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口上海市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根据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上海市有常住人口23,019,148人。截至2016年底,上海市常住人口达到2419.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1450万人,户籍人口期望寿命达到83.18岁。[1]江南的吴越传统与移民带入的各地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与此同时,上海也面临着一些由人口相关的社会问题,例如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历史上海开埠以后,各地人口迅速涌入,其中江苏、浙江[4]、广东[5]、安徽是上海居民的主要来源地,并与上海本地居民融合,构成今日上海市民主体的上海人。 1843年前,上海主要以本地居民为主。1843年,上海人口約為20万,随着开埠后贸易的迅速增长以及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原先在粤的大批买办、因避太平军战乱的吴越富商、受水灾逃难的苏北民众纷纷离开原籍并定居上海[6]。1853年,上海人口达到54万[7]。 清末上海的外來人口迅速增加,遠多於本地人。1885年,移民佔上海人口85%,1930年時是78%,1949年時佔84.9%。外來人口形成移民街區,如寧波人集中在法租界和黃浦江畔南市北區;廣東人主要定居在虹口,或廣東路沿線靠近大船塢,許多人在此就業;蘇北人大多住在租界邊沿的棚戶區。不同籍貫的移民往往做成社會衝突,在19世紀中,寧波人與廣東人之間多有磨擦爭執,而蘇北人則受江南人排擠。[8] 历经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国共内战,上海人口一直保持增长。到1949年,上海市区人口已达546万人[9][7]。 在1949年以前,有数量众多的英、法等国公民居住于上海。二战时期,上海因无需签证、担保即可进入而接纳了大批由欧洲因躲避纳粹而逃难的犹太难民。1949年后,这些外籍人士大多离开上海并返回自己的国家。而本地富商则大多在1950年代迁至香港或台湾。在1960年代,随着支援内地、上山下乡等各类政治运动,一定数量的上海本地居民被迁移至中国各地,如安徽、云南、东北三省等地。上海人口在这段时期起伏不定。而进入改革开放的19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发展、中外交流的增加,上海再次成为了外地移民的主要目的地,人口迅速增加,且再度聚集了诸多外籍人士[10]。2010年,上海共有14.32万外籍人士。他们主要来自日本、美国、韩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而若包含港澳台,上海共有20.83万境外人员。[11] 进入21世纪,随着外地移民的大量涌入,上海市的人口增长速度极快,自2000年以来,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24%,平均每年增加近63万人。从2000年至2010年,外地来上海的人口数平均每年增加超过55万人,成为了上海市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于此形成的强大反差则是上海本地居民自然增长持续低迷,人口增长全靠外地移民拉动。[12]上海市政府发布的《2015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上海市的外来常住人口在2015年底时为981.65万人,比2014年时的996.42万人下降了1.5%。截至2017年底,上海全市在沪外国常住人口16.3363万人,日本、美国、韩国、德国、澳大利亚占在沪外国常住人口前五位。其中,韩国国籍常住人口为2.0823万人[13]。2018年1月,上海市政府正式出台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15)》,要求严格控制人口规模,至2035年时将上海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14]2019年1月根據国家外国专家局的统计,在上海工作的外国人数量达21.5万人,占中国的23.7%,為中国之首。[15] 2021年5月18日,根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4870895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1851699人,增长8.0%[16]。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1.8%,女性人口占48.2%。常住人口性别比達107.33,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19上升1.14[17]。年龄上來看0—14岁人口为243.63万人,占9.8%,与2010年相比提高1.2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为1661.91万人,占66.8%,比2010年下降9.5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为581.55万人,占23.4%,比2010年提高8.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04.9万人,占16.3%。[18] 截至2022年9月30日,上海有3689位百岁老人,其中最高齡的女壽星和男壽星分別是112岁的吴志成和111岁的杨龙生。[19]2022年,上海常住人口为2475.89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5.0%,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7%。[20]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上海市户籍人口中10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528人,其中男性887人,女性2641人。2022年上海市人口预期寿命为83.18岁,其中男性80.84岁,女性85.66岁。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占户籍总人口36.8%。[21] 统计
问题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的人口问题具有多重复杂性。上海本地居民从1993年起即陷入负增长,近年来虽随着婴儿潮而有所缓解,但本地人口的增长基本为零。根据人口普查和抽查,1995年以来上海市一直是全国总和生育率第二低的省份,仅略高于北京市。2000年以来,上海市总和生育率处于0.67和0.74之间,仅为世代更替水平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大量的迁移人口集聚,使得上海政府长期对户籍进行严格控制[38],每年仅通过“人才引进”方式有限发放两万余户籍,同时采用居住证制度,住房管制、产业迁移、教育壁垒等方式多方面控制人口规模。 对于持续增长的人口对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影响,目前存在不同的观点。例如,支持调控人口限制人口规模的观点认为,持续增长的人口也为上海的资源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当前上海市常住人口仍以每年数十万人的速度增长,过多的人口使得上海的生活成本和污染上升,从而使得生活质量下降,交通拥堵,流动人口犯罪率上升造成治安问题。上海的本土文化遭受了巨大冲击,甚至濒临消亡;同时,迁入人口的结构和素质也与产业结构出现一定的错配。[39] [40]。 另一方观点认为,将人口单纯看做负担的观点具有狭隘性,人口密度的增加有利于城市集聚经济的发挥,摊薄公共服务的成本,降低生活服务的价格和人均能耗,缓解户籍人口老龄化现象,创造多元化都市生活,发挥核心城市对周边及腹地的带动作用。单纯采取行政手段对人口规模进行限制有悖于市场化发展规律,使得迁入人口市民化受阻,造成实际的城市区隔,造成广泛存在的人户分离、家庭分离、留守儿童现象,也阻碍了社会公平和流动。[41] 上海也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截至2010年底,上海市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331.02万,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3.4%,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而媒体预计,随着出生率持续低迷,到2015年,上海市老龄化人口达到29%,2019年12月31日老年人占户籍总人口35.2%[42],2030年将到40%。[43] 分布2010年,上海市人口密度为3631人/平方公里,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44]。然而,上海市的人口分布不均。传统的市中心,黄浦江沿岸人口密度极大,部分区域超过每平方公里三万人;而郊区、崇明岛的人口密度则只有每平方公里几百人。2010年上海有城镇人口为2055.5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9.3%,城镇化属于中国前列。 从1990年代至2000年代后期,上海市政府大力进行郊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使得大批原居住于市中心的居民迁往郊区。而外地人口也大多在郊区(闵行、松江)等地落户。这使得上海市中心的人口密度逐年下降,中心城区人口过度稠密的现象得到缓解。[44] 本表格列出上海市各区2000年和2010年的人口总量、人口密度变化情况。
注释参考文献
参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