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日本人
在港日本人,是指香港境內居留的日本人,截至2017年,日本駐香港總領事館領事轄區內的在港日本人約為27,429人[3],佔全港總人口0.3% 。與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僑民相比,他們的人數較少。香港也是日本遊客前往中國大陸的中途站。在港日本人多數是商人和他們的家人,也有少數是單身的日本女性。 根據2021年香港人口普查,有10,291名日本人生活在香港,大多聚居於東區以及九龍城區 [4],例如太古城和紅磡。 起源歷史日本人出現在香港是在江戶時代後期,當時禁止日本人離開日本的鎖國政策結束,日本,香港和上海之間開始了常規輪船服務;日本商人和唐行小姐慢慢開始在海外定居。到1880年,有26名日本籍男子和60名日本籍女子被記錄為在香港居住;到1912年明治時代結束時總人口將達到200人。許多這些早期移民是被稱為唐行小姐,來自長崎縣一帶。 到1885年,日本領事從英國殖民當局獲得了某種程度的非正式合作,以抑制日本人參與賣淫:獲得賣淫許可證的日本婦女人數將限制在52名,其他申請牌照會轉介他的辦公室,他會安排她們遣返日本,或將他們限制在灣仔的處所。然而,日本領事館與當地日本僑民社區在努力壓制賣淫方面幾乎沒有合作,從事酒店業的日本商人依賴於來自日本妓女帶來的利潤。 1931年反日騷亂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人和香港華裔居民之間的緊張關係開始增長。在1931年9月20日,香港中文新聞界刊登了首次入侵的報告,嚴厲譴責,並呼籲中國人「站起來,採取行動」。南京國民黨政府宣布1931年9月23日為國恥日。那天晚上,一些香港青年開始在日本擁有的酒吧[來源請求]裡扔石頭,當時許多日本人居住在灣仔莊士敦道,第二天,在堅尼地城日本學校的日章旗被燒,對日本個人的攻擊持續到25日。 日本佔領下在接下來的十年中,日本人口增長不大,雖然日本學校繼續在灣仔和堅尼地城運作。日本宣布對大英帝國的戰爭和香港的戰役開始時,日本人口已經下降,雖日本移民經常跟隨帝國日本軍隊,但1941-1945年日本對香港的佔領並沒有伴隨著日本平民的湧入,除了少數官僚和管理者。而當地日本人的現有機構是則因為軍方自己的目的而被徵用。 戰後隨著日本經濟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破壞中恢復並開始繁榮,日本在海外的投資增長,導致在港日本人人口增加。香港日本人學校是一所面向日本學生的國際學校,成立於1960年代,還有一份週報《香港邮报》,於1987年6月開始出版。在1981年至1999年期間,香港的日本人口從7,802人增加到23,480人,增長近三倍,使日本社區的規模與倫敦和紐約等城市相似;根據這一增長幅度,日本公司的數量也迅速增長起來,從1988年到1994年幾乎翻了一番,從1,088個增加到2,197個。 1978年,中国大陆开始实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加上香港在1997年回歸中國的主權,促進了與大陸的經濟一體化,按照這種趨勢,許多日本管理的公司把業務轉到深圳和廣州。这导致在香港的日本人口從1999年的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香港政府統計處在2001年只錄得14,100名日本人,減幅達33%。然而之後开始回升;2004年,日本駐香港總領事館估計有25,600名在香港居住的日本人。具體有多少日本國民(或持有日本居留權的人)在香港定居,來自日本方面的統計數據無法跟香港的統計數據對上:根據居港6年的日籍網民Genna的比對,2021年歸日本外務省香港總領事館管理的日本人有24097人,而同年香港統計署的人口統計數據卻指只有10291位日本人在香港[5]。現時日本人在香港大多數居住於太古城、西灣河和紅磡一帶。 對整合的態度日本人社群在國外被描述為「外國的日本村莊...其居民最重要的關注維持與東京的文化,經濟和政治關係」,雖然大部分來港的日本人繼續是商人及其家人,但在1990年代期間,日本單身女子的“繁榮”,逃離了以男性為本的日本家庭和工作場所環境。不像以前的移民,現在許多這些女性去香港和其他亞洲城市,以努力進一步發展她們的職業生涯。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項調查中,在這段期間來港的單身或離婚女性中,有三分之一報告了之前的留學經歷。不僅單身女性更願意移民,而且香港的日本公司比日本更願意僱用女性,部分原因是僱用男性工作人員的費用,這通常包括兒童教育津貼和其他這種在外工作人員的好處。 在港日本人多數說日语,其他口語則以英语為主,亦有部分學習粤语或普通话。 教育香港日本人學校是一所國際日本學校,為香港的日本人口提供服務。而香港日本人補習授業校則為香港的日本兒童提供補充課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