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
布朗族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总人口91,891人(2000年人口普查)。布朗族人口主要集中于云南,该省布朗族占布朗人口的98.4%。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除吉林、宁夏外,其他省份均有布朗族分布,以杂居为主。 布朗族是由布朗人、乌人、本人、腊佤人、克木人、克篾人(曼咪人)、佧米人、昆格人、莽人、布芒人(曼丈傣)等几个讲南亚语言的小部族构成的。 他们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其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部分人通汉语文、傣语和佤语,有部分会使用傣文。分布朗、乌两大方言和其他小方言。 族源唐代被称之为“扑子蛮”,元明清称之为“蒲蛮”或“蒲莽”,民国时期称之为“蒲满”、“黑蒲”,当地汉人及其它一些民族(如彝族等)也曾称之为“蒲满”,一般被认为有一定歧视意味,[1][2]民国时佛海县(今勐海县)的布朗族聚居区即曾被称作“蒲满山”。[1]另外还有汉语称谓“本人”,意思是“本地人”,一些地方的布朗族也自称“本族”或“乌”(即“人”的意思)、“阿乌”、“阿娃”、“阿袜”、“阿尔袜”、“阿家”等。[3][1]五十年代,尊重其民族多数人意愿,称之为“布朗族”。[2] 布朗族人口分布布朗族世居地为临沧的双江与云县、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保山施甸县,此外在临沧的永德与耿马县、普洱的澜沧与墨江等县均有分布。 聚居地布朗族是云南省的世居民族。以县而论,居住在勐海县为最多,达30605人(2000年人口普查),其次为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12696人)、永德县(7543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6619人)、云县(6484人)、施甸县(5983人)、景洪市(5635人)。 在民族区域自治方面,布朗族和其他民族联合设立民族县一个,即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单独设立民族乡1个,即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布朗族乡,该乡布朗族人口超过1万,约占本地人口的2/3,布朗山布朗族乡也是全国布朗族最大的聚居地。另外,布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联合建民族乡6个。 布朗族乡
各地布朗族人口分布
宗教信仰西双版纳的布朗族人都信仰上座部佛教,各地的布朗族人都崇拜祖先,信仰万物有灵。 语言文化布朗族人使用布朗语,分为布郎与阿瓦两个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 布朗族自称布朗、邦、乌、阿瓦、翁拱。史籍中称布朗族为“朴子蛮”(唐)、“蒲人”(元)、“濮满”、“苞满”(明、清)。 布朗族人的名字十分独特。传统上布朗族人没有姓只有名,凡男子都在名字前加一“岩”字,女子都在名字前加一“伊”字。布朗山的布朗族人还保留着母系氏族社会的遗迹,实行母子连名制,即小孩出生3天拴线命名,将母亲的名子连在孩子的名子之后。 地理布朗族居住的地区气候温和、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少雨而多雾,适宜于种植茶,闻名世界的普洱茶就是出自布朗族人生活的地方。在巴达山的原始森林中,生长着一棵高达34米、树龄有1700多年的“茶树王”,这棵树被看作是中国作为世界茶叶故乡的活见证。 除了茶山茶林之外,在布朗山一带的丛山峻岭间,还有着参天的原始森林。这里生长着松、柏、红椿、麻栎、樱桃等优质木材和油桐、香樟、核桃等经济林木以及野三七、罗芙木等各种药用植物,栖息着许多野生动物。 建筑布朗族人居住的干栏竹楼与傣族大致相同,为竹木结构。