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o: share facebook share twitter share wa share telegram print page

 

中壢聖蹟亭

中壢聖蹟亭及東伯公
Zhongli Sen-Ji Pavilion and The Eastern Ba-Gong Temple
中壢新街聖蹟亭
中壢聖蹟亭
位置 中華民國桃園市中壢區新街里延平路新街國小校門旁
材料紅磚洗石子[註 1]水泥
建成时间大日本帝国昭和七年(1932年)左右
公众参观開放時間:全天
參觀費用:免費
使用者中壢仁海宮新街國小
所有者公私有
网站中壢聖蹟亭-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官方名称中壢聖蹟亭及東伯公
類型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其他歷史遺跡
评定时间2014年7月4日
詳細登錄資料

中壢聖蹟亭[註 2]位於桃園市中壢區新街里延平路新街國小校門旁[1]:81,夾在陸橋(現已拆除)與伯公廟的夾縫間。為專供焚燒字紙的惜字亭,目前已停止使用[3]。惜字亭建於道光時期,昭和年間重建為現代的樣貌。建築風格具日治時期融合西洋風的特色,與清治時期所建的其他惜字亭迥異[3]。中壢聖蹟亭2004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2014年擴大登錄一旁的伯公廟,合稱「中壢聖蹟亭及東伯公」。[a]

聖蹟亭又名「字紙亭」、「敬字亭」、「惜字亭」或「敬聖樓」等[a]。古時因受教育人口比例低,一般人對文字懷有敬畏之心;而士人可因讀書而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且書本取得困難,久之產生敬字惜書的習慣[1]:11。故廣泛設立聖蹟亭,雇人蒐集字紙後於聖蹟亭內燃燒,燃燒後的灰燼稱為「聖蹟」[1]:14。「聖蹟」自亭中清出後,以沉香或檀香燻過,再用白紙妥善包好[1]:12,置於倉頡牌位前[3]。每年擇日祭祀後,將灰燼送至水邊或河邊。[a]

沿革

圍牆
伯公廟

中壢乾隆年間開始開發,先於老街溪東岸形成市區[4]道光六年(1826年),中壢發生閩粵械鬥客家人為避禍陸續移居新街溪西岸。八年(1828年),重新規劃街道,稱為「新街」,而舊有的街市則稱為「老街」。十二年(1832年),為保護居民安全,在聚落四周興建土造城牆。同時新街開始成為鍛冶業的中心,一度打鐵舖林立,原聚集於老街的居民與商賈也逐漸遷至新街。[1]:81、82隨著新街的繁榮,文人開始聚集[4]。為祈求金榜題名、助長文風,於新街溪畔建造惜字亭[1]:82。聖蹟亭原位於仁海宮廟埕、橋頭左方沿溪步道20m處一戶民宅後方,昭和七年(1932年)左右因年久失修,重建於現址,伯公廟也大約於此時遷至現址[a],呈現現今的風貌[1]:82

惜字亭雖非客家人獨有的建築,卻是客家人「耕讀傳家」的文化代表。客家人多分布於貧瘠的丘陵地,自古生活困苦,唯有靠讀書出仕改善生活,對教育的重視也轉變為對文字的尊重。在客家地區的廟宇中,廟埕皆會設置惜字亭,並如鼓樓般左右對稱,成為建築格局的一部分[1]:46、47。客家人也習慣在村落邊緣建造惜字亭,同樣情形還可在桃園市龍潭區屏東縣佳冬鄉等地區看到[4]

