pools in Candida utilis (PhD论文). 東英吉利大學. 1973 [2017-12-18]. OCLC 5005295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9). 
  2. ^ Woollard, Alison. Cell cycle control in fission yeast (DPhil论文). 牛津大學. 1995. OCLC 43404640. 
  3. ^ 3.0 3.1 Paul Nurse. 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 [2017-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9). 
  4. ^ 4.0 4.1 Paul Nurse. 皇家學會. [2017-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5. ^ 5.0 5.1 Paul Nurse. 美國國家科學院. [2017-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6. ^ 6.0 6.1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Sir Paul Nurse. 英國醫學科學院. [2017-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0). 
  7. ^ 7.0 7.1 1999 Birthday Honours List - United Kingdom (PDF). 倫敦憲報. [2017-12-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2-07). 
  8.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01 (新闻稿). 諾貝爾基金會. 2001-10-08 [2017-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5). 
  9. ^ 9.0 9.1 Sir Paul Maxime Nurse. 美國文理科學院. [2017-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2). 
  10. ^ 10.0 10.1 List of Fellows - N. 皇家工程院. [2017-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9). 
  11. ^ 11.0 11.1 保羅·納斯 (Paul Nurse). 中國科學院. [2017-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3). 
  12. ^ 納斯, 保羅. Sir Paul Nurse: 'I looked at my birth certificate. That was not my mother's name'. 衛報. 2014-08-09 [2017-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4). 
  13. ^ 13.0 13.1 13.2 13.3 納斯, 保羅. Sir Paul Nurse Autobiography. 諾貝爾基金會. [2017-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1). 
  14. ^ Nurse, P.; Thuriaux, P.; Nasmyth, K. Genetic control of the cell division cycle in the fission yeast 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 Molecular & general genetics MGG. 1976, 146 (2): 167–178. PMID 958201. doi:10.1007/BF00268085. 
  15. ^ Lee, M. G.; Nurse, P. Complementation used to clone a human homologue of the fission yeast cell cycle control gene cdc2. 自然. 1987, 327 (6117): 31–35. PMID 3553962. doi:10.1038/327031a0. 
  16. ^ Paul M. Nurse. 蓋爾德納基金會. [2018-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7). 
  17. ^ Paul Nurse. 洛克菲勒大學. [2018-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4). 
  18. ^ 2007 Honorees. 癌症研究希望基金. [2018-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0). 
  19. ^ Prof. Sir Paul Nurse. 世界文化理事會英语World Cultural Council. [2018-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8). 
  20. ^ Sir Paul Nurse, 2015 Friesen Prize Winner. 加拿大健康科學研究中心之友. [2018-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4). 
  21. ^ CaSE Team. 推動科學及工程學協會英语Campaign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8-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22. ^ Nobel Prize winner announced as the University of Bristol’s next Chancellor (新闻稿). 布里斯托大學. 2016-07-11 [2018-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0). 
  23. ^ 23.0 23.1 麥基, 羅賓. Paul Nurse: Home truths for the gene genius. 衛報. 2010-10-24 [2018-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24. ^ Somehow, I knew I'd see you again, you bastard.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 2003-06-27 [2018-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4). 
  25. ^ 納斯, 保羅. Stamp out anti-science in US politics. 新科學人. 2011-04-14 [2018-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26. ^ Celebrities' open letter to Scotland – full text and list of signatories. 衛報. 2014-08-07 [2018-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7). 

外部链接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


Index: pl ar de en es fr it arz nl ja pt ceb sv uk vi war zh ru af ast az bg zh-min-nan bn be ca cs cy da et el eo eu fa gl ko hi hr id he ka la lv lt hu mk ms min no nn ce uz kk ro simple sk sl sr sh fi ta tt th tg azb tr ur zh-yue hy my ace als am an hyw ban bjn map-bms ba be-tarask bcl bpy bar bs br cv nv eml hif fo fy ga gd gu hak ha hsb io ig ilo ia ie os is jv kn ht ku ckb ky mrj lb lij li lmo mai mg ml zh-classical mr xmf mzn cdo mn nap new ne frr oc mhr or as pa pnb ps pms nds crh qu sa sah sco sq scn si sd szl su sw tl shn te bug vec vo wa wuu yi yo diq bat-smg zu lad kbd ang smn ab roa-rup frp arc gn av ay bh bi bo bxr cbk-zam co za dag ary se pdc dv dsb myv ext fur gv gag inh ki glk gan guw xal haw rw kbp pam csb kw km kv koi kg gom ks gcr lo lbe ltg lez nia ln jbo lg mt mi tw mwl mdf mnw nqo fj nah na nds-nl nrm nov om pi pag pap pfl pcd krc kaa ksh rm rue sm sat sc trv stq nso sn cu so srn kab roa-tara tet tpi to chr tum tk tyv udm ug vep fiu-vro vls wo xh zea ty ak bm ch ny ee ff got iu ik kl mad cr pih ami pwn pnt dz rmy rn sg st tn ss ti din chy ts kcg ve 
Prefix: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