多是两层,上层住人,楼下关牲畜堆放杂物。地板由龙竹剖开压成的宽竹板铺垫而成,卧室与待客之处铺以篾席。楼上客厅有一方形大火塘,屋内所有家具几乎全是竹材做成的。一般竹楼可住20年,每隔两年就要用茅草翻盖屋顶。 服饰布朗族人的服装多是自制的土布做成的,以蓝、黑二色为主。妇女上身穿紧身无领短衣,下穿黑色或带有红、绿花纹的筒裙,小腿上带有护腿,头挽发髻,缠大包头。妇女戴银质的耳环,耳环坠于两肩,上面饰有红、黄色的花,青年女子的耳环上还坠有鲜艳夺目的穗子。布朗族男子着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肥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还有佩带手镯的习惯。过去男子曾有纹身的习俗,老年人有将发辫盘于头顶的习惯,至今还盛行染齿的习俗。 饮食习惯布朗族人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小麦、黄豆等杂粮,除食用常见牲畜的肉类外,也常捕食野味和昆虫。菜肴的以清煮、凉拌居多,野味、鱼、虾、虫等食物一般用舂、炸、蒸等方法烹制。布朗族人喜食酸辣食物,常腌制酸味食品,如酸笋、酸肉、酸鱼等。 布朗族人喜爱饮酒,多是自家酿制,其中以翡翠酒最为著名。这种酒在出酒时用一种叫“悬钩子” 的植物的叶子过滤后呈绿色。 布朗族人善于种茶、制茶,茶叶是他们饮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竹筒茶、烤茶、酸茶都是他们的特色茶品。 居住在西双版纳布朗山的布朗族孕妇女嗜食当地红土,据说此红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效。 布朗族的男女老少都有抽烟的习惯,还喜食槟榔。 婚姻习俗布朗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盛行从妻居。布朗族青年用鲜花表示自己的爱情。布朗青年如果爱上一位姑娘,就送她鲜花,姑娘若有意就把鲜花插在头巾上。如收到几个人送的花,就要把鲜花藏到筒帕里,等选中如意郎君后,再当着他的面把鲜花戴上。结婚成亲的那天新房要用五彩缤纷的鲜花来装点,把新房装扮成了一个漂亮的花房。 布朗族人结婚一般都要举行两次婚礼。第一次是新郎到新娘家同居那天,由新娘家举办酒席。婚宴前,要将猪肉切成小块,用竹篾串起烘烤,每户分送一串,表示“骨肉布亲”;同时还要将猪肝剁碎与糯米一起煮成猪肝饭,请寨子里孩子,寓意婚后及早生子。第二次婚礼在生儿育女后举行,由新郎家置办酒席,规模一般比第一次要大,酒席上的菜肴要成双,以表对新郎、新娘的祝福。 生育习俗布朗族大多数妇女在怀孕期间有很多禁忌。布朗族多采用旧法接生,产妇一般在自己的睡房边跪生或蹲生。孩子出生后的脐带不能丢失,布朗族认为脐带丢了,魂也丢了。胞衣要洗净后由产妇的丈夫埋在门坎内,生男孩埋在门坎左边,生女孩埋在门坎右边,6、7天后还要用开水烫埋胞衣处。 布朗族很注重产妇的滋养。分娩结束后产妇要吃两个甜白酒煮鸡蛋,要连喝七天用7粒胡椒捣碎掺成的酒。产妇3天后冲洗下身,半月后用草药洗澡,洗澡的草药有臭灵丹、金竹叶、冰片叶、刺桐树、黑蒿枝、臭牡丹等几十种植物,还要放一把分娩当天杀鸡留的鸡毛,据说加上鸡毛加强草药的效力。 丧葬习俗布朗族普遍实行土葬,僧侣实行火葬。村寨有公共墓地,按老人葬上,小辈葬下,男葬左,女葬右次序安埋。土葬多用竹棺,也有用木棺的。 舞蹈圆圈舞、刀棍舞等都是布朗族喜爱的舞蹈。按布朗族人的说法,不会唱歌的小伙子不会赢得姑娘喜欢的。 节日布朗族的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
此外还有祭灶神、祭山神、赕箩箩节、冈永节、祭龙潭、跳会、景比迈、过赛、宋坎、罢完尼节、关门节、祭龙树、开门节、赕耶、赶听、滥地节、祭苦拉、火把节、新米节、祭祖先等节日。 禁忌布朗族忌讳走路的时候擦身而过,不能从别人的腿上跨过,不能跨火塘。进入佛寺要脱鞋,不能摸佛爷、和尚的头。孕妇忌参加赕佛或参拜佛爷,忌参加婚礼、丧葬仪式以及各种节庆祭典等。思茅地区的布朗族人怀孕期间不能填坑,不补漏洞,房前屋后原有的木桩不可拔掉,不能让旁人踩到脚,不能跨越房屋建材,不拿野兽肉进家,不拿绿色树叶进家。 外部链接来源参考
|