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o: share facebook share twitter share wa share telegram print page

 

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

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简称“文总”,是1930年至1936年间由中国共产党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委”)的领导下,对抗国民党的文化“围剿”的进步文化团体的不公开地下联合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团体成员包括: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社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剧盟”)、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记联”)以及中国左翼教育工作者联盟(“教联”)、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美联”)、音乐小组、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及中共电影小组)、中国普罗世界语者同盟(世界语小组)等8个团体。阳翰笙任“文总”党团书记。[1]

历史

1929年6月至7月间,中共六届二中全会决定成立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委”),年仅23岁的潘汉年被任命为党的第一任文委书记。中央总负责任李立三决定停止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随后通过中宣部、江苏省委宣传部贯彻中央精神,亲自找鲁迅、创造社太阳社骨干阳翰笙冯雪峰夏衍柔石冯乃超李初梨钱杏邨谈话,提出停止论争,建立作家联合组织,这就是后来的‘左联’。

1930年10月文总在上海正式成立。潘汉年任“文总”党团第一任书记。1932年11月创办了机关刊物《文化月报》。1936年初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自动停止活动。

1932年,为反击“文化围剿”,阳翰笙与田汉等“文总”各团体负责人共同筹划,抽调金山赵丹等“剧协”成员,聂耳吕骥贺绿汀等音乐人开辟电影战线,拍摄进步电影,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重心。阳翰笙代表“文总”党团组织着力培养聂耳王莹陈波儿等青年艺术工作者入党,成为进步电影骨干。左翼电影战线逐步控制了明星联华艺华电通天一等电影公司。

1935年2月,上海文委领导成员遭到大逮捕,2月19日晨,阳翰笙在南京的家里被国民党抓捕,同田汉等一起被投入南京老虎桥监狱。只有周扬夏衍幸免。文委失去了与中共中央的联系。1935年11月,《密勒氏评论报》记者史沫特莱接到了左联驻国际革命作家联盟代表萧三的信,在内山书店将这封信转交给鲁迅;鲁迅将信通过左联行政书记胡风、左联组织部长及党团成员王尧山,辗转交给当时左联的党团书记周扬。信中,箫三猛烈抨击了左联的宗派主义关门主义现状:

左联内部工作许多表现,也绝不似一个文学团体和作家的组织,不是教育作家,吸引文人到反帝反复古之联合战线方面来的组织,而是一个政党,简单说,就是共产党!一般人也认为左联便是共产党。加入左联便要砍头 ―― 这在文人是要想一下子才能决定的呵。”

“取消左联,发宣言解散它,另外发起、组织一个广大的文学团体。”

上海文委一接到箫三的指示信,“毫不迟疑地决定解散左联和文委所属各联(社联、剧联、美联等),另行组织更广泛的文化、文艺团体”,即中国文艺家协会,“凡是主张抗日救亡的文艺工作者都可以参加”。鲁迅赞成组建更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组织,但坚决不同意周扬、夏衍解散左联。解散左联的事只好被暂时搁置起来。胡乔木作为新任的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文总”)党团书记,认为要成立的文艺界统一战线团体是群众团体,左联也是群众团体。在一个群众团体里面秘密存在另一个群众团体,就会造成宗派主义,这不好,而且会使左联具有第二党的性质,更不好。最终鲁迅同意解散左联,但要求发表一个公开声明,否则“无声无息地解散,则会被社会上认为我们经不起国民党的压迫,自行溃散了”。

1935年12月17日,长征后的中共中央在陕北举行瓦窑堡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春,为了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莫斯科的中共中央代表王明康生通过萧三指示解散左联鲁迅茅盾曾对左联的解散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对资产阶级的示弱和溃散,并由此加大了对左联实际掌控人、左联中共书记周扬的不满,由此引发了“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之争(其实是“鲁迅派系”借机以更“左”的面目、表示对周扬在左联内架空鲁迅“主帅”地位的不满)[原創研究?]

1936年4月,日本改造社社长山本在上海采访鲁迅,问及左联情况时,鲁迅说:“我本来也是左联的一员,但是这个团体的下落我现在也不知道了。”这次采访内容随后在《改造》期刊公开发表。鲁迅拒绝加入1936年6月7日成立的中国文艺家协会,另外发表了《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鲁迅写信称“好在现在旧团体已不存在,新的呢,我没有加入,不再会因我而引起一点纠纷。我希望这已是我最后的一封信,旧公事全都从此结束了。”

机关刊物《文报》

“文总”下面有“八大盟”,而各联盟的分散和工作重心各不相同,为了更好地指导工作,交流各盟斗争活动的情况,在1931年成立后的第二年,出版了机关刊物《文化月报》,但仅出版了一期,即遭查封。

“文总”鉴于这样的经验教训和进下斗争的需要,出版不定期刊物《文报》,采取了手刻、油印、秘密发行。存世的《文报》有3份,为三十二开本大小,封面每期不同,宣纸印刷。[2]

  • 1935年新年号:共38面,《编后记》中写:“别了很久的文报,终于和同志们重新相见了。白色恐怖这么严重,集稿、印刷都感到异常的困难,一切都不能完全依照主观的计划进行……”
  • 1935年10月25日出版的第十一期:47面,每面700多字。《文报》两字为套红色,封面上有一图案,画有五个工人在一起讨论,背景为工厂厂房。下端印有“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编印”字样。刊载了六个联盟的新纲领草案和《关于发表新纲领的紧急通告》。
  • 与第十一期同时出版的《文报》副刊《研究资料》第一期:共30面,与第十一期为同一人刻写。刊有第三国际七次代表大会文献7篇,译自共产国际英文公开出版的《国际通讯》刊物。

参考文献

  1. ^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 上海鲁迅纪念馆 / 孔海珠:《“文总”与左翼文化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8-1版,页数: 280,上海左翼文化研究丛书,ISBN 9787208140004
  2. ^ 孔海珠:“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和《文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3):259-266.. [2020-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2).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


Index: pl ar de en es fr it arz nl ja pt ceb sv uk vi war zh ru af ast az bg zh-min-nan bn be ca cs cy da et el eo eu fa gl ko hi hr id he ka la lv lt hu mk ms min no nn ce uz kk ro simple sk sl sr sh fi ta tt th tg azb tr ur zh-yue hy my ace als am an hyw ban bjn map-bms ba be-tarask bcl bpy bar bs br cv nv eml hif fo fy ga gd gu hak ha hsb io ig ilo ia ie os is jv kn ht ku ckb ky mrj lb lij li lmo mai mg ml zh-classical mr xmf mzn cdo mn nap new ne frr oc mhr or as pa pnb ps pms nds crh qu sa sah sco sq scn si sd szl su sw tl shn te bug vec vo wa wuu yi yo diq bat-smg zu lad kbd ang smn ab roa-rup frp arc gn av ay bh bi bo bxr cbk-zam co za dag ary se pdc dv dsb myv ext fur gv gag inh ki glk gan guw xal haw rw kbp pam csb kw km kv koi kg gom ks gcr lo lbe ltg lez nia ln jbo lg mt mi tw mwl mdf mnw nqo fj nah na nds-nl nrm nov om pi pag pap pfl pcd krc kaa ksh rm rue sm sat sc trv stq nso sn cu so srn kab roa-tara tet tpi to chr tum tk tyv udm ug vep fiu-vro vls wo xh zea ty ak bm ch ny ee ff got iu ik kl mad cr pih ami pwn pnt dz rmy rn sg st tn ss ti din chy ts kcg ve 
Prefix: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