建築

中壢聖蹟亭採用中西合璧的建築形式[1]:82。基座為方形,四周圍以洗石子造圍牆,正面有階梯通至亭身[1]:83,基座的地坪及扶手、階梯均有不同程度的毀損[3],由因毀損裸露的紅磚可得知中壢聖蹟亭使用TR磚[註 3]。亭身成寶塔狀,以紅磚砌成再外敷洗石子。底層為八邊形,各角邊再加上稜角。中層為四邊形[1]:83,具有大正時期流行的巴洛克雕花[1]:82,四周飾以複雜的線腳,爐口位於正面,呈橢圓形,上下各有類似蝙蝠的裝飾,有祈福的含意。頂層為六邊形,上鐫「聖蹟」兩字[1]:83,採六角鑽尖飛簷[1]:82,中央有花草裝飾的球體[1]:83。亭身三層六邊形、四邊形、八邊形的設計分別代表六合四像八卦的概念[1]:82[3]

頂層
仿巴洛克式雕花

週邊

中壢仁海宮:位於西南方50m處。[1]:81

附註

  1. ^ 洗石子屬於人造石的一種,以噴水器將水泥洗去一層,使其露出小石粒;磨石子則是將表面磨光,使小石粒露出[1]:37。兩者皆是將平板的混凝土打成凹凸狀,模仿碎石子的工法。[2]:36
  2. ^ 相傳文字由倉頡所創造,故尊稱其為「倉頡聖人」或「倉頡先師」,聖人所創製的文字便被稱為「聖蹟」,故惜字亭常被命名為「聖蹟亭」。[1]:16
  3. ^ TR磚指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於大正四年(1915年)開始燒製的紅磚[1]:83,其上有「TR」的凹字,代表「台灣煉瓦」(Taiwan Renga)的羅馬拼音縮寫。[b]並具有利於與水泥結固的網狀表皮。尺寸為23×11×5m。因產於松山,故又稱為「錫口磚」,在當時屬於高級建材。[1]:83

參考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張志遠. 《台灣的敬字亭》. 遠足文化. 2006. ISBN 9867630777. 
  2. ^ 莊展鵬、王明雪. 《台北古城深度旅遊:古城門·老街·近代建築》. 遠流. 2000. ISBN 9573241463. 
  3. ^ 3.0 3.1 3.2 3.3 3.4 國家文化資產資料庫管理系統-中壢聖蹟亭及東伯公. 國家文化資產資料庫管理系統. 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7-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4) (中文(臺灣)). 
  4. ^ 4.0 4.1 4.2 歷史建築-其他歷史遺跡-中壢聖蹟亭.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中華民國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2017-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1) (中文(臺灣)).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


Index: pl ar de en es fr it arz nl ja pt ceb sv uk vi war zh ru af ast az bg zh-min-nan bn be ca cs cy da et el eo eu fa gl ko hi hr id he ka la lv lt hu mk ms min no nn ce uz kk ro simple sk sl sr sh fi ta tt th tg azb tr ur zh-yue hy my ace als am an hyw ban bjn map-bms ba be-tarask bcl bpy bar bs br cv nv eml hif fo fy ga gd gu hak ha hsb io ig ilo ia ie os is jv kn ht ku ckb ky mrj lb lij li lmo mai mg ml zh-classical mr xmf mzn cdo mn nap new ne frr oc mhr or as pa pnb ps pms nds crh qu sa sah sco sq scn si sd szl su sw tl shn te bug vec vo wa wuu yi yo diq bat-smg zu lad kbd ang smn ab roa-rup frp arc gn av ay bh bi bo bxr cbk-zam co za dag ary se pdc dv dsb myv ext fur gv gag inh ki glk gan guw xal haw rw kbp pam csb kw km kv koi kg gom ks gcr lo lbe ltg lez nia ln jbo lg mt mi tw mwl mdf mnw nqo fj nah na nds-nl nrm nov om pi pag pap pfl pcd krc kaa ksh rm rue sm sat sc trv stq nso sn cu so srn kab roa-tara tet tpi to chr tum tk tyv udm ug vep fiu-vro vls wo xh zea ty ak bm ch ny ee ff got iu ik kl mad cr pih ami pwn pnt dz rmy rn sg st tn ss ti din chy ts kcg ve 
Prefix: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